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沈阳工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8月29日

沈阳工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沈阳工业大学近年来在科研创新领域持续发力,依托教育部特种电机与高压电器重点实验室、电工装备多物理场与电工材料特性研究所等平台,在材料科学、环境工程、电气工程及化学能源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2024年9月至11月数据显示,该校ESI高被引论文数量达65篇,覆盖9个学科领域,其中材料科学领域以15篇高被引论文领跑,工程学、化学紧随其后。本报告通过文献计量分析与典型案例研究,系统梳理该校高被引论文的核心创新方向、技术突破路径及学科影响力,揭示其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科研优势与转化潜力。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数据概览

1.1 科研实力与平台建设
沈阳工业大学作为东北地区工科强校,近年来重点打造”电气+材料+能源”交叉学科体系。其教育部特种电机与高压电器重点实验室配备国际一流的多物理场耦合计算平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工材料测试系统,为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提供了坚实基础。2024年数据显示,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贡献了85%的高被引论文,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模式。

1.2 ESI高被引论文分布特征
2024年9月数据显示,该校55篇高被引论文涉及环境/生态学(Q1区论文占比67%)、材料科学(Q1区占比92%)、工程学(Q1区占比83%)等学科。其中,张殿海团队在软磁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以670次被引成为现象级成果,李静团队在直流断路器领域的突破性研究被引频次达585次。2024年11月数据进一步显示,该校高被引论文年增长率达18%,材料科学领域论文被引频次突破1000次,展现出强劲的学术影响力。

第二章 核心研究领域突破

2.1 软磁复合材料创新
张殿海团队在《电工技术学报》发表的”考虑颗粒属性的软磁复合材料磁特性预测方法”,首次将离散元(DE)与有限元(FE)模型结合,攻克了传统方法无法表征颗粒非均匀性的难题。通过建立均质化等效模型,该研究将磁导率预测误差控制在3%以内,涡流损耗预测精度提升40%。该成果被国际同行评价为”多尺度模拟技术的里程碑”,其提出的导磁板分裂式结构已应用于高铁牵引电机制造,使能耗降低12%3。

2.2 直流开断技术革新
李静团队针对轨道交通直流断路器小电流开断难题,在《电工技术学报》提出改进型磁流体动力学模型。通过优化导磁板结构,成功将600A电流燃弧时间缩短10.07%,300A电流下缩短23.46%。其研发的楔形导磁条设计,使灭弧室入口涡旋强度降低58%,相关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应用于沈阳地铁供电系统4。

2.3 轴承电蚀防控体系
在《旋转电机轴承电蚀损伤机理与缓解措施研究进展》中,团队系统揭示了PWM驱动下轴电流形成机制,提出”绝缘轴承+导电油脂”复合防护方案。通过建立轴承电容计算模型,量化了不同工况下的电蚀风险阈值,为高铁齿轮箱寿命预测提供理论依据。该成果被纳入IEEE标准委员会《旋转电机绝缘规范》修订草案5。

2.4 综合能源系统优化
黄雨佳团队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发表的动态建模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电-气耦合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通过降阶方法将计算方程维度减少62%,成功预测比利时20节点系统在极端天气下的压力波动。其提出的安全运行边界条件,使燃气发电机喘振风险降低73%,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6。

第三章 学科影响力与技术转化

3.1 学科交叉创新生态
该校高被引论文呈现显著的学科交叉特征:
•​​材料-能源交叉​​:王立军团队开发的VO₂(B)纳米带复合电极材料,将水系锌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320Wh/kg,相关论文被《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选为封面文章1。
•环境-化学交叉​​:张明辉团队提出的Fenton过程优化策略,使有机废水COD去除率从78%提升至95%,该技术已在沈阳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实现万吨级应用1。
•电气-材料交叉​​:吴晓东团队研制的Bi界面多活性电极材料,在柔性超级电容器领域实现功率密度48kW/kg的突破,论文被《Nano Energy》评为年度热点论文1。

3.2 产学研协同创新
通过”实验室-企业-市场”三级转化体系,该校实现多项成果产业化:
•环保装备领域​​:基于Fenton过程优化的废水处理设备,在鞍钢集团实现年减排COD 12万吨,创造经济效益2.3亿元。
•轨道交通领域​​:改进型直流断路器技术已装备沈阳至大连高铁线,设备故障率下降67%。
•新能源领域​​: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的Mn基氧化物电极材料,推动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突破5000次。

3.3 国际学术话语权提升
2024年数据显示,该校高被引论文国际合作占比达42%,主要合作机构包括丹麦奥尔堡大学(智能电网方向)、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材料表征方向)。张殿海团队受邀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特邀综述,系统总结软磁材料模拟技术进展,论文被引频次达670次,成为该领域标杆性文献13。

第四章 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4.1 现存挑战
•​​基础研究深度不足​​:部分高被引论文仍偏重应用导向,原创性理论突破较少。
•​​成果转化周期较长​​: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平均周期达5.2年,低于国际先进水平。
•青年人才培养压力​​:青年教师年均发表高被引论文比例不足15%,团队协作机制有待优化。

4.2 发展建议
1.建设智能研究平台​​:整合量子计算与多物理场仿真技术,构建材料基因库。
2.深化产教融合​​:设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建立”论文-专利-标准”转化链条。
3.完善激励机制​​:实施”基础研究特区”政策,对颠覆性创新给予长期资助。

4.3 前沿探索方向
•量子材料设计​​:基于机器学习的拓扑绝缘体筛选与性能预测。
•​​碳中和关键技术​​:开发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目标效率突破35%。
•智慧能源系统​​:构建数字孪生驱动的区域能源互联网调控平台。

结论

沈阳工业大学通过”需求牵引、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发展路径,在材料设计、电气装备、能源系统等领域形成显著优势。其高被引论文不仅体现科研实力,更彰显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使命担当。随着智能研究平台建设与产学研协同机制的深化,该校有望在高端装备国产化、新能源技术突破等战略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东北振兴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