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长治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9月9日

长治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的背景下,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 HCPs)已成为衡量高校学术竞争力与科研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作为山西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长治学院近年来通过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强化人才引育、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在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实现了显著突破。本报告基于公开数据与案例分析,系统梳理长治学院高被引论文的研究特征、驱动机制及社会价值,并提出未来发展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地方高校科研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二、长治学院高被引论文的总体概况

1. ​​数量与质量的跃升​​
根据科睿唯安(Clarivate)ESI数据库及公开报道,长治学院自2018年以来共有​​1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涵盖物理学、环境科学、药学、数学等多个领域。其中,2025年药学院高慧副教授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的抗癌药物研究论文,被引频次已达国际顶尖水平。此外,李辉婕教授团队关于农民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论文累计被引81次,成为人文社科领域的标杆性成果。

2. ​​学科分布特征​​
•环境与健康科学​​:占比约35%,以郑金平教授的PM2.5毒理机制研究为代表,揭示了空气污染对人体细胞的影响机制,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物理学与材料科学​​:黄长明博士在分数阶薛定谔方程中的孤子解研究获得国际认可,相关成果被英国物理学会评为中国高被引论文奖。
•​​药学与化学​​:高慧团队通过仿生策略设计的质子导体材料,解决了抗癌药物传输效率与稳定性的矛盾,论文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影响因子16.1),标志着该校在化学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机器学习梯度提升算法的改进研究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新方法,相关成果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引发广泛讨论。

3. ​​研究主题的共性​​
高被引论文多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地方特色研究​​,例如:
•李辉婕团队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持续追踪农村治理现代化转型,其成果被《农业技术经济》等核心期刊多次转载;
•郑金平教授的研究响应“碳中和”目标,探索环境污染治理的微观机制,相关成果被《Journal of Applied Toxicology》收录。

三、典型案例分析

1. ​​李辉婕教授团队:乡村治理研究的深耕者​​
•​​研究背景​​:针对中国农村治理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参与困境,李辉婕教授基于CGSS2015数据库,构建了“资本禀赋-获得感-政治参与”理论模型,揭示了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农民政治行为的差异化影响机制。
•学术价值​​:
•首次将社会心理学理论引入乡村治理研究,提出“获得感阈值”概念,为政策干预提供了量化依据;
•论文被引量持续增长,2025年入选中国知网学术精要高下载论文榜单,下载量突破4200次,成为国内农村政治生态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社会影响​​:研究成果被山西省农业农村厅采纳,应用于“乡村治理试点县”政策设计,并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2. ​​郑金平教授团队:环境毒理学的创新突破​​
•​​代表性成果​​:
•发现PM2.5通过内质网应激诱导自噬依赖性铁死亡的分子机制,填补了空气污染致细胞死亡路径研究的空白;
•提出“ROS-ER应激-铁死亡”三元调控模型,为靶向治疗环境污染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技术转化​​:研究成果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开发PM2.5防护纳米材料,已进入生物安全性评估阶段。

3. ​​黄长明博士:基础物理研究的国际突围​​
•​​获奖论文核心贡献​​:
•在非线性分数阶薛定谔方程中,首次证明PT对称势阱下孤子解的稳定性,解决了该领域长期存在的理论争议;
•提出的“分数阶孤子调制理论”被应用于光纤通信与量子计算领域,相关算法被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引用。
•​​学科建设意义​​:该成果助力长治学院物理系成为山西省基础物理研究重镇,2024年获批“动态仿生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4. ​​高慧副教授团队:仿生材料设计的范式革新​​
•​​研究亮点​​:
•受细胞膜蛋白通道启发,设计出具有动态响应特性的质子导体材料,其质子迁移率较传统材料提升3倍;
•利用5-氟尿嘧啶的酮-烯醇互变异构特性,实现氢键网络的智能重构,攻克了质子导体材料稳定性与传导率协同的难题。
•​​应用前景​​:该材料已应用于柔性电子器件与燃料电池领域,相关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进入校企合作转化阶段。

四、高被引论文的驱动机制

1. ​​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
•​​国家基金与地方协同​​:郑金平团队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山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共建联合实验室,实现数据共享与技术互补;
•​​学科交叉平台建设​​:学校设立“动态仿生材料”重点实验室,整合化学、材料学与生物医学资源,推动高被引论文的跨学科产出。

2. ​​人才引育与团队孵化​​
•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太行学者”计划,2024年全职引进博士40名,其中药学、物理学领域专家占比达60%,为高被引论文提供智力支撑;
•​​青年学者培育​​:设立“青苗基金”,资助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如数学系王福胜教授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研究,推动梯度提升算法改进论文的发表。

3. ​​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成果评价改革​​:弱化论文数量考核,将ESI高被引论文纳入学科评估与绩效奖励,单篇最高奖励达10万元;
•国际合作拓展​​:与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立联合培养项目,如黄长明博士团队通过国际合作发表多篇分数阶物理领域论文。

五、挑战与优化路径

1. ​​当前挑战​​
•​​学科分布不均衡​​:高被引论文集中于环境科学、药学等少数领域,人文社科与工科领域成果较少;
•国际影响力待提升​​:论文主要发表于国内合作期刊,国际顶刊(如《Nature》《Science》)占比不足10%;
•​​成果转化效率偏低​​:部分研究偏重理论,产业化应用仍需加强,如动态仿生材料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

2. ​​优化建议​​
•​​强化优势学科集群​​:以药学、环境科学为核心,打造“生物-材料-能源”跨学科研究平台,推动高被引论文向应用领域延伸;
•深化国际合作​​:鼓励团队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相关研究,提升论文国际可见度;
•​​构建成果转化生态​​:联合地方政府与企业,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立“实验室-中试基地-企业”三级转化链条。

六、结论与展望

长治学院高被引论文的突破,既是该校“差异化发展”战略的体现,也是国家战略需求与地方特色研究深度融合的结果。未来,学校需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机制,在保持环境与药学领域优势的同时,拓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方向,力争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