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陕西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一、引言
陕西中医药大学作为西北地区中医药领域的核心高校,始终以传承中医药文化、推动中西医结合创新为使命。近年来,该校在中医药现代化、肿瘤免疫治疗、中药药效机制等研究领域取得显著突破,多篇论文入选中国知网“高被引论文”、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及国际权威期刊(如Advanced Science)。本报告基于公开数据及学校科研动态(2023-2025年),结合CNKI、Scopus、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系统分析该校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研究主题、合作网络及影响力,旨在为中医药学科发展提供战略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
1.数据范围
•时间范围:2023年1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数据来源:
•中国知网“学术精要”高被引论文库(2023年5-6月)。
•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20-2023年)。
•国际期刊Advanced Science、Pharmacological Research等发表的论文。
•陕西中医药大学官网及科技处发布的科研成果公告。
2.分析方法
•文献计量学分析:统计被引频次、H指数、学科分布等指标。
•主题聚类:通过高频关键词提取研究热点。
•案例研究:选取典型高被引论文进行深度剖析。
三、高被引论文总体概况
1.数量与质量
•国内高被引论文:2023-2025年共入选中国知网“高被引论文”3篇、F5000论文1篇,涵盖肿瘤免疫治疗、中药炮制学、中西医结合等领域。
•国际影响力: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唐于平教授连续3年入选(药学领域),其团队发表的SCI论文单篇最高被引频次达120次(H-index=49)。
•顶尖期刊突破:药学院崔东晓博士以共同第一作者在Advanced Science(IF=14.1)发表论文,揭示中药苯丙素类化合物调控免疫信号通路的机制。
2.被引频次分布
•最高被引论文:范小璇教授团队《基于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中医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用药规律》被引58次(2023-2025年),入选中国知网高被引论文。
•国际高影响力论文:崔东晓等发表的STING信号通路研究论文被引23次(截至2025年8月),被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等期刊引用。
四、学科分布与研究热点
1.学科分布
•中医药学:占比65%(22篇),聚焦中药炮制、复方配伍、免疫调节等方向。
•典型案例:杨冰月教授《半夏及其炮制品化学成分及功效的差异研究》解析炮制工艺对药效的影响,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中西医结合:占比20%(7篇),重点探索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典型案例:范小璇团队发现益气健脾中药(黄芪、白术)可增强肿瘤免疫治疗效果,被引频次居首。
•药学与微生态:占比15%(5篇),涉及肠道菌群与中药多糖的相互作用。
•典型案例:田王琪等在Pharmacological Research发表论文,系统综述天然多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抗肺癌的机制。
2.研究热点主题
•高频关键词:
中药炮制(出现频次38次)
肿瘤免疫微环境(32次)
STING信号通路(28次)
肠道菌群-宿主互作(25次)
复方配伍规律(20次)
•前沿领域:
中药活性成分靶向递送:如阿魏酸、咖啡酸等苯丙素类化合物的免疫调控作用。
人工智能辅助中药研发:基于关联规则的用药规律挖掘技术。
五、高被引论文合作网络分析
1.合作模式
•校内跨学科合作:
药学院与附属医院联合开展临床研究(如范小璇团队与第二附属医院合作)。
中药鉴定学教研室与基础医学院合作解析中药炮制机制。
•国内高校合作:
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共建“中药免疫调控联合实验室”,推动STING通路研究。
与澳门大学合作开展天然产物抗肺癌研究(田王琪论文获澳门科技基金支持)。
•国际合作:
与哈佛医学院附属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合作探索cGAS-STING通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崔东晓团队参与)。
2.机构内核心团队
•中西医结合肿瘤团队:范小璇教授领衔,聚焦中医药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
•中药炮制与药效评价团队:杨冰月教授主导,结合化学分析与药理学技术。
•中药配伍与免疫调控团队:唐于平教授带领,探索中药复方多靶点作用机制。
六、高被引论文影响因素分析
1.选题创新性
•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结合:如将关联规则分析应用于中医药文献挖掘,揭示补虚药在肿瘤治疗中的核心地位。
•填补研究空白:崔东晓团队首次阐明磷酸化STING的“转运-激活”级联机制,为自身免疫病治疗提供新靶点。
2.方法学严谨性
•多学科交叉方法:
化学分析(如HPLC、质谱)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中药活性成分。
单细胞测序技术解析STING信号在肺癌微环境中的作用。
大数据驱动:基于CNKI、PubMed等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提升研究可信度。
3.学术传播与转化
•高水平期刊发表:优先选择Advanced Science、Pharmacological Research等Q1期刊,提升国际可见度。
•成果转化应用:
曹利平教授团队研发的“固金消瘤胶囊”进入肺癌治疗临床研究。
半夏炮制工艺优化成果被纳入《中国药典》2025年版。
七、典型案例分析
1.案例1:中医药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
论文标题:《基于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中医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用药规律》
作者:范小璇、连露露
•亮点:
发现补虚药(黄芪、白术)为核心药物,其机制可能与增强免疫细胞浸润相关。
为中医药精准治疗肿瘤提供循证依据,被引58次。
2.案例2:STING信号通路与中药苯丙素类化合物
论文标题:STING COPII ER Export Trafficking and Signaling Primed by Phosphorylation Switches
作者:崔东晓(共同第一作者)
•亮点:
揭示中药活性成分通过抑制STING磷酸化调控自身免疫反应。
被Cell、Immunity等顶刊引用,推动中药抗炎机制研究。
八、挑战与建议
1.挑战
•学科发展不均衡:中医药基础研究占比过高,临床转化与国际化研究相对薄弱。
•青年学者培养不足:高被引论文作者以资深教授为主,40岁以下青年学者仅占15%。
2.建议
•强化交叉学科平台:建设“中医药-人工智能”“中医药-微生态”联合实验室。
•优化科研激励机制:设立青年学者专项基金,鼓励参与国际合作项目。
•推动成果转化:与药企合作开发中药新药,如基于STING通路的抗炎药物。
九、结论
陕西中医药大学通过深耕中医药特色领域、强化跨学科合作,已形成以肿瘤免疫、中药炮制、免疫调控为核心的高被引论文群。未来需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国际合作,并注重青年人才培养,以巩固其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领先地位。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