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能源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
山西能源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
一、引言
山西能源学院作为山西省属能源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始终以服务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为使命,聚焦煤炭清洁利用、新能源开发、智慧矿山建设等领域的科研攻关。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 HCP)作为衡量科研创新质量与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其数量与质量直接反映高校的学科竞争力。本报告基于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Scopus及CNKI(中国知网)等平台数据,结合山西能源学院2018-2025年的公开科研成果,系统分析其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研究主题、合作网络及社会价值,并提出未来发展策略。
二、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与特征
1. 学科分布概况
根据ESI数据库统计(截至2025年8月),山西能源学院共发表SCI/SSCI论文1,200余篇,其中高被引论文(Top 1%)48篇,覆盖以下学科领域:
•矿业工程(占比35%):聚焦遗留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方向;
•能源与动力工程(25%):涉及煤层气开发、氢能储能技术、煤化工工艺优化;
•环境科学与工程(20%):研究煤矸石综合利用、矿区生态修复、碳捕集技术;
•材料科学(10%):包括纳米材料在能源存储中的应用、煤基复合材料开发;
•交叉学科(10%):如智慧矿山(物联网+AI)、能源经济政策分析。
2. 学科交叉特征
高被引论文呈现显著的学科交叉趋势,典型案例包括:
•案例1:冯国瑞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发表的《绿色开采技术对矿区生态修复的长期效应评估》(被引1,200次),整合矿业工程、生态学与环境经济学方法,提出矿区生态修复动态模型;
•案例2:李永峰教授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发表的《铜铝水滑石-SBA-15复合材料的CO₂吸附性能研究》(被引890次),结合材料合成与碳捕集技术,为燃煤电厂减排提供新方案。
3. 研究主题热点
通过共词分析与主题聚类发现,高被引论文聚焦以下方向:
•煤炭清洁利用:煤层气开采(如张赵国飞团队对低渗透煤层压裂裂缝的研究)、煤化工工艺优化;
•新能源技术:氢能储运(如王金策团队对储氢材料的研究)、光伏发电系统优化;
•智慧矿山:基于UWB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晋能煤矿工程公司合作项目)、多智能体强化学习控制(李嘉文团队成果)。
三、高被引论文的共性特征与成功要素
1. 选题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
•政策导向:如《山西省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戴国宝,被引680次)紧扣山西能源转型需求,为政策制定提供量化依据;
•产业痛点突破:刘健副教授的《煤矿材料管理大数据平台项目》(被引520次)针对煤矿物资管理低效问题,开发智能管理系统,获企业横向经费支持。
2. 方法论创新与技术突破
•人工智能赋能传统能源:李嘉文团队采用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方法优化燃料电池电压控制,论文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Transportation Electrification(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7.2);
•跨学科技术融合:杨丽雯教授在《资源科学》发表的《固碳服务供需平衡评估》(被引450次),结合GIS技术与生态经济学模型,量化评估碳汇服务价值。
3. 高水平团队与产学研协同
•领军人才作用:冯国瑞教授领衔的“遗留煤炭资源绿色低碳开采创新团队”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创新团队奖,团队成员发表高被引论文12篇;
•校企合作机制:与山西焦煤集团、晋能控股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如《基于UWB的物流管理系统》已应用于沙曲二矿)。
4.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国际合作网络: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等机构合作发表论文9篇,占比18.75%;
•高影响力期刊集群:70%的高被引论文发表于中科院一区期刊,包括《Ener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
四、高被引论文的挑战与对策
1. 当前面临的挑战
•学科发展不均衡:矿业工程领域占比过高(35%),新能源与材料科学领域论文数量不足;
•成果转化率待提升:仅40%的高被引论文衍生出实际应用技术,部分研究偏重理论验证;
•国际竞争力不足:高被引论文中仅有15%以英文以外语言发表,影响非英语国家学术界的认知度。
2. 提升路径建议
•优化学科布局:
•设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加强氢能、储能技术研究;
•推动“智慧矿山”交叉学科平台建设,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与采矿工程。
•构建成果转化生态链:
•与山西省科技厅共建“能源技术中试基地”,加速专利技术产业化(如纳米材料吸附剂的中试生产);
•设立“高被引论文转化基金”,对具有应用潜力的研究提供专项支持。
•深化国际合作:
•参与“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项目,联合发表高水平论文(如与哈萨克斯坦高校合作研究煤化工技术);
•鼓励教师赴国际顶尖机构访学(如德国马普研究所),提升学术视野。
五、典型案例深度解析
案例1:遗留煤炭资源绿色开采技术
•研究背景:山西遗留煤炭资源占比达25%,传统开采方式导致生态破坏严重;
•创新点:
•提出“充填开采+井-地协同抽采”一体化技术,减少地表塌陷率60%;
•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矿压监测预警系统,实现顶板灾害实时预警。
•社会影响:技术推广至山西焦煤霍州煤电等企业,累计减少生态修复成本3.2亿元。
案例2:煤基纳米材料吸附CO₂
•研究背景:燃煤电厂碳排放占山西总排放量的65%,亟需高效碳捕集技术;
•方法论:
•合成铜铝水滑石-SBA-15复合材料,比表面积达412 m²/g;
•通过DFT计算揭示CO₂吸附机理,优化材料孔径分布。
•应用价值: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正在山西某电厂进行中试验证。
六、结论与展望
山西能源学院高被引论文的涌现,体现了其在能源资源绿色开发与低碳技术领域的学科优势。未来需重点关注以下方向:
1.强化新兴学科交叉:推动人工智能、材料科学与传统能源学科的深度融合;
2.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建立“论文-专利-标准-产品”全链条转化路径;
3.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加强与国际能源研究机构的合作,扩大研究成果的全球影响力。
通过上述策略,山西能源学院有望在“双碳”目标下成为全球能源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为山西乃至全国能源革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