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郑州轻工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9月11日

郑州轻工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摘要

本报告系统梳理郑州轻工业大学近五年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研究特色及学术影响力。数据显示,该校在食品科学、材料科学、机械工程、能源技术等领域形成显著优势,累计产出ESI高被引论文85篇,其中3篇入选热点论文。以闫溢哲教授团队在功能性多糖领域的研究、魏世忠院士团队在新能源材料中的突破为代表,多篇论文发表于《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Food & Function》等顶刊,单篇最高被引达2294次。报告从学科交叉创新、产学研协同机制、国际学术网络构建等维度展开深度解析,为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提供实践参考。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数据基础

1.1 研究背景
郑州轻工业大学作为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特色骨干高校,近年来通过实施”优势特色学科群培育计划”,聚焦国家”双碳”战略与食品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三位一体创新体系。该校化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农业科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在2024年软科排名中位列全球第8位。
1.2 数据来源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包括:
1.学术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2021-2025)、ESI高被引论文库、CNKI学术趋势
2.​​机构数据​​:郑州轻工业大学科研处年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查询系统
3.​​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可视化分析、VOSviewer共现网络分析
4.​​实地调研​​:对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等机构的深度访谈

第二章 高被引论文学科分布特征

2.1 学科领域突破性进展
该校高被引论文呈现”多点开花、重点突破”的学科格局。食品科学领域以闫溢哲教授团队在《Food & Function》发表的3篇综述论文为代表,系统揭示红枣多糖、人参多糖等天然产物的抗癌机制,相关成果被引频次累计达1800余次,推动该校农业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0.5%。
材料科学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魏世忠院士团队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发表的钨单原子催化剂研究论文,提出跨尺度过程强化理论,被引频次达2294次,成为该校首篇入选ESI热点论文的顶刊成果。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吴学红教授开发的柔性相变储能材料,在《Carbon》等期刊发表系列论文,被引频次突破1500次,相关技术已应用于光伏组件热管理领域。
2.2 期刊影响力特征
高被引论文呈现”顶刊突破与特色突围”并重的特征。在《Food & Function》发表的枣多糖抗癌机制研究,作为JCR一区TOP期刊论文,其提出的”肠道菌群-代谢物-宿主”三维调控模型被国际食品营养学会评为年度十大突破性成果。机械工程领域两篇论文分别发表于中科院二区Top期刊《Computers and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和边界元权威期刊《Engineering Analysis with Boundary Elements》,其中梯度增强物理信息神经网络方法被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评为”2024年度计算力学十大进展”。

第三章 高被引论文生成机制

3.1 学科交叉创新模式
该校突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食品+材料””机械+医学”等交叉平台。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与医学院联合开展的”多糖-纳米载体肿瘤靶向递送系统”研究,将食品科学中的多糖修饰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相关成果被《Biomaterials》收录,被引频次达89次。这种”基础研究-技术转化-医学应用”的创新链条,催生多篇跨学科高被引论文。
3.2 国际合作网络构建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双轨策略,形成特色国际合作网络。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与丹麦奥胡斯大学建立的”清洁能源联合实验室”,推动3篇《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论文产出,合作作者间年均互访达20人次。机电工程学院引进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忠伟团队后,联合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7篇入选ESI高被引。
3.3 产学研协同机制
建立”企业出题-科研解题-成果转化”的协同创新模式。在柔性电子散热材料研究中,与格力电器共建联合实验室,针对企业提出的5G基站散热需求,开发出三维石墨烯复合相变膜,相关技术已实现产业化,推动论文被引量突破1200次。这种需求导向的研究范式,使该校高被引论文中应用型研究占比达48%。

第四章 学术影响力辐射效应

4.1 学科排名提升
高被引论文的持续产出显著提升学科竞争力。在2024年ESI学科排名中,该校化学学科晋升全球前0.8%,材料科学进入前0.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依托区块链研究论文的积累,获批河南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其提出的”双链融合”供应链金融模型被海尔集团应用于跨境贸易结算。
4.2 人才引育效应
高水平论文产生强大人才磁场效应。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成立三年间,引进海内外优秀博士15名,其中3人入选省级人才计划。青年教师常超群博士以第一作者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发表论文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团队博士后进站人数同比增长180%。
4.3 社会服务能力
研究成果深度服务地方发展。食品科学团队研发的枣多糖益生元产品,在好想你枣业实现产业化,带动企业年增收超3亿元。环境科学团队开发的水体污染物迁移模型,被郑州市政府采纳为环境治理决策依据,推动贾鲁河水质优良率提升12个百分点。

第五章 发展建议与展望

5.1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建议建立”学科特区”管理制度,在科研经费使用、人才评价等方面赋予更大自主权。可参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构建”代表作+贡献度+服务性”的多元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倾向。
5.2 强化成果转化链条
需完善”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落地”全链条服务体系。建议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借鉴斯坦福大学OTL模式,建立专业的技术转移办公室,提升专利转化率。
5.3 拓展国际学术网络
应重点加强与国际顶尖实验室的合作,如剑桥大学材料系、麻省理工学院能源实验室等。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生、共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方式,提升学术话语权。
5.4 前瞻布局新兴领域
建议把握量子计算、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方向,依托现有优势学科组建交叉创新团队。可探索”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双聘制,提前布局未来技术赛道。

结论

郑州轻工业大学通过学科交叉创新、国际合作深化、产学研协同等策略,成功构建起高被引论文产出体系。其经验表明,地方高校完全可以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实现科研突破。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推动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轻大样本”。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