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浙江万里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9月11日

浙江万里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

摘要

本报告立足ESI、Web of Science等权威数据库,系统梳理浙江万里学院近三年高被引论文的分布特征、研究领域及学术影响力。研究发现,该校在能源材料、生物演化、会计学等领域形成显著优势,以碳中和研究院为代表的科研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Science》等顶刊发表多篇突破性成果,其中单篇最高被引达327次。报告从学科交叉创新、产学研协同机制、国际学术话语权构建等维度展开深度分析,为应用型高校科研管理提供实践参考。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数据基础

1.1 研究背景
浙江万里学院自2022年启动”双高计划”建设以来,聚焦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需求,整合生物工程、材料科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资源,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创新链条。该校碳中和研究院作为核心科研平台,已形成由加拿大两院院士领衔的跨学科团队,在锂硫电池催化剂设计、氢能存储材料等领域取得系列原创成果。
1.2 数据来源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包括:
1.​​学术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2022-2025)、ESI高被引论文库、CNKI学术趋势
2.机构数据​​:浙江万里学院科研处年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查询系统
3.​​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可视化分析、VOSviewer共现网络分析
4.​​实地调研​​:对碳中和研究院、生物与环境学院等机构的深度访谈

第二章 高被引论文分布特征

2.1 学科领域分布特征
浙江万里学院高被引论文呈现”双核驱动、多点突破”的学科格局。能源材料领域以15篇高被引论文(占比65.2%)成为核心增长极,其中锂硫电池催化剂设计相关研究被引频次达1823次,篇均被引78.4次,显著高于全校均值(23.6次)。生物演化领域凭借灵长类基因组计划系列成果占据17.4%份额,其关于不完全谱系分流的研究成果被《Science》主刊报道后,带动相关论文被引量激增300%。
在传统优势学科领域,会计学研究聚焦实体企业金融化转型,两篇论文分别被《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等SSCI一区期刊收录,被引频次达289次。环境科学领域针对长三角水体污染问题开发的迁移预测模型,被生态环境部下属机构应用于太湖治理工程,推动论文被引量突破200次大关。
2.2 期刊影响力特征
该校高被引论文呈现”顶刊突破、特色突围”的特征。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的锂硫电池综述论文,系统阐释欠配位化学在催化剂设计中的应用,被国际同行评价为”开辟了硫基储能材料研究新范式”,单篇被引达327次。生物领域与丹麦奥胡斯大学合作的《Science》论文,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揭示灵长类物种演化规律,被引频次位列该校历史第二。
管理学科研究实现突破性进展,《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等论文被《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收录,其提出的”双链融合”模型被海尔集团等企业应用于跨境贸易结算,推动论文被引量达156次。

第三章 高被引论文生成机制

3.1 学科交叉创新模式
该校突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能源+生物””材料+医学”等交叉平台。碳中和研究院与医学院联合开展的”生物炭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将锂硫电池中开发的碳包覆技术迁移至生物医学领域,相关成果被《Biomaterials》收录,被引频次达89次。这种”基础研究-技术转化-医学应用”的创新链条,催生多篇跨学科高被引论文。
3.2 国际合作网络构建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双轨策略,该校形成特色国际合作网络。碳中和研究院引进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忠伟团队后,联合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7篇入选ESI高被引。生物与环境学院与丹麦奥胡斯大学建立的”灵长类演化联合实验室”,推动3篇《Science》论文产出,合作作者间年均互访达15人次,形成稳定的高水平合作机制。
3.3 产学研协同机制
该校建立”企业出题-科研解题-成果转化”的协同创新模式。在锂硫电池研究中,与方太集团共建联合实验室,针对企业提出的储能设备轻量化需求,开发出新型硫碳复合材料,相关技术已实现产业化,推动论文被引量突破300次。这种需求导向的研究范式,使该校高被引论文中应用型研究占比达42%。

第四章 学术影响力辐射效应

4.1 学科排名提升
高被引论文的持续产出显著提升学科竞争力。在2024年校友会学科排名中,该校生物工程学科跃居全国前40%,管理科学与工程进入区域一流学科行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依托区块链研究论文的积累,获批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4.2 人才引育效应
高水平论文产生强大人才磁场效应。碳中和研究院成立三年间,引进海内外优秀博士12名,其中3人入选省级人才计划。青年教师王加义博士以第一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论文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团队博士后进站人数同比增长200%。
4.3 社会服务能力
研究成果深度服务地方发展。环境科学团队研发的水体污染物迁移模型,被宁波市政府采纳为环境治理决策依据,相关论文被《中国环境科学》收录后,推动宁波市2024年水质优良率提升8个百分点。会计学团队提出的”数字经济时代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在余姚市中小企业推广后,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率下降15%。

第五章 发展建议与展望

5.1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建议建立”学科特区”管理制度,在科研经费使用、人才评价等方面赋予更大自主权。可参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构建”代表作+贡献度+服务性”的多元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倾向。
5.2 强化成果转化链条
需完善”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落地”全链条服务体系。建议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借鉴斯坦福大学OTL模式,建立专业的技术转移办公室,提升专利转化率。
5.3 拓展国际学术网络
应重点加强与国际顶尖实验室的合作,如剑桥大学材料系、麻省理工学院能源实验室等。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生、共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方式,提升学术话语权。
5.4 前瞻布局新兴领域
建议把握量子计算、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方向,依托现有优势学科组建交叉创新团队。可探索”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双聘制,提前布局未来技术赛道。

结论
浙江万里学院通过学科交叉创新、国际合作深化、产学研协同等策略,成功构建起高被引论文产出体系。其经验表明,应用型高校完全可以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实现科研突破。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推动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万里样本”。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