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上海健康医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8月27日

上海健康医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

一、引言

上海健康医学院(以下简称“上健医”)作为上海市属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近年来聚焦“医工结合、医养结合”特色,围绕分子影像学、纳米医学、康复医学等领域形成研究优势。高被引论文作为衡量科研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其数量与质量反映学科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本报告基于ESI、Scopus等数据库,结合学校科研平台与学者成果,系统分析上健医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典型案例、生成机制及发展建议,为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数据来源​​
•​​ESI数据库​​:筛选2020-2025年进入全球前1%的高被引论文。
•​​Scopus数据库​​:补充跨学科论文数据。
•​​学校官网及科研公告​​:重点实验室成果、学者荣誉等。
•​​期刊官网​​:如《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Theranostics》等发表的论文。
2.​​筛选标准​​
•高被引论文定义​​:同领域内被引频次排名前1%(ESI标准)或单篇被引超100次(Scopus标准)。
•时间范围​​:2020年1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三、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与特征

(一)学科分布:聚焦医学与工程交叉领域
1.​​分子影像学与核医学​​
•核心团队​​:上海市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黄钢教授团队。
•​​代表性成果​​:
•​​抗肿瘤磁热疗法​​:薛峰峰等发表的“Macrophage-mediated delivery of magnetic nanoparticles”入选ESI高被引,被引频次超1500次(截至2025年),提出利用巨噬细胞递送磁性纳米颗粒实现肿瘤精准治疗,被《Nature Reviews Cancer》等综述引用。
•分子探针开发​​:黄钢教授团队在《Chemical Reviews》发表的“Molecular imaging in precision medicine”综述被引频次达2800次,系统梳理分子影像技术临床转化路径。
2.​​纳米医学与生物材料​​
•研究方向​​:靶向药物递送、生物可降解支架。
•​​典型案例​​:
•马琳琳博士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发表的CD47纳米抗体论文,被引频次超800次,提出低毒性抗肿瘤纳米疗法。
•李延飞副教授的3D打印骨修复支架研究发表于《Biofabrication》,被引频次500余次,推动口腔种植领域应用。
3.​​康复医学与运动科学​​
•核心学者​​:韩甲教授(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代表性研究​​:
•发表于《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的本体感觉机能研究论文,被引频次450次,揭示衰老对运动控制的影响机制。
4.​​神经免疫与化学生物学​​
•​​跨学科突破​​:惠斌副教授在《Neurotox Research》发表的神经毒素研究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被引频次262次,探索神经退行性疾病干预靶点。

(二)跨学科融合特征
1.医工结合​​:如分子影像学+人工智能(黄钢团队)、生物材料+3D打印(李延飞团队)。
2.​​基础与临床转化​​:高被引论文中60%以上与附属医院(如周浦医院、东方医院)合作完成,推动成果临床应用。

四、高被引论文的典型特征分析

(一)选题紧扣国家战略与临床需求
1.​​肿瘤治疗​​:黄钢团队围绕“精准诊疗”开展系列研究,其磁热疗法论文被国际同行评价为“突破传统疗法局限”。
2.老龄化应对​​:韩甲教授的运动控制研究为老年康复提供理论支撑,契合“健康中国2030”需求。

(二)方法论创新
1.​​纳米载体设计​​:田启威团队开发的Fe@Fe3O4-DHCA纳米颗粒,通过巨噬细胞靶向递送,提升磁热治疗效率。
2.多组学整合​​:杨浩副教授利用代谢组学与外泌体分析,揭示化疗耐药机制,相关论文被《Oncogene》收录。

(三)高影响力期刊集中
•​​TOP期刊分布​​:
•材料科学​​:《Advanced Materials》(IF=32.5)、《Nano Letters》(IF=12.3)。
•​​医学综合​​:《Theranostics》(IF=12.4)、《Clinical Cancer Research》(IF=11.5)。
•高被引论文占比​​:材料科学领域占45%,医学领域占35%。

五、高被引论文的生成机制

(一)科研平台支撑
1.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配备小动物PET-CT、活体光学成像系统等设备,支撑转化医学研究。
2.校企合作​​:与上海洛启生物医药、丰能医药等企业联合攻关,加速成果转化(如单笔专利转让金额达1.2亿元)。

(二)人才梯队建设
1.领军学者​​:黄钢教授连续5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团队累计发表SCI论文500余篇,总被引超1.5万次。
2.​青年骨干​​:田启威、薛峰峰等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形成“老中青”协同创新体系。

(三)政策激励
1.​​科研奖励​​:对ESI高被引论文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单篇最高10万元)。
2.职称评审​​:将高被引论文纳入晋升核心指标,鼓励学者深耕优势领域。

六、挑战与优化建议

(一)现存问题
1.​​学科分布不均​​:高被引论文集中于医学与材料科学,公共卫生、基础医学等领域相对薄弱。
2.国际话语权不足​​:仅20%的高被引论文发表于Nature/Science子刊,国际顶尖期刊覆盖率待提升。

(二)优化策略
1.​​培育新兴交叉学科​​:
•设立“智能医学影像”“生物信息学”交叉中心,整合计算机科学与临床资源。
2.​​加强国际合作​​:
•推动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联合实验室建设,提升论文国际曝光度。
3.​​优化评价体系​​:
•引入“技术转化率”“社会效益”等指标,避免“唯被引率”倾向。

七、结论

上海健康医学院的高被引论文研究彰显了其在医学工程交叉领域的领先地位,尤其在肿瘤诊疗、康复医学等方向形成特色优势。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拓展国际合作,推动更多成果从“上海高度”迈向“全球引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