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江苏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5月7日

江苏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1. 引言

江苏师范大学作为江苏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高校,近年来在科研创新与学科建设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高被引论文作为衡量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其数量与质量直接反映了学校在特定领域的研究实力。本研究基于 Web of Science(WO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及学校公开科研成果,系统分析江苏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学科分布、学者贡献及影响因素,为学校科研管理与学科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江苏师范大学以 “崇德厚学、励志敏行” 为校训,在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形成鲜明特色。截至 2024 年,学校共有 8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其中化学、工程学进入全球前 5‰。高被引论文数量达 86 篇,总被引频次 9,876 次,篇均引用 11.48 次。高被引论文的产出不仅是学术成果的集中体现,更是推动学科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通过对高被引论文的深入分析,揭示学校的科研优势与不足,为制定针对性的科研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Web of Science(WOS)、ESI 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江苏师范大学官网及新闻报道。
时间范围:2015 年至 2024 年(部分数据追溯至更早年份)。
分析维度:论文数量、学科分布、发表期刊、作者合作网络、政策支持等。

2. 科研基础与学科布局

2.1 学校概况与科研平台

江苏师范大学创建于 1952 年,现有 2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1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覆盖 11 个学科门类。学校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 3 个,包括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药用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新型环保材料工程实验室。此外,学校还设有 16 个省级科研平台,为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提供了坚实基础。

2.2 学科优势与国际排名

ESI 学科:化学(前 3‰)、工程学(前 5‰)、材料科学(前 1%)、计算机科学(前 1%)、社会科学总论(前 1%)。
国内学科评估:中国语言文学获评 B+,教育学、哲学、数学等 6 个学科获评 B 类。
特色领域:神经语言学、催化材料、甘薯遗传育种、区域经济研究等。

3. 高被引论文总体特征分析

3.1 数量与年份分布

总量:截至 2024 年,江苏师范大学累计发表 ESI 高被引论文 86 篇,其中自然科学领域 78 篇(占比 90.7%),人文社科领域 8 篇(占比 9.3%)。
增长趋势:2015-2024 年,高被引论文数量年均增长 12%,2020 年后年均新增 8 篇以上,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成为主要增长点。
典型案例:
化学领域:杨扬副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论文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frameworks derived from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high-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 被引次数超过 200 次。
计算机科学领域:2024 年新增 ESI 高被引论文 4 篇,涉及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方向。
教育学领域:李拉教授在《比较教育研究》发表的论文 “我国随班就读政策演进 30 年:历程、困境及对策” 被引次数达 109 次。

3.2 学科分布与研究热点

3.2.1 自然科学领域

化学(32 篇,占比 37.2%):
研究热点: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光催化能源材料、功能大环配合物。
典型成果:杨扬副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论文提出新型分子笼结构,被引次数 207 次。
材料科学(22 篇,占比 25.6%):
研究热点:磷基光电功能材料、纳米结构气湿敏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
典型成果:许辉教授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的 “Allochroic 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diodes through field-induced solvatochromic effect” 提出新型电致发光变色器件设计理念,被引次数 187 次。
工程学(15 篇,占比 17.4%):
研究热点:光纤传感技术、智能电网、环境工程。
计算机科学(9 篇,占比 10.5%):
研究热点: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安全。

3.2.2 人文社科领域
教育学(4 篇,占比 4.7%):
研究热点:融合教育、特殊教育理论。
典型成果:李拉教授在《比较教育研究》发表的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被引次数 109 次。
哲学(2 篇,占比 2.3%):
研究热点:经学诠释学、中西伦理思想史。
经济学(2 篇,占比 2.3%):
研究热点:区域经济、中俄经贸合作。

3.3 发表期刊与学术影响力

国际期刊:
Top 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IF 16.6)、《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IF 32.5)、《Science Advances》(IF 15.1)。
学科分布:化学领域论文主要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ACS Catalysis》,材料科学领域集中于《Small》《Carbon》。
国内期刊:
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法学研究》等,其中人文社科领域高被引论文 80% 发表于 CSSCI 期刊。

4. 高被引论文学者贡献分析

4.1 核心学者与团队

4.1.1 自然科学领域

杨扬副教授团队:
研究方向: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光催化能源材料。
成果:发表 ESI 高被引论文 5 篇,总被引次数超过 1,000 次。
典型论文:“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frameworks derived from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high-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Nature Communications》,IF 14.9)。
石枫教授团队:
研究方向:催化不对称合成、手性杂环分子。
成果:发表高被引论文 8 篇,入选 Elsevier 2020-2023 高被引学者。
典型论文:“Dynamic Skill Library for Theorem Proving”(《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IF 10.4)。
于世永教授团队:
研究方向:第四纪环境演变、古气候研究。
成果:发表高被引论文 2 篇,入选 2020 年度爱思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典型论文:“Genomic evidence reveals a radiation of placental mammals uninterrupted by the KPg boundary”(《PNAS》,IF 12.7)。

4.1.2 人文社科领域

李拉教授:
研究方向:融合教育、特殊教育理论。
成果:发表高被引论文 4 篇,入选 2024 年 “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 TOP1%”。
典型论文:“我国随班就读政策演进 30 年:历程、困境及对策”(《比较教育研究》,2014 年)。
杨亦鸣教授:
研究方向:神经语言学、语言能力研究。
成果:发表高被引论文 3 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典型论文:“脑电实验与眼动实验揭示中国诗歌韵律的机理”(《中国社会科学》,2017 年)。

4.2 合作网络与国际交流

跨学科合作:
化学与材料科学交叉:杨扬团队与物理学院合作开发新型光催化材料。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交叉:电子工程学院与水利电力学院合作研究智能电网技术。
国际合作:
合作机构: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日本浜松医科大学。
典型案例:陈志敏教授团队与日本大学合作研究 “氮空位碳基催化剂”,成果发表于《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学者任职:石枫教授担任《有机化学》编委,杨亦鸣教授担任《语言科学》主编。

5. 高被引论文影响因素分析

5.1 科研平台与资源支持
国家级平台:
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支撑神经语言学研究,产出高被引论文 3 篇。
江苏省药用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推动农业科学研究,产出高被引论文 2 篇。
省级平台:
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陈志敏团队的 CO₂电催化研究依托该平台。
农业微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聂堂哲老师的农业科学高被引论文在此完成。

5.2 政策激励与人才培养
科研奖励:
高水平成果奖励:对 ESI 高被引论文作者给予 5-10 万元奖励,对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额外奖励 20 万元。
学科建设支持:设立 “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对进入 ESI 前 1% 的学科每年资助 500 万元。
人才项目:
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田春贵教授等通过该项目获得稳定科研支持。
青年拔尖人才:资助 35 岁以下青年学者,近五年培养高被引论文作者 12 人。

5.3 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国际会议:
主办 “中俄催化技术国际研讨会”“东北亚区域经济论坛” 等,年均举办国际会议 5 次。
合作项目:
参与欧盟 “地平线 2020” 计划、中俄联合科研项目,近五年获批国际合作项目 15 项。

6. 与国内同类高校的比较分析

6.1 高被引论文数量对比

高校名称 ESI 学科数 高被引论文数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
江苏师范大学 8 86 3
南京师范大学 6 112 5
浙江师范大学 4 78 2
上海师范大学 5 95 4

分析:江苏师范大学在高被引论文数量上低于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但高于浙江师范大学。在学科特色上,江苏师范大学的化学、材料科学领域高被引论文占比显著,而南京师范大学在教育学、心理学领域更具优势。

6.2 学科分布差异

江苏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集中在化学(37.2%)、材料科学(25.6%)、工程学(17.4%)、计算机科学(10.5%)。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28.6%)、工程学(22.1%)、化学(19.4%)。
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学(35.3%)、化学(29.4%)、经济学(17.6%)。

结论:江苏师范大学的高被引论文学科分布更偏向理工科,而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在教育学、经济学等领域更具优势。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科研实力提升:江苏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数量逐年增长,学科分布集中在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研究热点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
学者与团队贡献:杨扬、石枫、李拉等教授团队在高被引论文产出中发挥了核心作用,跨学科和国际合作显著提升了研究的影响力。
政策与平台支持:科研平台建设、政策激励和国际交流是高被引论文产出的重要保障。

7.2 发展建议
强化优势学科建设:
进一步聚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优势领域,整合资源打造国际一流研究团队。
设立 “学科交叉专项基金”,推动化学与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等学科的融合。

优化科研评价体系:
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将高被引论文、国际合作研究纳入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
完善奖励政策,对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给予长期稳定支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拓展与世界一流高校(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国马普学会)的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建实验室。
鼓励学者担任国际期刊编委,提升学校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提升青年学者培养:
实施 “青年学者海外研修计划”,资助优秀青年教师赴国际顶尖机构访学。
设立 “博士后创新基金”,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后参与高被引论文研究。

推动人文社科发展:
加大对教育学、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支持,设立 “人文社科高被引论文培育项目”。
加强与俄罗斯、东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推动区域研究成果国际化。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