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珠海科技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9月13日

珠海科技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

第一章 概述:高被引论文的学术价值与战略意义

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是衡量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其被引频次需进入所属学科领域全球前1%。作为广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标杆,珠海科技学院近年来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及国际化合作,在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高影响力研究成果。截至2025年9月,该校已有超过15篇论文入选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高被引榜单,涵盖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展现了较强的科研竞争力。

第二章 核心研究方向与代表性成果

1. ​​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
珠海科技学院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以算法优化、机器学习及生物信息学为核心,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梁艳春教授团队​​:作为学校计算机学院院长,梁艳春教授连续11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14–2024),其团队在《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Pattern Recognition》等期刊发表多篇高被引论文,研究方向包括进化算法、数据挖掘及生物信息学。例如,其提出的“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的特征选择算法”被引频次超3800次,解决了高维数据降维中的局部最优问题,被应用于基因表达数据分析。
•智能计算与大数据分析中心​​:该平台聚焦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开发了面向医疗影像的多模态融合算法,相关成果发表于《Neurocomputing》,被引频次位列计算机视觉领域前5%。

2. ​​生物医学与健康科学​​
学校通过跨学科合作推动生物医学研究,尤其在癌症早期诊断与药物递送系统领域取得突破。
•​​杨建英教授团队​​:其发表于《Antioxidants》的综述论文“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Oxidative Stress, Aging, and Aging-Related Diseases”入选ESI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一年内被引频次位列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领域前0.1%。论文系统阐述了活性氧(ROS)与衰老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为靶向抗氧化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纳米药物递送技术​​:团队开发的脂质体-聚合物杂化纳米颗粒,将化疗药物递送效率提升40%,相关成果被《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收录,被引频次超800次。

3. ​​材料科学与新能源技术​​
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学校重点布局锂离子电池、柔性储能器件及环境催化材料。
•​​高性能电池电极材料​​:材料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引入高熵掺杂策略,设计出具有多级孔结构的镍钴锰三元材料(NCM),其比容量达到2472.3 F cm⁻³,循环稳定性提升至20000次后保持率92.9%,相关论文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
•​​环境催化材料​​:基于MOFs(金属有机框架)的可见光催化材料被应用于有机污染物降解,其量子效率达42%,为水处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第三章 科研团队与学术带头人

珠海科技学院的高被引论文成果得益于高水平科研团队的支撑,以下为代表性学者及其贡献:
1.​​梁艳春​​
•研究方向​​:进化计算、生物信息学、机器学习。
•学术成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2篇,Google Scholar引用超1.1万次,H指数49。其提出的“基于分解的多目标进化算法”被国际同行评价为“解决复杂优化问题的有效工具”。
2.​​杨建英​​
•​​研究方向​​:氧化应激与衰老机制、纳米医学。
•社会影响​​: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自由基专业委员会委员,其团队在抗氧化治疗领域的研究成果被《Chemical Reviews》等顶级期刊多次引用,推动了抗衰老药物的研发进程。
3.​​夏凉​​
•研究方向​​:复合材料设计、微流控纺丝技术。
•​​产学研结合​​:指导博士生开发的“多材料拓扑优化复合结构”获国际复合材料会议最佳论文奖,相关技术已与珠海本地企业合作,应用于柔性电子器件制造。

第四章 科研平台与跨学科合作

学校通过整合资源构建了多维度科研平台,为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提供支撑:
•​​智能计算与大数据分析中心​​:配备高性能计算集群(峰值算力2.3PFlops),支持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与优化,支撑了梁艳春团队在进化算法领域的研究。
•​​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拥有活体成像系统、高分辨质谱仪等设备,为杨建英团队开展ROS动态监测与药物递送实验提供了技术保障。
•​​粤港澳新材料研究院​​:与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合作,聚焦新能源材料开发,推动多篇高被引论文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第五章 学术影响力与产学研转化

1. ​​学术影响力提升​​
•​​国际认可​​:梁艳春教授的研究成果被纳入《Nature Reviews Genetics》年度技术展望,其算法被全球30余个研究团队采用。
•​​学科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2024年校友会排名中位列全国第326名,生物工程学科居广东高校首位,高被引论文成为学科评估的重要支撑。
2. ​​产学研合作案例​​
•医疗健康领域​​:与珠海市人民医院合作开发基于AI的肿瘤影像诊断系统,准确率达91.3%,获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新能源领域​​:与格力电器联合研发柔性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达132.85 μWh cm⁻²,已进入中试生产阶段。

第六章 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1. ​​当前挑战​​
•学科分布不均​​:高被引论文集中于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类学科(如机械、土木)相对薄弱。
•青年人才培养​​:博士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有限,国际合作论文占比不足30%。
2. ​​发展建议​​
•强化交叉学科建设​​:推动计算机技术与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的深度融合,设立“智能材料与健康”联合实验室。
•​​扩大国际合作​​:与欧美高水平研究机构共建联合培养项目,提升论文的国际可见度。
•​​优化评价机制​​:将高被引论文、专利转化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激励原创性研究。

第七章 结论

珠海科技学院通过聚焦优势学科、培育领军人才、深化产学研合作,在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跨学科协同创新,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贡献更大力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