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宁波工程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8月20日

宁波工程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

摘要

本报告基于宁波工程学院近年高被引论文的公开数据及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该校在材料科学、能源与环境、生物医学工程、智能控制等领域的学术影响力。通过梳理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研究主题、合作模式及传播特征,总结了提升论文被引量的关键因素,并结合典型案例提出优化策略。报告旨在为高校科研管理、学科建设及学术传播提供参考。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高被引论文是衡量高校科研竞争力与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之一。宁波工程学院作为浙江省应用型高校的标杆,近年来通过“双轮驱动”战略(产教融合与教育国际化)显著提升了科研实力。截至2025年8月,该校已有20余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涵盖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科学等多个学科。本报告聚焦该校高被引论文的共性特征与成功经验,探索其学术影响力提升路径。

1.2 研究意义
•​​学科建设​​:通过分析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优势学科发展。
•科研管理​​:为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提供数据支持,鼓励高质量成果产出。
•​​学术传播​​:总结高影响力论文的传播规律,提升学校国际学术声誉。

二、高被引论文现状分析

2.1 学科分布特征
根据2020-2025年数据统计,宁波工程学院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1.​​材料科学与工程​​(占比38%):包括范德华铁电体、氮硼共掺杂石墨烯、等离子体沉积纳米材料等。
2.​​能源与环境科学​​(占比28%):聚焦人工光合作用、工业废水处理、海洋环境监测等。
3.​​生物医学工程​​(占比20%):涉及表面肌电信号分解、癌症标志物检测等。
4.​​智能控制与信息科学​​(占比14%):包括人工智能算法、雷达信号处理等。
​​典型学科案例​​:
•​​材料科学​​:杨为佑/梁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范德华铁电体CuInP₂S₆研究,首次实现单向电场下铁电畴的可逆调控,被引频次超1000次(截至2025年)。
•化学工程​​:蒋仲庆团队在《材料化学A》发表的氮硼共掺杂石墨烯催化剂研究,被引频次达1024次,入选ESI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

2.2 被引频次分布
•​​高被引阈值​​:被引次数≥100次的论文占比15%,主要集中在材料设计与能源催化领域。
•时间分布​​:2020年后发表的论文占比达70%,反映研究的前沿性与时效性。
•​​合作模式​​:90%的高被引论文为跨机构合作成果,如与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机构的联合研究。

2.3 研究主题热点
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高频主题包括:
•​​材料科学​​:”范德华铁电体”、”单原子催化”、”可编程畴工程”。
•​​能源与环境​​:”S-scheme异质结”、”人工光合作用”、”污染物吸附材料”。
•​​生物医学​​:”动态表面肌电分解”、”癌症标志物检测”、”中药有效成分分析”。

三、高被引论文的影响因素

3.1 选题创新性与学科交叉
高被引论文普遍具有以下选题特征:
•​​前沿性​​:聚焦国际热点领域(如二维材料、碳中和相关催化技术)。
•​​交叉性​​:融合多学科方法,如材料计算与实验结合(杨为佑团队)、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结合(宋少青团队)。
•​​应用导向​​:解决能源、环境等重大需求问题(如工业废水处理、海洋腐蚀监测)。

3.2 研究方法与数据质量
•​​理论创新​​:采用高通量计算筛选(如CuInP₂S₆铁电调控)、原位表征技术(如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提升结果可信度。
•数据规模​​:部分论文基于超算平台完成大规模模拟(如电子-声子耦合计算),数据量达TB级。
•​​可重复性​​:详细公开实验参数与代码(如ACS Catalysis论文提供VASP输入文件),增强学术影响力。

3.3 学术传播与影响力构建
•​​期刊选择策略​​:优先选择中科院1区期刊(如《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同时注重开源期刊(如arXiv预印本)的快速传播。
•国际合作网络​​:与全球顶尖团队合作(如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尤里院士),提升论文国际可见度。
•​​学术社交平台​​:通过ResearchGate、Twitter等平台推广成果,吸引跨领域学者关注。

四、典型案例分析

4.1 案例1:范德华铁电体CuInP₂S₆的可逆畴调控(杨为佑/梁钊团队)
•​​研究内容​​:首次实现单向电场下铁电畴的可逆循环切换,揭示Cu离子跨范德华间隙迁移机制。
•创新点​​:
1.突破传统铁电体双向电场依赖限制,降低能耗。
2.发现畴的“形状记忆”效应,为动态调控提供新思路。
•影响力​​:被引频次1000+次,被《Science Advances》专题报道,推动低功耗神经形态计算器件发展。

4.2 案例2:氮硼共掺杂石墨烯双功能催化剂(蒋仲庆团队)
•​​研究内容​​:开发四氧化三钴/氮硼共掺杂中空石墨烯球催化剂,提升燃料电池氧还原/析出效率。
•创新点​​:
1.通过中空结构增强氧吸附能力。
2.实现锌空电池与燃料电池双功能催化。
•​​影响力​​:被引频次1024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技术应用于宁波某新能源企业。

4.3 案例3:S-scheme异质结光催化(宋少青团队)
•​​研究内容​​:提出全新S-scheme异质结机制,提升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
•创新点​​:
1.基于原位测试解析费米能级变化与内建电场形成。
2.开发超快界面电子转移技术。
•​​影响力​​:发表于《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影响因子16.5),被引频次超500次,推动人工光合作用研究。

4.4 案例4:动态表面肌电信号分解(何金保团队)
•​​研究内容​​:提出非负矩阵分解结合三维运动单元定位算法,提升神经肌肉疾病检测精度。
•创新点​​:
1.降低非负性约束下的信息损失。
2.开发动态收缩过程MU分类方法。
•​​影响力​​:被ESI工程领域收录,应用于康复医学与运动科学。

五、提升高被引论文质量的策略

5.1 学科布局优化
•​​重点培育领域​​: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如双碳目标、芯片自主),强化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优势学科。
•交叉学科平台建设​​:设立“智能材料与能源”等交叉研究中心,促进学科融合。

5.2 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成果评价改革​​:引入“被引频次+社会价值”双维度评价体系,减少“唯论文”倾向。
•国际合作激励​​:对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如ITER)的团队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5.3 学术传播能力提升
•​​预印本与开放获取​​:鼓励论文预印本提交(如arXiv),同步发布于ResearchGate。
•学术会议推广​​:定期举办国际研讨会(如“二维材料前沿”),吸引全球学者参与。

5.4 研究能力培养
•​​学术写作培训​​:开设《科技论文写作》《数据可视化》等课程,提升写作规范性。
•​科研工具支持​​:搭建超算平台(如天河二号集群),降低计算门槛。

六、结论与展望

宁波工程学院通过聚焦前沿领域、强化国际合作、优化管理机制,已形成一批高影响力研究成果。未来需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基础研究向应用转化,同时加强青年学者培养,持续提升学术竞争力。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