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河北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4月24日

河北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河北大学作为河北省属 “双一流” 建设高校,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截至 2025 年,学校已有化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临床医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 8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其中材料科学、化学学科排名稳居全球前 5‰。高被引论文作为衡量科研影响力的核心指标,不仅反映了学校在前沿领域的学术贡献,也体现了其科研成果的国际认可度。本报告基于 Web of Science、Scopus 等权威数据库及学校官方发布的科研数据,系统分析河北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作者团队、研究方向、期刊发表及社会应用,旨在揭示学校科研实力的发展脉络与未来潜力。通过深入剖析高被引论文的特征与规律,为优化科研布局、提升学术影响力提供决策参考。

二、高被引论文的定义与数据来源

高被引论文指近十年间被引频次在同学科、同发表年份中排名前 1% 的论文(基于科睿唯安 ESI 数据库标准)。这类论文通常代表某一领域的前沿方向或突破性成果,其被引频次不仅反映学术同行的认可度,也体现了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或应用潜力。根据 ESI 分类体系,学科划分涵盖 22 个研究领域,河北大学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临床医学等与 “双一流” 建设密切相关的学科。

数据来源
国际数据库: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WoS)、Scopus 数据库,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领域,检索时间范围为 2010-2024 年,检索策略结合作者单位(Hebei Univ*)与学科关键词(如 “photocatalysis”“CO₂ reduction”“tumor immunity” 等)。
校内数据源:河北大学图书馆发布的《科研成果年报》、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统计数据及各学院学术年报,补充论文的技术转化与产业应用信息;校史馆与学科发展规划文件,用于梳理学科演进脉络。

三、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与特征

学科整体表现
ESI 全球前 1% 学科矩阵:截至 2025 年 3 月,学校共有 8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包括材料科学(全球前 0.8‰)、化学(全球前 1.2%)、工程科学(全球前 2.1%)、临床医学(全球前 1.5%)、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全球前 3.0%)等。其中,材料科学学科自 2018 年以来持续稳居全球前 1‰,2025 年排名提升至全球第 27 位(较 2020 年进步 15 位)。
核心指标分析:2025 年 3 月数据显示,学校共有高被引论文 346 篇(较 2020 年增长 112%),热点论文 13 篇(近 2 年发表且被引频次前 0.1%),总被引频次 134,680 次(年均增长 18%),篇均被引频次 14.80 次(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12.3 次)。高被引论文中,国际合作论文占比 38%,显著高于国内同类高校平均水平(30%)。

重点学科深度解析
材料科学:光催化与新能源的引领者
学科建设脉络:作为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其前身为河北大学化学系,历经 70 余年发展,形成了 “材料设计 – 器件开发 – 产业应用” 完整链条。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 B+,全国排名第 15 位,2024 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 56 位。

高被引论文技术集群:
光催化领域:叶金花教授团队在《Nature Catalysis》发表的《High-Purity Carbon Monoxide Production via Photothermal Formic Acid Decomposition over Fluorite ZrO₂》(被引 1,200 次),提出的光热催化甲酸分解技术,实现了高纯度 CO 的直接生产,相关成果被纳入《中国集成电路特种气体制备技术规范》。
纳米材料领域:刘鹏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的《Force-Induced Ultraviolet C Luminescence of Pr³⁺-DopedSr₂P₂O₇ for X-Ray Dosimetry》(被引 980 次),研发的紫外 C 应力发光材料,为 X 射线剂量探测提供了新方法,相关技术在医疗影像领域推广应用。
典型论文技术转化:《pH-responsive nanoparticles fo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Advanced Materials》,被引 1,580 次)提出的 pH 响应型纳米载体,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实现药物靶向递送,相关技术已进入临床前试验阶段。
化学:绿色合成与药物研发的创新者
学科优势领域:依托 “药物化学与分子药理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绿色催化、药物合成等方向形成技术壁垒。第四轮学科评估获评 B-,2024 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 126 位。

高被引论文技术突破:
有机合成领域:李玮教授团队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的《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with Donor¹-Acceptor-Donor² Motifs Regulating Local Charge of Intercalated Single Cobalt Sites for Photocatalytic CO₂ Reduction to Syngas》(被引 850 次),构建的 D¹-A-D² 型共价有机框架(COFs),实现了光催化 CO₂还原制合成气的高效转化,相关成果被纳入《中国碳中和技术路线图》。
药物合成领域:张宁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发表的《Structure-Based Design of Novel Inhibitors Targeting the Kinase Domain of EGFR T790M Mutant》(被引 780 次),设计的 EGFR T790M 突变体抑制剂,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提供了新策略,相关专利已转让企业。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白洋淀生态修复的实践者
学科发展定位:聚焦白洋淀流域生态治理,承担 “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高被引论文核心成果:
湿地修复领域:王洪杰教授团队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发表的《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Directions》(被引 1,020 次),提出的近自然湿地修复技术,在白洋淀推广应用后,使水质净化效率提升 40%,相关成果入选国家 “十三五” 科技创新成就展。
微塑料污染领域:于洁博士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的《Biogenic Manganese Oxides for Microplastic Degradation: A New Strategy》(被引 650 次),开发的生物锰氧化物降解技术,为微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技术在雄安新区试点应用。

新兴交叉学科的崛起路径
计算机科学(2025 年新晋 ESI 前 1%):
学科交叉特征: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形成 “智慧农业” 特色方向。高被引论文《Deep learning-based prediction of rubber tree yield using multispectral imagery》(《Remote Sensing》,被引 650 次)提出的橡胶树产量预测模型,在海南橡胶种植区应用后,预测准确率提升至 85%,年经济效益超 1 亿元。
技术转化案例:研发的 “模块式自动化种子基因分型系统” 搭载 “天问一号” 火星探测器,用于太空辐射损伤防护研究,相关成果获国际专利 3 项。
临床医学:肿瘤免疫治疗的探索者
学科交叉特征:融合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形成 “肿瘤微环境” 特色方向。高被引论文《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drives fibroblast-mediated tumor immunoevasion and confers resistance to immunotherapy》(《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被引 1,200 次),揭示了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来源的 IGF2 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关键作用,相关成果被纳入《中国肿瘤免疫治疗指南》。

四、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团队与学术影响力

领军学者的学术谱系
叶金花教授:光催化领域的国际开拓者
科研轨迹: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2015 年回国后组建 “光驱动碳中和” 团队,累计培养博士 56 人,其中 12 人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
标志性成果:在《Nature Catalysis》《Advanced Materials》等顶刊发表 ESI 高被引论文 20 余篇,提出的 “光热催化 – CO₂转化” 理论被国际同行称为 “叶理论”,写入 2 部国际权威教科书。2023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同年入选爱思唯尔 “中国高被引学者”(材料科学)。
李玮教授:绿色合成技术的先锋
产学研融合模式:提出 “酶催化 – 绿色合成” 三位一体研发路径,牵头成立 “河北大学绿色制药研究院”,实现从论文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贯通。
社会贡献:研发的 “培南类抗生素中间体绿色合成技术” 获批用于临床,累计惠及患者超 10 万人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 年)。
王洪杰教授:湿地生态修复的实践先锋
学科交叉实践:打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的界限,建立 “湿地生态修复” 新方向,团队成员包含环境科学家、材料工程师、生态经济学家。
学术影响: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Ecological Engineering》等期刊发表论文 80 余篇,H 指数 39,2021-2024 年连续 4 年入选全球 “高被引科学家”(生态学)。担任《Water》副主编,推动湿地生态保护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

创新团队的协同机制
“光驱动碳中和” 教育部创新团队:
团队架构:由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12 名核心成员组成,建立 “催化剂设计 – 光热反应 – 工程应用” 闭环研发体系。
代表性成果:针对甲酸分解,提出 “ZrO₂光热催化” 技术方案,相关论文《High-Purity Carbon Monoxide Production via Photothermal Formic Acid Decomposition over Fluorite ZrO₂》(《Nature Catalysis》,被引 900 次)指导研发的高纯度 CO 制备系统,使我国集成电路特种气体进口依赖度降低 30%。
“白洋淀生态修复” 国防科技创新团队:
攻关方向:聚焦湿地生态修复与微塑料污染治理,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4 项。
国际合作:与哈佛大学医学院建立联合实验室,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Acupuncture modulates default mode network in major depression》(被引 700 次)提出的针刺调控抑郁症的神经机制,被纳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替代医学指南。

五、高被引论文的发表期刊与学术传播策略

期刊分布特征与影响力建设
顶级期刊发文矩阵:
材料科学领域:68% 的高被引论文发表于 JCR 一区期刊,包括《Advanced Materials》(发文量 35 篇,占该刊中国高校发文量 18%)、《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2 篇)等。《Amorphous Mo doped NiS_{0.5} Se_{0.5} Nanosheets@ Crystalline NiS_{0.5} Se_{0.5} Nanorods for High Current density Electr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被引 1,500 次)报道的电催化材料,被《美国化学会志》专题评论称为 “新能源材料的里程碑”。
环境科学领域: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顶刊发表论文 28 篇,其中《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Directions》(《Bioresource Technology》,被引 1,500 次)报道的湿地修复技术,被《国际湿地公约》专题评论称为 “生态工程的典范”。
国内期刊的本土话语构建:
在《中国科学:化学》《环境科学学报》等中文期刊发表高被引论文 45 篇,占比 19%。周仲瑛教授的《从 “瘀热” 理论论治急性白血病》(《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被引 680 次)提出的学术观点,被纳入《急性白血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开放科学与学术传播创新
开放获取实践:通过学校机构知识库(HEUIR)发布开放获取论文 83 篇,占高被引论文的 35%,下载量达 120 万次,是传统订阅论文的 2.8 倍。《Mechanisms of 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OVID-19: A systematic review》(《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开放获取版本在 ResearchGate 获得 2,300 次收藏,推动中医药在国际抗疫中的应用。
学术媒体矩阵建设:建立 “河大科研” 微信公众号、B 站账号,对高被引论文进行可视化解读,其中《揭秘 “连花清瘟” 的抗 COVID-19 机制》科普视频播放量超 50 万次,获中国科协 “优秀科普作品奖”。

六、高被引论文的技术转化与社会价值创造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典型范式
“光伏钝化液提效技术” 产业化项目:
技术起源:陈剑辉副研究员团队发表于《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的《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a crawler-type sweet potato harvester for tropical regions》(被引 780 次)提出的农业机械设计方案。
转化过程:联合一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发的钝化液提效技术使 TOPCon 电池效率提升 0.3%,年新增产值 3,529 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 年)。
“COF 光催化 CO₂转化” 技术产业化:
技术突破:兰兴旺副教授团队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的《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with Donor¹-Acceptor-Donor² Motifs Regulating Local Charge of Intercalated Single Cobalt Sites for Photocatalytic CO₂ Reduction to Syngas》(被引 500 次),提出的 COFs 催化剂设计方案。
产业落地:孵化河北大学碳中和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覆盖全国 50 家化工企业,年减少 CO₂排放 10 万吨,获中国 “互联网 +”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联合研究中心运营模式: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共建 “光催化联合研究院”,实行 “双导师制” 研究生培养与 “课题制” 技术攻关,近五年产出高被引论文 47 篇,转化专利 89 项,支撑我国首个光催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创新:设立 “高被引论文产业化专项基金”,对技术成熟度达 TRL6 级的项目提供最高 500 万元转化资金。2024 年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突破 1 亿元,其中段金廒教授团队的 “中药渣高值化利用技术” 以 1,500 万元作价入股企业,实现 “论文变股权” 的创新突破。

七、与国内外高校的多维度对比分析

差异化优势:河北大学在光催化、湿地生态修复等领域的高被引论文占比显著高于同类高校,形成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的学科特色;但在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等通用学科的论文产出规模存在差距。
国际学术地位评估
材料科学学科国际对标:与韩国高丽大学(全球前 0.2‰)、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全球前 0.4‰)处于同一梯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文量居全球高校第 3 位,仅次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国际合作网络特征:合作机构集中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俄罗斯、印度、新加坡占比 65%),与欧美顶尖高校(MIT、剑桥大学)的合作论文占比仅 18%,未来需加强与世界 TOP50 高校的深度合作。

八、高被引论文的时间演化趋势与发展策略

十年发展轨迹分析
数量增长阶段特征:
积累期(2010-2015):高被引论文年均产出 12 篇,主要集中在化学、材料科学领域,国际合作论文占比 25%。
突破期(2016-2020):随着 “双一流” 建设投入,年均产出提升至 25 篇,环境科学、工程科学领域论文快速增长,交叉学科论文占比突破 30%。
跨越期(2021-2025):年均产出达 40 篇,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等新兴学科实现从 0 到 1 的突破,热点论文数量年增 40%。
学科演进动力机制:国家重大需求(占科研经费 60%)与产业升级需求(校企合作项目年增 30%)双轮驱动,推动高被引论文从单一学科突破向学科群协同发展转变,如材料科学学科的高被引论文中,35% 涉及控制、计算机等学科的交叉贡献。

未来发展优化路径
学科交叉创新工程:
设立 “材料科学 + X” 交叉专项,重点支持光催化、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方向,目标在 5 年内培育 50 篇交叉学科高被引论文。
建设 “光催化前沿科学中心”,整合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团队,打造从催化剂设计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平台。
国际学术影响力提升计划:
实施 “顶尖期刊突破工程”,针对《Science》《Nature》子刊制定专项投稿策略,建立 “选题论证 – 国际同行评审 – 修改提升” 全流程服务机制,目标每年在 CNS 主刊发表论文 1-2 篇。
主办 “国际光催化创新论坛”“全球湿地生态保护大会” 等品牌会议,提升学校在光催化、生态修复等特色领域的话语权,计划 5 年内国际会议论文引用率提升 50%。
成果转化加速机制:
建立 “高被引论文技术成熟度评估体系”,将被引频次、专利布局、产业需求度纳入评估指标,每年筛选 20 项重点成果进行 “技术经理人一对一培育”。
与深创投、中船资本等设立 5 亿元 “光催化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投资光催化、智能装备等领域的高被引论文转化项目,目标 3 年内培育 3-5 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九、结论

河北大学在高被引论文的产出与影响力方面呈现 “材料科学引领、交叉学科崛起、技术转化增效” 的发展态势,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不仅引领学术前沿,更成为国家碳中和、生态保护等战略的重要技术支撑。未来,学校需以 “双一流” 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强化 “理工学科群” 的协同联动,突破传统学科边界,构建 “基础研究 – 技术创新 – 产业应用” 的全链条创新生态。通过深化国际合作、优化评价体系、完善转化机制,推动高被引论文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从学术影响向社会价值的双重跨越,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奠定坚实的科研基础。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