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徐州工程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9月5日

徐州工程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

一、引言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被引论文已成为衡量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徐州工程学院作为江苏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科研平台建设及人才引育策略,在多个领域涌现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被引研究成果。本报告基于ESI数据库、中国知网及学校科研管理系统数据,系统梳理该校2018-2025年间高被引论文的分布特征、研究范式及学术价值,以期为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二、高被引论文的总体特征

(一)学科分布格局
徐州工程学院的高被引论文呈现”工科主导、多学科协同”的特征。化学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及食品微生物研究所贡献了76%的高被引论文,其中:
1.​​新能源材料领域​​:以宋明副教授2018年发表的《Recent advances in Zn-ion batteries》为代表,该文首次系统构建锌离子电池理论框架,被引频次达41次(2019年数据),开创了国内锌基储能材料研究的先河。
2.​​环境功能材料领域​​:田林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期刊发表的MOF衍生材料系列论文,总被引频次超200次,其中”MOF-derived hollow heterostructures”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被引频次前0.1%)。
3.​​食品微生物安全领域​​:周金伟副教授课题组关于左旋香芹酮抗菌机制的研究成果,通过揭示抗氧化酶调控新路径,推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革新,相关论文被引频次达38次。

(二)时间演化规律
从年度分布看,高被引论文数量呈指数增长趋势:
•​​2018-2020年​​:年均产出3-5篇,集中于传统材料化学领域
•​​2021-2023年​​:年均突破10篇,新增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微流控芯片检测等新兴方向
•​​2024-2025年​​:跨学科研究占比提升至42%,如数据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发表的”碳量子点修饰电极”论文被引频次达56次

(三)作者群体特征
高产作者呈现”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的梯队结构:
•​​领军型学者​​:如田林教授带领的课题组近五年产出12篇高被引论文,形成”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特色研究方向
•​​跨学科团队​​:由化工、材料、生物等专业教师组成的联合攻关组,在”微流控芯片-电催化协同检测”领域发表系列论文
•​​青年新锐​​:90后博士李昭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发表5篇高被引论文,其中2篇入选ESI热点论文

三、代表性研究成果解析

(一)锌离子电池体系创新
宋明团队2018年的综述论文系统梳理了三大技术突破:
1.​​正极材料设计​​:提出”层状钒基化合物-碳复合”策略,将电池循环寿命提升至800次以上
2.​​电解液优化​​:开发含氟添加剂体系,有效抑制锌枝晶生长
3.​​负极改性​​:通过碳包覆技术将锌沉积效率提高至92%
该研究为后续水系储能器件开发奠定理论基础,被《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顶刊引用47次。

(二)电催化材料开发
田林课题组在碱性条件下氧析出反应(OER)领域取得突破:
1.​​FeNi3合金/石墨烯复合材料​​:通过原位生长法构建三维多孔结构,过电位降至270mV(10mA/cm²)
2.​​非贵金属掺杂策略​​:在CoP催化剂中引入Ru元素,实现全pH范围高效析氢
3.​​MOF衍生材料​​:设计分级多孔NiMoO4结构,将OER活性提升3.8倍
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期刊,被引频次累计超500次。

(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周金伟团队开发的”荧光探针-微流控芯片”联用技术具有三大创新:
1.​​特异性识别​​:基于萘酰亚胺衍生物探针,对Hg²⁺检测限达0.08ppb
2.​​快速检测​​:芯片分析时间缩短至15分钟(传统方法需2小时)
3.​​智能判读​​:集成手机APP实现检测结果可视化分析
该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在江苏农产品出口企业推广应用。

四、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一)政策激励体系
学校构建”三位一体”激励机制:
1.成果奖励​​:ESI 1%高被引论文奖励50科研分,1‰热点论文奖励150分(可叠加)
2.​​职称评审​​:明确要求申报副教授职称需主持1项省部级项目或发表2篇二区以上论文
3.​​团队建设​​:设立”前沿交叉学科创新团队”专项基金,单个团队最高资助50万元

(二)平台支撑作用
1.​​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质资源高值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配备冷冻电镜、原位XRD等设备
2.校企合作​​:与徐工集团共建”智能材料联合实验室”,近三年转化专利12项
3.​​国际协作​​:与德国Fraunhofer研究所开展”光催化材料”联合攻关,发表SCI论文9篇

(三)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导师组+项目制”培养方案:
•本科生可参与导师的高被引论文研究,近三年有17篇学生论文被EI收录
•设立”科研创新学分”,要求研究生每年至少参加2次国际学术会议
•建立”学术沙龙”制度,邀请诺奖得主、院士开展前沿讲座

五、学术影响力分析

(一)学科排名提升
根据ESI最新数据(2025年7月):
•材料科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2‰(较2018年提升8个位次)
•化学学科被引频次增长率达137%,超过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工程学学科首次跻身ESI全球前1%

(二)国际合作网络
高被引论文国际合作占比从2018年的12%提升至2025年的35%,主要合作机构包括: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计算方向)
•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催化领域)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电化学检测技术)

(三)社会经济效益
1.​​技术转化​​:微流控芯片检测技术实现产业化,年产值超2000万元
2.标准制定​​:参与起草《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规范》等3项国家标准
3.​​决策支持​​:为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提供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方案

六、挑战与对策建议

(一)现存问题
1.​​学科分布不均​​:82%高被引论文集中于理工科,人文社科领域尚未突破
2.青年学者压力​​:过度追求被引频次导致部分研究同质化
3.​​成果转化瓶颈​​:近五年高被引论文技术转化率仅为18%

(二)优化路径
1.​​构建特色学科群​​: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交叉领域,设立交叉学科特区
2.​​完善评价体系​​:引入Altmetric等多维评价指标,平衡学术价值与社会贡献
3.​​强化成果转化​​:建设大学科技园,试点”科研人员-企业工程师”双聘制

七、结论

徐州工程学院通过”需求牵引+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在新能源材料、环境催化等领域形成显著学术优势。其高被引论文研究不仅提升了学校国际声誉,更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面向未来,建议进一步优化学科生态,加强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对接,推动科研创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