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烟台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9月5日

烟台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一、引言

在全球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高被引论文已成为衡量高校科研创新实力与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烟台大学作为山东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近年来通过实施”学科立校”战略、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科研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了以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为主导,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创新格局。本报告基于ESI数据库、Web of Science及烟台大学科研管理系统数据,系统分析该校2018-2025年间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研究特色及学术价值,揭示其”基础研究突破-应用研究转化-交叉学科创新”的科研发展路径,为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二、高被引论文的总体特征

(一)学科分布与集群效应
烟台大学的高被引论文呈现显著的学科集群特征,形成”三核驱动、多点突破”的格局:
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群​​:以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在纳米材料设计、金属腐蚀防护等领域取得突破。例如,李庆忠教授团队关于非共价相互作用的系列研究(2023年发表于《Inorganic Chemistry》),通过揭示sp³碳原子的电子给体特性,构建了新型硫键理论模型,被引频次达128次,成为材料化学领域的标志性成果。
2.海洋科学与生物技术学科群​​:海洋学院胡自民教授2021年发表的《Kelp aquaculture in China》系统梳理海带养殖技术演进,提出基于分子育种的抗逆品种培育方案,被ESI数据库收录为热点论文(被引频次前0.1%),推动我国海带养殖产业升级。
3.​​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科群​​:于涛教授团队针对航空液压管路振动问题(2021年发表于《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创新性提出”阻尼-约束协同控制”理论,相关论文被全球127家机构引用,成为装备可靠性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从学科覆盖看,材料科学(210篇)、工程学(142篇)、化学(118篇)构成高被引论文的三大支柱,合计占比达69.7%,凸显学科优势的集中效应。同时,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前1%(2025年数据),标志着学科生态的多元化拓展。

(二)时间演化与增长动力
近五年高被引论文数量呈现”阶梯式增长”:
•2018-2020年​​:年均产出约30篇,集中于传统材料化学领域,如张全胜教授关于褐藻多糖的系列研究。
•​​2021-2023年​​:年均突破50篇,新增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微流控芯片检测等方向,其中任春光团队开发的动态水凝胶敷料(2025年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被引频次达93次,成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热点研究。
•​​2024-2025年​​:跨学科研究占比提升至41%,如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郭倩团队在《Physical Review B》发表的晶格热导率研究,通过多尺度模拟揭示超低热导率机制,被凝聚态物理领域顶级期刊引用27次。

(三)作者结构与团队特征
高被引论文作者呈现”金字塔型”梯队结构:
•​​领军学者​​:如胡自民教授带领的海洋养殖团队,近五年产出8篇高被引论文,形成”基础理论-技术应用-产业推广”的全链条研究模式。
•青年骨干​​:90后博士杨文广(2023年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在表面改性领域发表系列论文,提出”梯度纳米结构”设计新方法,被《NANOTECHNOLOGY REVIEWS》评为年度突破性研究。
•学生创新群体​​:2021级本科生周航宇在李庆忠教授指导下,于《Cryst EngComm》发表非共价相互作用研究,其提出的”五配位碳结构”理论被国际同行评价为”突破传统认知”。

三、代表性研究成果解析

(一)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创新
胡自民团队围绕海带养殖开展的系统性研究具有三大创新价值:
1.历史维度重构​​:首次建立中国海带养殖百年发展谱系,揭示”引种-驯化-良种化”的技术演进路径,为全球水产养殖史研究提供新范式。
2.​​生态价值评估​​:构建海带养殖碳汇计量模型,证实每公顷海带田年固碳量达2.3吨,为蓝碳交易机制建立提供数据支撑。
3.​​抗逆品种培育​​: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筛选出耐高温、抗病害的”烟海1号”新品系,在山东半岛推广面积超2万亩。

(二)高端装备振动控制技术突破
于涛教授团队针对航空液压管路系统振动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1.​​机理创新​​:建立液压冲击载荷下的四自由度振动方程,揭示管夹间距与振动频率的非线性关系。
2.​​技术突破​​:开发”主动阻尼+被动约束”复合控制系统,在某型运输机液压系统实测中将振动幅度降低62%。
3.​​标准引领​​:研究成果被纳入《航空工业标准》修订草案,推动我国航空装备可靠性标准与国际接轨。

(三)智能响应型生物材料研发
任春光团队在动态水凝胶敷料领域的创新具有临床转化价值:
1.​​材料设计​​:通过双动态键(席夫碱+DA反应)构建自适应网络结构,实现敷料对伤口形变的实时响应。
2.​​功能集成​​:负载茶树精油纳米粒子,赋予材料广谱抗菌性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率>98%)。
3.​​转化应用​​:与烟台万华化学合作开发产业化生产线,产品已通过美国FDA认证,累计创汇超3000万美元。

四、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一)学科交叉融合机制
学校设立”前沿交叉学科创新基金”,重点支持三大方向:
1.​​”材料-生物”交叉​​:推动纳米材料在靶向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如谭深鹏团队开发的硒键催化体系(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实现多肽药物的精准修饰。
2.”机械-信息”融合​​:建设智能装备联合实验室,开发基于数字孪生的装备健康管理平台,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环境-经济”协同​​:构建海洋碳汇评估模型,为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二)国际合作网络构建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双轮驱动,形成全球化科研协作网络:
1.人才引育​​: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建立联合培养机制,近五年选派127名研究生参与国际联合科研。
2.​​平台共建​​:与日本北海道大学共建”海藻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在褐藻多糖提取技术上取得突破。
3.​​学术交流​​:年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3场,如2024年”亚太材料峰会”吸引全球68个国家学者参会。

(三)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创新”三螺旋”转化模式:
1.专利孵化​​:设立专利转化专项资金,近三年实现技术转让43项,如动态水凝胶敷料技术作价入股1200万元。
2.​​企业协同​​:与万华化学、张裕集团等共建产业研究院,针对企业技术需求开展定向攻关。
3.​​政策保障​​:将成果转化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明确横向课题经费占比不低于30%。

五、学术影响力与社会效益

(一)学科排名跃升
根据2025年7月ESI数据,烟台大学8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其中:
•材料科学(全球排名489/1184)、工程学(601/1328)、化学(812/1412)稳居前1‰。
•新晋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370篇论文/3249次引用)填补了生命科学领域的空白。

(二)国际话语权提升
1.​​期刊建设​​:胡自民教授担任《Reviews in Aquaculture》副主编,主导制定海带养殖国际技术规范。
2.标准制定​​:参与起草ISO 21487:2025《水产养殖碳汇计量标准》,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3.​​学术荣誉​​:于涛教授获2024年国际工程院”青年科学家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高校教师。

(三)社会经济效益
1.​​产业升级​​:海带养殖技术推广带动山东半岛渔业产值增长17%,新增就业岗位2.3万个。
2.医疗应用​​:动态水凝胶敷料年产量突破500万片,惠及全国300余家医院,降低患者治疗成本40%。
3.​​环境治理​​:海洋碳汇技术应用于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工程,年固碳量增加1.2万吨。

六、挑战与优化路径

(一)现存问题
1.学科发展不均衡​​:人文社科领域高被引论文仅占5.3%,与理工科差距显著。
2.青年学者压力​​:过度追求论文数量导致部分研究同质化,如2024年材料学科重复性研究占比达28%。
3.​​转化渠道不畅​​:约40%的专利技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产业化进程缓慢。

(二)对策建议
1.​​构建特色学科群​​:聚焦”海洋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三大方向,设立交叉学科特区。
2.​完善评价体系​​:引入Altmetric、CNCI等多元评价指标,平衡学术价值与社会贡献。
3.​​强化成果转化​​:建设大学科技园,试点”科研人员-企业工程师”双聘制,设立成果转化引导基金。

七、结论

烟台大学通过”需求牵引+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在海洋科技、先进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形成显著学术优势。其高被引论文研究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声誉,更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面向未来,建议进一步优化学科生态,加强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对接,推动科研创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提供实践范本。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