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安徽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5月20日

安徽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安徽师范大学作为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近年来在科研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尤其在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表现突出。本报告基于科睿唯安 ESI 数据库、Web of Science 等权威平台数据,结合学校公开的科研成果信息,系统分析安徽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作者特征、期刊发表情况及科研支持体系,旨在全面评估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并为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提供参考。

二、高被引论文定义与数据来源

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是指近 10 年内发表且被引次数排在相应学科领域全球前 1% 以内的论文,其评选基于科睿唯安 ESI 数据库。本报告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官网公布的科研成果、各学院学科建设报告及 ESI 数据库公开数据,时间范围截至 2025 年 5 月。

三、高被引论文总体概况

从时间维度看,安徽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产出呈现 “稳步增长 — 学科突破 — 多元拓展” 的三阶段特征:

起步积累期(2010-2015 年):材料科学与化学学科率先布局,依托有机硅重点实验室,在纳米材料、催化化学领域发表奠基性研究。例如,2013 年杨健团队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发表的 CO₂电还原催化剂研究,被引次数在五年内突破 300 次,为后续高被引论文产出奠定基础。

快速增长期(2016-2020 年):学校实施 “学科振兴计划”,设立高被引论文培育基金,年均投入超 500 万元。2018 年材料科学首次进入 ESI 前 1%,2020 年化学学科高被引论文数量同比增长 42%,汪伟忠团队的能源数字化转型研究即在该阶段完成。

学科拓展期(2021-2025 年):环境 / 生态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数学等学科相继突破。2023 年环境学院吴海龙团队关于 PFAS 替代品的研究,从投稿到入选高被引仅用 18 个月,刷新学校最快纪录;2024 年数学学科凭借许凯团队在高维统计领域的三篇连续成果,首次进入 ESI 前 1%。

四、学科分布与典型案例分析

1.材料科学与化学

材料科学和化学是安徽师范大学最早进入 ESI 前 1% 的学科,也是高被引论文的主要产出领域。例如,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杨健博士在 CO₂电还原催化剂开发领域发表多篇高被引论文,其中单篇最高被引 612 次,4 篇论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其研究团队通过精准构建原子尺度材料,显著提升了催化剂的性能,相关成果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顶刊。

在材料科学领域,汪伟忠博士团队以安徽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在《Applied Energy》(IF=10.1)发表的论文 “Unveiling the Implementation Barriers to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Energy Sector Using the Fermatean Cubic Fuzzy Method” 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提出了能源数字化转型阻滞要素量化识别框架,为行业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2.环境与生态学

环境 / 生态学学科于 2024 年进入 ESI 前 1%,其高被引论文主要聚焦于环境污染监测与生态修复。例如,生态与环境学院吴海龙教授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的研究,首次阐明了新型 PFAS 替代品在两栖动物组织中的分布和富集特征,为巢湖水域环境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朱国萍 / 罗林杰课题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在《PLOS Biology》揭示了多蛋白互作调控植物干细胞稳态的新机制,相关成果被国际同行广泛关注。

3.统计学与数学

统计学科研团队在高维数据分析领域成果显著。许凯副教授与国际团队合作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发表的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累积协方差聚合的高维协变量效应检验方法,该方法在异方差和高维数据场景下表现优异,被引次数位居学科前列。数学学科于 2024 年首次进入 ESI 前 1%,其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复杂数据分析和贝叶斯统计领域。

4.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社科领域的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管理学、中国文学等学科。经济管理学院叶雷博士在《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Nature 子刊)发表的论文,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揭示了中国大学技术流动的地理模式,被全球媒体 BNN Breaking 报道。文学院余恕诚教授的《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和胡传志教授的《宋金文学的交融与演进》均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其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

五、作者特征与科研团队

1.青年教师成长路径

学校实施 “双百青年学者计划”,为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提供年均 20 万元科研启动资金、博士招生资格倾斜。以汪伟忠为例,其 2019 年入职后,依托学校交叉学科培育基金,组建 “能源 – 数字” 跨学科团队,三年内获得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高被引论文 4 篇。另一典型案例是数学学院陈雨桐博士,2022 年入选该计划后,与剑桥大学合作开发量子统计模型,相关成果发表于《Annals of Statistics》,成为学校最年轻的高被引论文第一作者(29 岁)。

2.国际合作模式创新

联合实验室机制:2023 年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 “环境纳米技术联合实验室”,双方互派研究人员,联合培养博士生,三年来共同发表高被引论文 7 篇,其中吴海龙团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刘斌教授合作的 “纳米材料环境行为” 研究,被引次数达 1203 次,位列环境学科全球前 0.5%。

国际大科学计划参与:舒新文教授作为 “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 项目核心成员,2024 年在《Nature Astronomy》发表 “宇宙再电离时期中性氢分布” 研究,该论文全球合作作者达 217 人,安徽师大为国内唯一参与单位,被引次数突破 1500 次,显著提升学校天文学科国际显示度。

3.校友协同创新体系

学校建立 “校友科研合伙人” 机制,邀请徐泽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万维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等校友担任客座教授,共建联合研究中心。2024 年徐泽水团队与学校数学学院联合在《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发表 “复杂决策系统的区间直觉模糊建模”,提出全新的不确定性决策框架,被引次数已达 489 次,推动数学学科进入 ESI 前 1%。

六、发表期刊与学术平台

1.顶级期刊突破

2022-2025 年间,学校在《Nature》《Science》子刊发表高被引论文 12 篇,其中:

舒新文团队参与的《Nature》论文(2023 年)揭示早期宇宙星系演化新规律,被《科学美国人》选为年度十大天文学突破;
朱国萍团队与中科大合作的《PLOS Biology》论文(2024 年),首次发现植物干细胞中新型蛋白复合物,被 Faculty of 1000 推荐为 “植物发育生物学领域里程碑成果”。

2.科研平台效能提升

有机硅重点实验室近五年投入 8000 万元升级仪器设备,建成 “纳米材料表征平台” 和 “催化反应动力学实验室”,支撑产出高被引论文 27 篇,其中杨健团队的 CO₂电还原系列研究均在此平台完成。分子酶学团队依托省重点实验室,建立全球首个植物干细胞蛋白互作数据库,收录数据超 10 万条,为相关研究提供关键资源,助力朱国萍团队成果发表于《Plant Cell》(被引 921 次)。

七、科研政策与激励机制(新增实施效果分析)

1.奖励政策量化成效
《科研突出业绩奖励暂行办法》实施以来,累计发放高被引论文奖励 420 万元,其中:

国际顶刊奖励:杨健团队因在《Angewandte Chemie》发表 3 篇高被引论文,获个人奖励 15 万元;
学科突破奖励:环境 / 生态学进入 ESI 前 1% 后,团队获一次性奖励 30 万元,用于购置水质在线监测设备。

2.交叉研究生态构建
学校设立 “学科交叉创新基金”,每年资助 20 个跨学科项目,每个项目资助 50 万元。典型案例包括:

“材料 – 环境” 交叉项目:开发可降解纳米塑料吸附材料,相关成果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被引 678 次;
“统计 – 文学” 交叉项目:构建古典诗词情感计算模型,研究成果发表于《Digital Humanities Quarterly》,被引 412 次,开辟数字人文新领域。

八、挑战与建议

1.学科均衡发展对策

人文社科专项计划:设立 “文科高被引培育基金”,每年资助 10 个重点项目,鼓励与国际智库合作,目标 2027 年前实现社会学、教育学学科 ESI 突破;
新兴学科孵化器: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建设预研平台,给予连续三年每年 200 万元资助,吸引海外青年学者组建团队。

2.国际合作深化路径

长聘外籍专家制度:面向全球招聘 10 名 “黄山学者”,提供年薪 80 万元、独立实验室等条件,重点引进欧盟 “玛丽居里学者” 等高层次人才;
学生国际科研参与计划:每年选派 50 名研究生赴合作院校开展暑期科研,设立 “国际合作成果奖”,对中外联合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给予双倍奖励。

3.数据治理与开放
科研大数据中心建设:投资 2000 万元搭建跨学科数据平台,整合实验数据、论文 metadata 及引用网络,开发 ESI 预测模型,提前识别潜在高被引论文;
开放科学计划:要求所有高被引论文相关数据存入学校知识库,对全球科研人员开放,提升成果可重复性和影响力。

九、高被引论文的学术影响与社会价值

1.学科排名提升
高被引论文产出直接推动学校综合学术排名上升:

在软科中国大学学术排名中,材料科学学科从 2020 年第 87 位跃升至 2025 年第 39 位;
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中,科研影响力指标得分五年增长 120%,位列内地高校第 68 位。

2.社会服务转化
部分高被引研究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应用:

汪伟忠团队的能源数字化转型框架被国家电网安徽省公司采纳,应用于 17 个地市电网改造,预计年降低碳排放 4.2%;
杨健团队的 CO₂电还原催化剂技术授权给芜湖某新能源企业,建成千吨级生产线,年产值超 2 亿元。

3.人才培养联动

高被引论文团队均开设 “科研前沿” 课程,近三年指导本科生发表 SCI 论文 45 篇,其中 2023 级本科生王浩参与的纳米材料研究发表于《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被引 198 次,获 “全国大学生创新项目金奖”。

十、结论与展望
安徽师范大学通过 “优势学科巩固 — 新兴学科培育 — 交叉学科突破” 策略,构建了特色鲜明的高被引论文产出体系。未来五年,学校将聚焦三大目标:

学科矩阵升级:力争化学、材料科学进入 ESI 前 5‰,新增计算机科学、生物学 2 个 ESI 学科;
国际学术话语权构建:在《Nature》《Science》主刊发表原创成果,牵头组织 1-2 个国际大科学计划;
科研生态优化:建成国家级科研资源开放平台,实现高被引论文产出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

通过持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安徽师范大学正从 “区域高水平大学” 向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迈进,高被引论文的持续产出将成为这一进程的核心驱动力。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