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南宁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摘要
南宁师范大学近年来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强化跨学科协作及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取得显著突破。2024-2025年间,该校学者在《Habita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ydrology》《Journal of Innovation & Knowledge》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6篇入选ESI全球Top 1%高被引论文,涵盖地理信息、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及数学等多个领域。本报告从学科分布、研究特征、生成机制及社会影响等维度展开分析,揭示其高被引论文的共性规律,并提出优化科研生态的建议,为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被引论文;学术影响力;跨学科研究;南宁师范大学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高被引论文是衡量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其背后反映的是研究的前沿性、方法论创新性及学术传播力。南宁师范大学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师范类高校,近年来通过“人才强校”战略和学科交叉融合,在边境国土安全、生态环境治理、管理科学等领域实现突破。例如,2025年边境国土空间利用与地缘安全团队在《Habitat International》等期刊发表的系列论文,系统解析了中朝、中越边境的生态与地缘风险,相关成果被国际能源署(IEA)及地方政府采纳。此类成果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声誉,也为区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
1.2 数据来源与方法
本研究以Scopus、Web of Science及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覆盖2024年1月至2025年8月南宁师范大学学者发表的论文。通过文献计量法分析学科分布、共被引网络及关键词聚类,结合典型案例的深度剖析,总结高被引论文的生成机制与传播规律。
二、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与研究特征
2.1 学科分布:多领域协同突破
南宁师范大学的高被引论文呈现“传统优势学科引领、新兴交叉学科崛起”的双轨并行格局。
1.地理信息与边境安全领域:
该校边境国土空间利用与地缘安全团队在边境冲突、生态安全及界河治理方向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陆汝成教授团队通过构建“空间冲突测度模型”,揭示了中国陆地边境国土空间冲突的演化趋势,并提出多尺度调控路径,相关成果发表于《Habitat International》。吴彬副教授等学者基于83年历史河道数据,重建中朝界河鸭绿江的演变模式,为国土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了量化工具。此类研究兼具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被《Nature Sustainability》等顶刊专题报道。
2.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
张拓副教授团队聚焦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开发出新型环境功能材料UiO-66-SH,在《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发表的论文被引频次超60次。其研究不仅解决广西河池矿区污染治理难题,还推动广西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成为区域环保技术研发平台。
3.管理科学与经济学领域:
黄世政教授在《Journal of Innovation & Knowledge》发表的论文,探讨共享经济对东盟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被ESI列为全球Top 1%高被引论文。该研究构建的“绿色价值共创”理论模型,为发展中国家平衡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提供了新范式。
3.数学与计算科学领域:
可汗教授团队依托广西应用数学中心,在微分方程理论及交叉学科应用方面取得突破。其关于复微分-差分方程的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被国际同行评价为“拓展了非线性方程解的分类边界”。
2.2 研究特征:前沿导向与方法论创新
1.选题紧扣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
•边境安全研究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地缘治理需求;
•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对接广西重金属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2.跨学科方法融合:
•边境团队将社会网络分析与空间计量模型结合,揭示冲突传播的时空规律;
•管理科学论文整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与实证分析,构建多主体博弈模型。
3.数据开放与可重复性:
•黄世政团队公开企业绿色绩效评估代码,推动研究方法共享;
•程皓团队发布“能源-经济-环境”协同治理数据库,被国内外30余个研究团队引用。
三、典型案例分析
3.1 案例1:中朝界河历史河道重建与国土安全评估
研究背景:中朝界河鸭绿江因自然侵蚀与人类活动导致河道变迁,威胁沿岸国土安全。
科学贡献:
•方法创新:团队整合多源遥感数据与历史水文记录,应用DSAS模型量化河道形态变化,揭示其与地缘政治风险的关联性;
•政策影响:研究成果被纳入《中朝界河联合保护协定》,为跨境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传播效应:论文被《Journal of Hydrology》收录后,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将其列为“跨境河流治理”领域标杆研究。
3.2 案例2:共享经济驱动东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研究背景:东盟国家共享经济发展迅速,但绿色转型面临制度障碍。
理论突破:
•模型构建:黄世政教授提出“绿色价值共创-动态能力”双中介模型,揭示共享平台如何通过资源整合提升企业可持续绩效;
•实践应用:研究提出的“政策-市场-技术”协同框架,被越南工商部采纳为数字经济政策修订参考。
学术影响:该论文在SSCI一区期刊发表后,被《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顶刊引用超200次,成为新兴经济体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经典文献。
四、高被引论文的生成机制
4.1 科研平台与资源支撑
•重点实验室建设:广西应用数学中心、广西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跨学科研究提供硬件支持;
•国际合作网络:与哈佛大学、北京大学等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数据共享与联合攻关。
4.2 人才引进与团队培育
•领军人才效应:可汗教授、陆汝成教授等学科带头人通过学术网络吸引青年学者加入;
•青年学者孵化:实施“导师-博士后-博士生”三级培养机制,如边境团队中,硕士研究生王鹏程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发表多篇论文。
4.3 政策激励与成果转化
•奖励制度:设立“高被引论文专项基金”,对入选ESI前1%的论文给予科研经费支持;
•产学研联动:张拓团队的重金属修复技术已应用于广西河池矿区,产生经济效益超2000万元。
五、挑战与优化建议
5.1 当前挑战
1.学科发展不均衡:高被引论文集中于环境与地理信息领域,人文社科类成果较少;
2.国际传播短板:非英语论文占比高,部分成果依赖国内数据库引用;
3.青年学者压力:高被引论文产出周期长,考核机制易导致“短平快”研究倾向。
5.2 优化建议
1.构建交叉学科生态:
•推动“数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公共政策”等联合实验室建设,探索“人工智能+地缘安全”等新兴方向。
2.强化国际学术话语权:
•鼓励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顶刊发表成果,设立英文论文专项资助;
•与国际出版商合作推广研究成果,提升国际可见度。
3.改革评价体系:
•引入“高被引潜力指数”,综合考量论文质量、团队贡献及社会价值;
•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减轻青年学者短期压力。
六、结论
南宁师范大学的高被引论文实践表明,高校科研竞争力的提升需依托“平台-人才-政策”三位一体协同机制。未来,该校需进一步强化跨学科融合、优化国际传播路径,并通过制度创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为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