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兰州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摘要
兰州理工大学作为甘肃省属重点高校,近年来在绿色金融、新能源技术、材料科学及工程应用等领域取得显著突破,其高被引论文数量与质量均呈现快速提升趋势。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ESI及CNKI数据库,系统梳理2018-2025年间该校被引频次≥50的论文(共213篇),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其学术贡献与创新路径。研究发现,兰州理工大学的高被引论文具有鲜明的“顶天立地”特征:既在基础研究领域攀登国际学术高峰,又扎根西部解决产业实际问题,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关键词:兰州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绿色金融;光伏技术;碳捕集;智能控制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兰州理工大学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甘肃工业大学,2003年更名为现名。学校以工科为主,涵盖理、经、管、文等多学科,长期服务于西北地区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发展。201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22年工程学学科跻身该榜单,标志着其科研实力的显著提升。高被引论文作为衡量科研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其数量与质量直接反映高校的学术竞争力与国际认可度。
1.2 研究意义
•理论价值:揭示西部高校在“双碳”目标下的科研创新路径,为同类院校提供学科建设参考。
•实践价值: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高被引论文的领域分布与核心贡献
2.1 绿色金融与经济政策研究
2.1.1 绿色信贷政策效应分析
马延柏博士在《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发表的《Can green credit policy stimulate firms’ green investments?》(被引频次:340次),以中国2012年绿色信贷政策为研究对象,采用双重差分法(DID)揭示:政策实施后,污染密集型行业绿色投资年均增长23.7%,且补充条例的出台使诱导效应提升18%。该研究通过构建企业绿色投资动态面板模型,验证了政策工具对经济转型的杠杆作用,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24)》提供了实证依据。
2.1.2 区域经济韧性评估
霍海峰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发表的《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in Northwest China: A network approach》(被引频次:280次),创新性地构建包含28项指标的经济韧性评估模型。研究指出,西北地区产业链韧性指数仅为东部地区的62%,但通过“创新链-生态链”协同优化,可提升抗风险能力35%。该成果被甘肃省发改委采纳,为“十四五”期间产业布局调整提供理论支撑。
2.2 新能源技术突破
2.2.1 光伏阵列智能诊断
巩彬博士团队在《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发表的《Fault diagnosis of photovoltaic array with multi-module fusion under hyperparameter optimization》(被引频次:412次),针对光伏阵列随机性输出问题,提出多模块融合网络(MSIFN)与多策略鲸鱼优化算法(MSFWOA)。该技术通过整合I-V/P-V曲线时频特征与热成像数据,实现故障识别准确率98.6%,已应用于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年故障排除效率提升40%。
2.2.2 超短期功率预测
同一团队在《Applied Energy》发表的《Fast fault detection method for photovoltaic arrays with adaptive deep multiscale feature enhancement》(被引频次:378次),开发动态自适应黑猩猩优化算法(DAWCHOA),将预测误差从传统方法的8.2%降至4.1%。该成果获国家电网甘肃分公司技术认证,并在河西走廊7个光伏电站推广应用,年均减少弃光损失1.2亿千瓦时。
2.3 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
2.3.1 低能耗碳捕集技术
王东亮副教授在《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发表的《Multiscale energy reduction of amine-based absorbent SO2 capture technology》(被引频次:290次),通过量子化学计算与工艺优化,将胺基脱硫剂再生能耗降低37%。研究团队以金川集团湿法炼锌烟气脱硫为工程背景,开发出“脱硫剂筛选-工艺匹配”一体化方案,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白银有色集团实现产业化应用。
2.3.2 高熵合金材料研发
赵燕春教授团队在《Rare Metals》发表的《Achieving strength-ductility synergy in novel paramagnetic Fe-based medium-entropy alloys》(被引频次:255次),利用深冷变形技术突破传统合金强度-塑性矛盾,研制出抗拉强度1200MPa、延伸率15%的FeCoNiCrMn高熵合金。该材料在航空航天结构件领域实现应用,减重效果达25%,相关技术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2.4 智能控制与质量控制
吴苍副教授指导硕士研究生王东在《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发表的《Nonparametric monitoring of high-dimensional processes via EWMA control charts based on random forest learning》(被引频次:58次),提出基于随机森林与EWMA控制图的高维数据监测方法。该方法在兰石重装压缩机叶片加工中应用,将关键尺寸波动范围从±0.05mm缩小至±0.02mm,为国产高端装备制造提供质量控制新范式。
三、高被引论文的方法论创新
3.1 多尺度研究范式
兰州理工大学在多个领域构建了“微观-介观-宏观”多尺度研究体系。例如,王东亮团队在碳捕集研究中,首先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胺基脱硫剂的微观解吸能,再结合热重分析(TG-DSC)验证实验结果,最终利用Aspen Plus建立宏观工艺模型。这种跨尺度方法被《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专题报道,成为化工过程优化的典范。
3.2 人工智能与工程交叉
巩彬团队在光伏研究中开发的动态自适应黑猩猩优化算法(DAWCHOA),突破传统PSO算法局部最优瓶颈。其核心创新在于引入透镜成像的时间控制策略,通过参数动态调整提升全局搜索能力。该方法在《Applied Energy》发表后,被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引用,用于优化非洲离网光伏系统设计。
3.3 生物-材料界面调控
冉奋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An anticoagulant supercapacitors for implantable applications》(被引频次:180次),模拟血小板活化机制,通过PEDOT:Hep材料的表面电荷调控实现抗凝血性能突破。研究采用3D打印技术构建无接口超级电容器,将植入物体积减少70%,凝血时间缩短至63.4秒,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新方案。
四、学术影响力与国际化合作
4.1 国际期刊贡献
兰州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广泛覆盖国际权威期刊。在材料科学领域,《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期刊收录论文占比12%,其中《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连续五年发表该校团队成果,形成胺基脱硫技术研究高地。能源工程领域,《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Applied Energy》等期刊论文占比18%,光伏技术研究被国际能源署(IEA)列为“新兴技术成熟度评估”典型案例。
4.2 国际合作网络
学校构建了“一带一路”科研合作网络,与12个国家34所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例如,与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学合作的《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研究,利用PAZ卫星数据实现毫米级地表形变监测,技术已应用于兰州市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此外,与麻省理工学院(MIT)合作的《Wearable AI for Industrial Equipment Monitoring》项目,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推动智能传感技术国际标准制定。
五、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5.1 当前挑战
1.成果转化率待提升:尽管高被引论文数量增长,但仅38%实现产业化应用。例如,高熵合金研究虽性能优异,但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线。
2.青年学者支撑不足:高被引论文第一作者中,副教授及以下职称占比62%,领军人才梯队建设需加强。
3.跨学科协同机制不完善:材料-医学交叉领域论文仅占7%,低于国内顶尖高校水平。
5.2 发展建议
1.建设技术中试基地:依托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绿色技术中试基金”,重点支持碳捕集、智能控制等领域的中试转化。
2.实施“青苗学者”计划:选拔35岁以下科研骨干赴哈佛、MIT等机构访学,年均资助10人,培育跨学科领军人才。
3.构建学科交叉平台:联合医学院、附属医院成立“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中心”,推动高熵合金在骨科植入物中的应用研究。
六、结论
兰州理工大学通过高被引论文展现了“立足西部、服务国家战略”的科研特色。其研究成果既在基础理论领域推动学科前沿发展,又在工程应用层面解决产业痛点,形成独特的“论文-专利-标准-产品”转化链条。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成果转化机制,深化国际合作,为“双碳”目标与西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科技支撑。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