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一、引言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作为上海市属工科重点高校,以“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为定位,在资源循环利用、智能制造、环境工程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近年来,该校通过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如“双碳”目标、电子废弃物处理)和产业技术攻关,涌现出一批高影响力研究成果。本报告基于公开数据及学校科研动态(2023-2025年),结合ESI、CNKI、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系统分析该校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研究主题、合作网络及影响力,旨在为学科优化与科研创新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
1.数据范围
•时间范围:2023年1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数据来源:
ESI高被引论文数据库(2025年更新)。
中国知网“学术精要”高被引论文库(2023-2025年)。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等官网发布的科研成果。
学者个人学术主页(如杨利明、王瑞雪等)。
2.分析方法
•文献计量学分析:统计被引频次、H指数、学科分布等指标。
•主题聚类:通过高频关键词提取研究热点。
•案例研究:选取典型高被引论文进行深度剖析。
三、高被引论文总体概况
1.数量与质量
ESI高被引论文:2023-2025年共入选12篇,涵盖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国内高被引论文: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收录高被引论文8篇,其中《基于VMD-MLP-RNN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研究》被引58次,入选F5000论文。
国际影响力: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王瑞雪团队关于电子废弃物中铟回收的研究论文被引176次,入选ESI热点论文。
2.被引频次分布
最高被引论文:杨利明教授团队《Recycling gold from printed circuit boards gold-plated layer of waste mobile phones in “mild aqua regia” system》被引213次,聚焦退役电子产品贵金属回收技术。
•学科标杆论文:
环境工程:王瑞雪《Recycling gold from printed circuit boards gold-plated layer of waste mobile phones in “mild aqua regia” system》(JCR一区,IF=10.588)。
材料科学:邴乃慈团队《Thermally induced flexible phase change composites for solar thermal conversion》被引89次,推动相变储能材料创新。
四、学科分布与研究热点
1.学科分布
•环境科学与工程:占比50%(6篇),以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污染物治理为核心。
典型案例:杨利明团队开发的“溶度积差异化调控技术”实现磷铁渣再生电池级FePO₄,技术已应用于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
•材料科学与工程:占比25%(3篇),聚焦相变储能材料、石墨烯复合材料等。
研究亮点:邴乃慈团队设计的三维MXene基纳米流体,热导率提升至4.8 W/m·K,突破传统材料限制。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占比15%(2篇),涉及电力负荷预测、区块链跨链技术等。
应用导向:陈驻民等提出的VMD-MLP-RNN模型在短期电力预测中误差率低于3%,获国网上海电力公司合作应用。
2.研究热点主题
•高频关键词:
1.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出现频次42次)
2.相变储能材料(35次)
3.短期电力负荷预测(28次)
4.区块链跨链技术(25次)
5.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22次)
•前沿领域:
•退役锂电池循环技术:开发“前端提锂-中端再生-末端吸附”全链条工艺,突破锂回收率瓶颈(杨利明团队)。
•人工智能驱动的能源管理:结合VMD分解与深度学习,提升电力系统预测精度。
五、高被引论文合作网络分析
1.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占比60%,主要合作企业包括格林美、杰瑞环保、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等。
•典型案例:杨利明团队与杰瑞环保联合研发“退役锂电池智能拆解装备”,实现产业化应用。
•跨学科合作:
•环境学院与材料学院合作开发“MOF材料吸附低浓度锂离子”技术。
•计算机学院与能源学院共建“智慧能源联合实验室”,推动区块链技术在碳交易中的应用。
•国际合作:占比10%,合作机构包括德国Fraunhofer研究所(资源回收)、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环境化学)等。
2.机构内核心团队
•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团队:杨利明、王瑞雪领衔,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授权发明专利43项。
•相变储能材料团队:邴乃慈、汪玲玲主导,与上海材料研究所联合攻关,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智能算法团队:陈驻民、谢晨宏等,聚焦能源系统优化与区块链技术,发表SCI论文21篇。
六、高被引论文影响因素分析
1.选题创新性
•需求导向:紧扣“双碳”目标,如杨利明团队解决锂电池回收“卡脖子”技术,论文被《Nature Communications》专题报道。
•技术突破:邴乃慈团队设计MXene基纳米流体,首次实现太阳能热能存储效率>90%,推动清洁能源应用。
2.方法学严谨性
•多尺度模拟:陈驻民等结合变分模态分解(VMD)与深度学习,构建电力负荷预测模型,获国家电网横向课题支持。
•实验-理论结合:王瑞雪通过热解-超临界水技术解析液晶面板偏光片反应机理,论文被《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收录。
3.学术传播与转化
•高水平期刊集群:优先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Advanced Materials》等Q1期刊,提升国际可见度。
•成果转化路径:
•技术转让:杨利明团队“稀土元素回收工艺”授权给上饶鼎鑫金属化工,合同金额超500万元。
•标准制定:参与制定《废弃液晶显示器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等3项行业标准。
七、典型案例分析
1.案例1:退役锂电池金属资源高效回收
•论文标题:Recycling gold from printed circuit boards gold-plated layer of waste mobile phones in “mild aqua regia” system
•作者:杨利明、张承龙
•亮点:
•开发“无氰亚铁盐浸出-选择性吸附”工艺,锂回收率提升至98%,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技术成果在宁德时代、格林美等企业落地,年处理电子废弃物超10万吨。
2.案例2:三维MXene基相变储能材料
•论文标题:Thermally induced flexible phase change composites with enhanced thermal conductivity for solar thermal conversion
•作者:邴乃慈、吴冠铮
•亮点:
•构建MXene/石蜡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达4.8 W/m·K,应用于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获上海市科委“扬帆计划”资助,技术转让至上海电气集团。
八、挑战与建议
1.挑战
•学科发展不均衡:环境与材料学科优势突出,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布局不足。
•国际影响力待提升:ESI高被引论文中仅20%发表于国际顶刊(如Nature/Science子刊)。
2.建议
•强化交叉学科平台:建设“资源-能源-信息”融合创新中心,推动多学科协同攻关。
•深化国际合作:与麻省理工学院(MIT)循环经济中心、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
•优化激励机制:设立“高被引论文专项奖励”,对入选ESI热点论文团队给予科研经费倾斜。
九、结论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通过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痛点,在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相变储能材料等领域形成高被引论文集群,展现出显著的科研创新实力。未来需进一步拓展学科边界、加强国际合作,并深化成果转化机制,为“双碳”目标与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科技支撑。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