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安徽工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安徽工业大学作为安徽省重点建设的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高被引论文作为衡量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其数量和质量不仅反映了学校的科研实力,也体现了学科建设的成效。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安徽工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的现状、学科分布、作者情况、合作网络以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提供参考。
二、高被引论文的定义与数据来源
高被引论文通常指在某一学科领域中被引用次数排名前 1% 的论文,这一指标由科睿唯安的 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认定。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官方发布的科研成果报告、学术数据库(如 Web of Science、Scopus)以及学校官网的相关新闻报道。
三、高被引论文的总体情况
根据学校发布的信息,安徽工业大学目前共有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 4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排名前 1%。其中,工程学排名为 2.4‰,材料科学为 3.4‰,化学为 5‰,计算机科学为 2024 年 7 月新增学科,排名持续提升。近年来,随着科研投入的增加和学科建设的推进,高被引论文的数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例如,化学学科在 2017 年首次进入 ESI 前 1% 时,已发表 644 篇 ESI 论文,产生被引次数 6239 次,篇均被引次数 9.69 次,高被引论文 3 篇。截至 2025 年,学校近五年已有 3 个学科领域 7 人次入选全球 “高被引科学家” 榜单,位列省属高校第一。
四、学科分布分析
材料科学学科
材料科学是安徽工业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其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例如,曾杰教授领衔的联合研发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锌 – 空气电池领域研究成果,揭示了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所制备的双原子铁催化剂性能超越贵金属铂,相关成果被引次数位居学科前列。此外,氢能源材料与技术团队在《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等期刊发表系列论文,在非贵金属基电解水催化剂的结构调控与性能优化方面取得突破,显著提升了电解水制氢效率。
工程学学科
工程学学科在智能制造、复杂系统控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沈浩教授团队在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入选 2018 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其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的论文建立了驻留时间依赖的稳定性条件和控制器设计方法,有效抑制了多时间尺度特性、随机跳变及非线性等综合复杂性对系统安全可靠性的影响。此外,智能系统与控制工程团队在《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等期刊发表的动态优化算法研究成果,为工业自动化领域提供了理论支持。
化学学科
化学学科在新能源材料、环境化学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氢能源材料与技术团队通过硫化多孔 FeNi 合金制备的 NiS/Ni₃S₂/Fe₃O₄析氧电催化剂,在《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发表的论文中显示,其过电位仅需 274mV 即可达到 100mA cm⁻² 的电流密度,为高效电解水制氢提供了新思路。此外,团队在《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发表的 NiO/NiCo₂O₄电催化剂研究成果,通过异质界面优化电子结构,进一步降低了氧析出反应的过电位。
计算机科学学科
计算机科学学科作为新兴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2024 年 7 月首次进入 ESI 全球前 1%。李飞副教授团队在《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发表的基于粒子扰动和精英保持机制的粒子群优化算法研究成果,有效解决了动态优化问题中环境变化导致的局部最优和候选解质量下降等难题,实验结果显示算法具有良好的精确性和鲁棒性。此外,团队在《Information Sciences》发表的多层粒子群优化算法研究,为多模态优化问题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五、作者分析
高被引学者
安徽工业大学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学者。沈浩教授连续多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和 ESI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其在复杂跳跃系统控制领域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相关论文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等顶级期刊,并获 2021 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曾杰教授领衔的团队在锌 – 空气电池领域的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其团队开发的双原子铁催化剂性能超越贵金属铂,显著提升了新能源材料的应用价值。此外,商学院 24 名教师入选 2024 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其中 9 人进入 Top1%,在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
作者合作网络
安徽工业大学的高被引论文作者合作网络呈现多元化特点。既有校内跨学科合作,如材料科学与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控制科学的交叉研究;也有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如曾杰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合作,沈浩教授团队与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术交流。此外,商学院学者在应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体现了跨学科合作的特点,例如周世军教授团队在数字经济与收入分配领域的研究,结合了大数据挖掘与计量经济学方法。
六、合作网络分析
校内跨学科合作
学校注重学科交叉融合,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研究。例如,复杂系统建模、系统优化等跨学院研究团队依托系统科学研究院,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等期刊发表 ESI 高被引论文,推动了冶金流程控制与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氢能源材料与技术团队整合材料科学、化学等学科资源,在电解水制氢领域形成了系统性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发表于《Small》《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等期刊。
国际合作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例如,氢能源材料与技术团队的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提升了学校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此外,学校加入 “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与南京大学联合成立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安徽中心,推动了区域学术资源共享与合作。
产学研合作
安徽工业大学与宝武集团、国家电投等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例如,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开展冶金固废资源化利用研究,相关成果被应用于实际工程,推动了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氢能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的高效电解水催化剂,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七、与其他高校的比较
省属高校排名
在安徽省属高校中,安徽工业大学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和学科影响力位居前列。截至 2024 年,学校已有 4 个 ESI 前 1% 学科,而安徽医科大学以 11 个 ESI 前 1% 学科位居省属高校首位。安徽工业大学在工科领域的特色优势显著,材料科学、工程学等学科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在省属高校中具有竞争力。
全国高校对比
与全国高校相比,安徽工业大学的高被引论文数量虽不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但其在冶金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特色。例如,沈浩教授团队的控制科学与工程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与北京大学等高校并列全国第 10 位。
八、影响因素分析
国家级平台支持
安徽工业大学拥有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低碳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为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提供了重要支持。例如,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开放基金项目,吸引国内外研究人员开展冶金固废资源化利用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期刊。
科研项目资助
学校近年来获批立项国家级项目 45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5 项,包括原创探索计划项目 1 项。例如,肖赛君副教授的 “HfB₂涂层的熔盐电泳沉积制备及其生长机理” 项目获批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标志着学校在冶金工程与表面工程学科基础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此外,氢能源材料与技术团队的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为其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提供了资金保障。
人才培养与引进
学校实施 “以学科发展为引领,以培引高端人才为核心” 的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例如,曾杰教授团队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一支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队伍。此外,学校设立 “伯乐奖”,对成功举荐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激发了教师队伍的创新活力。
科研奖励机制
学校设立研究生学术科研成果奖,对在 SCI/SSCI 检索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给予奖励。例如,商学院对入选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的教师给予表彰,并通过科研绩效奖励激励教师开展高水平研究。此外,学校对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奖励的教师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九、结论与建议
结论
安徽工业大学在高被引论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 4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排名前 1%,高被引论文数量稳步增长。学校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学者,合作网络呈现多元化特点。国家级平台支持、科研项目资助、人才培养与引进、科研奖励机制等因素对高被引论文的产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建议
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大对新能源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学科的支持力度,提升学科整体实力。
提升国际合作水平: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注重高被引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研究。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入学校,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优化科研管理服务:加强科研管理服务,提高科研项目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和支持。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安徽工业大学有望进一步提升高被引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