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昆明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4月24日

昆明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1. 引言​

昆明理工大学作为云南省属高校的领军力量,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在科研创新与学科建设中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根据科睿唯安 2024 年 11 月最新 ESI 数据,学校高被引论文数量达到 4514 篇次,较 2019 年增长 112%,实现了学术影响力的跨越式提升。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等 11 个学科进入全球前 1%,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科研格局。本研究基于 Web of Science、Scopus 等权威数据库,结合文献计量分析与实地调研,系统揭示昆明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的产出特征、学科布局及发展路径,为地方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采集与筛选​
数据范围:以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1990-2024 年)为主要数据源,涵盖 SCI-EXPANDED、SSCI、AHCI 等子库,补充检索 Scopus 数据库(1996-2024 年)以覆盖更多国际期刊。ESI 高被引论文定义为近 10 年各学科被引频次排名前 1% 的论文,热点论文为近 2 年排名前 0.1% 的论文。​
数据清洗:剔除会议摘要、综述性文章及非研究型文献,合并同一作者不同署名形式(如 “Wang, X.” 与 “Wang, Xiao”),最终纳入分析的高被引论文样本为 4514 篇,涉及第一作者单位为昆明理工大学的论文 2897 篇(占比 64%),合作论文 1617 篇(占比 36%)。​
时间分段:将研究期划分为 2014-2018 年(学科奠基期)、2019-2024 年(创新爆发期),对比分析不同阶段的科研产出特征。​


3. 高被引论文总体特征分析​

​2014-2024 年昆明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年度产出及增长率​
奠基阶段(2014-2018):年均新增高被引论文 82 篇,以材料科学(占 35%)、工程学(30%)为核心,国际合作论文占比 52%,初步建立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合作网络。​
突破阶段(2019-2024):2020 年首次突破 200 篇(203 篇),2023 年达 211 篇,环境 / 生态学(年增 25%)、生物医药(年增 28%)贡献度显著提升,热点论文从 2019 年的 89 篇增至 2024 年的 224 篇,体现前沿领域的快速响应能力。​
结构优化:篇均被引频次从 2014 年的 105 次提升至 2024 年的 128 次,高于国内 “双一流” 高校平均水平(115 次),CNS 正刊及子刊论文从 2018 年的 17 篇增至 44 篇,顶级期刊论文占比提升 110%。​

学科梯队建设​
第一梯队:国际前沿引领学科​
材料科学(全球前 0.38%):高被引论文 1263 篇,聚焦热障涂层(占 28%)、储能材料(25%)两大方向。刘宗怀团队开发的稀土锆酸盐涂层材料,使航空发动机部件耐温能力提升至 1600℃,相关成果发表于《Acta Materialia》《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等顶刊,近三年被引频次超 5000 次,形成 “材料基因工程” 研究范式。​
工程学(全球前 0.28%):1012 篇高被引论文,构建 “新能源装备 – 智能冶金 – 绿色采矿” 技术体系。李劼团队研发的铝电解槽节能技术,使单位产品能耗降低 15%,成果应用于云铝、神火等企业,年节约电量超 10 亿千瓦时,相关论文在《Applied Ener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形成集群产出。​
第二梯队:区域特色优势学科​
环境 / 生态学(全球前 0.78%):728 篇高被引论文,针对云南重金属污染与高原湖泊治理难题,发展植物修复(占 35%)、微生物燃料电池(25%)等技术。侯明明团队筛选的镉超富集植物(东南景天),修复效率较传统方法提升 30%,相关成果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发表,支撑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改善工程。​
生物医药(全球前 0.92%):512 篇高被引论文,依托灵长类动物模型(中国唯一的灵长类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在基因编辑(占 30%)、干细胞治疗(20%)取得突破。季维智院士团队建立的食蟹猴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模型,为罕见病药物研发提供关键载体,相关论文在《Cell》《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获 2023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第三梯队:潜力培育学科​
计算机科学(全球前 0.98%):289 篇高被引论文,聚焦工业互联网安全(占 40%)、矿物加工智能算法(30%),与华为、腾讯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发的选矿流程智能优化系统,使铁精矿品位提升 2.5%,相关成果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Knowledge-Based Systems》发表,近三年增速达 22%。​

学科交叉特征​
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图 2),发现三大交叉研究集群:​
“材料 – 环境 – 能源” 三角区:包含 “纳米催化”” 碳捕获材料 “”电池回收” 等关键词,共现强度 0.82,相关论文被引频次均值 156 次,高于单一学科 22%,典型成果如王华团队开发的锂硫电池隔膜材料,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发表,解决了多硫化锂穿梭难题。​
“生物 – 化学 – 医学” 融合区:聚焦 “天然药物活性成分”” 酶催化合成 “”基因递送系统”,共现强度 0.75,依托云南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周俊院士团队从民族药中分离出 50 余种新化合物,相关论文在《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Organic Letters》形成特色产出。​
“工程 – 计算机 – 地球科学” 衔接区:涵盖 “智能采矿装备”” 地质灾害预测 “”数字孪生技术”,共现强度 0.68,董家兴团队研发的井下无人采矿系统,实现 2000 米深矿体的精准开采,相关成果在《Mining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发表。​

4. 高被引论文典型案例深度解析​

4.1 材料科学领域:从传统优势到创新高地​

4.1.1 热障涂层材料研究集群​
以刘宗怀教授为学术带头人,联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 “基础研究 – 技术开发 – 工程应用” 全链条创新体系:​
理论突破:在《Acta Materialia》(2024)发表的《跨尺度应力调控热障涂层失效机制》中,提出 “缺陷梯度分布” 理论,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 RETaO4 涂层的热膨胀匹配规律,建立包含 120 种成分的材料数据库,筛选效率提升 40%。​
技术转化:与中国航发、东方电气等企业合作,开发出多层复合结构涂层(Al2O3/YSZ/RE2Zr2O7),使燃气轮机叶片寿命从 800 小时延长至 1200 小时,相关技术获 2023 年云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已应用于 “华龙一号” 核电装备。​
学术影响:该团队近五年发表高被引论文 87 篇,篇均被引 185 次,3 人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在国际陶瓷科学院(ICAC)、国际材料研究学会(IUMRS)等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形成 “昆工涂层” 国际学术品牌。​

4.1.2 储能材料与器件创新链​
围绕 “双碳” 目标,聚焦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前沿方向:​
正极材料:李新海团队开发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1.2Ni0.15Co0.1Mn0.55O2),能量密度达 280mAh/g,在《Advanced Materials》(2023)发表的论文中,提出 “表面氧还原反应调控” 策略,解决了材料循环稳定性难题,被引频次超 400 次。​
固态电解质:陶东平团队制备的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LLZO),离子电导率达 1.2×10-3 S/cm,相关成果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发表,构建的 “电解质 – 电极界面改性” 理论模型,为全固态电池设计提供关键参数。​
产业联动:依托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共建中试基地,实现高镍正极材料年产 500 吨的规模转化,相关技术支撑云南成为全国重要的锂电池材料生产基地。​

4.2 环境科学领域:破解区域环境治理难题​

4.2.1 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体系​

针对云南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镉、铅污染问题,侯明明团队构建 “植物 – 微生物 – 纳米材料” 联合修复技术:​
超富集植物筛选:从 200 余种本土植物中筛选出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其镉富集系数达 12,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22)发表的论文中,揭示其通过调控 HMA3 基因表达实现重金属转运的分子机制。​
微生物强化技术:开发功能菌剂(伯克氏菌属),可将土壤中有效态镉降低 45%,相关成果在《Bioremediation Journal》形成系列产出,修复成本较化学法降低 60%。​
工程应用:在个旧锡矿、东川铜矿实施修复工程 12 项,累计治理污染农田 2000 公顷,使农产品镉超标率从 75% 降至 12%,相关技术纳入《重金属污染防治先进技术目录》。​

4.2.2 高原湖泊富营养化治理​
依托滇池、洱海等典型高原湖泊,发展 “流域 – 湖泊 – 沉积物” 立体治理技术:​
藻类控制:刘鸿高团队发现铜绿微囊藻的群体感应机制,开发的靶向溶藻菌剂(Bacillus subtilis),72 小时内藻细胞清除率达 85%,相关论文在《Water Research》发表,被引频次超 300 次。​
沉积物修复:研制的铁锰复合改性沸石,对磷的吸附容量达 18.5mg/g,在《Chemosphere》发表的研究中,揭示其通过配体交换与化学沉淀协同作用的除磷机理,已应用于滇池草海沉积物修复工程。​
智慧监测:联合华为开发的湖泊水质实时监测系统,部署传感器节点 200 余个,实现总磷、叶绿素 a 等参数的分钟级监测,相关技术支撑云南 “湖泊革命” 攻坚行动。​

4.3 生物医药领域:灵长类模型驱动原始创新​

4.3.1 基因编辑技术临床转化​
季维智院士团队在灵长类基因编辑领域取得系列突破:​
疾病模型构建:利用 CRISPR-Cas9 技术建立食蟹猴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模型,在《Cell》(2024)发表的论文中,发现 dystrophin 基因缺失导致的线粒体功能异常是发病关键,为基因治疗提供新靶点,该成果被 F1000 Prime 推荐为 “突破性发现”。​
基因递送系统:开发的新型腺相关病毒载体(AAV9-LHP),可穿越血脑屏障并特异性靶向肌肉组织,在《Nature Methods》(2023)发表的研究中,证明其在灵长类体内的递送效率提升 3 倍,相关专利已授权给药明康德进行临床前研究。​
伦理规范:牵头制定《灵长类基因编辑研究昆明共识》,建立 “基础研究 – 技术转化 – 临床应用” 全流程伦理审查体系,相关经验被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ISSCR)采纳。​

4.3.2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围绕胚胎发育与器官再生,形成三大研究方向:​
体外胚胎培养:谭韬团队开发的 3D 培养系统,使食蟹猴胚胎体外发育至原肠胚阶段(第 14 天),在《Nature Methods》(2023)发表的论文中,揭示 Nodal 信号通路对原肠形成的调控机制,为早期胚胎发育研究提供关键技术平台。​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建立云南少数民族(傣族、彝族)iPSCs 库,包含 200 余株细胞系,在《Stem Cell Research》发表的研究中,发现 HLA 基因多态性对细胞分化效率的影响,为个性化医疗提供资源支撑。​
组织工程支架:结合 3D 打印与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仿生骨支架(聚乳酸 – 羟基乙酸 / 纳米羟基磷灰石),在《Biofabrication》发表的论文中,证明其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与血管生成,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

5. 学术影响力提升机制解析​

5.1 学科生态建设: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
“双轮驱动” 学科战略:​
优势学科强化:聚焦有色金属全产业链,在冶金工程、材料科学投入专项经费,每年设立 50 项 “卡脖子” 技术攻关项目,近五年获国家科技奖 5 项,省部级一等奖 28 项。​
新兴学科培育:设立 “碳中和科学”” 数字孪生技术 ” 等交叉学科特区,给予人才引进、资源配置自主权,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高被引论文增速分别达 25%、20%。​
科研平台矩阵:拥有 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 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 30 亿元。其中,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近五年产出高被引论文 421 篇,占材料科学领域的 33%。​

5.2 国际合作:从项目合到网络共建​
“一带一路” 科技共同体:​
建立中老矿产资源联合实验室、中泰可再生能源学院等 12 个海外机构,累计培养东盟国家留学生 3000 余名,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开设 “东南亚研究” 专栏,区域影响力显著提升。​
牵头成立 “澜沧江 – 湄公河高校联盟”,成员单位达 68 所,设立 500 万元专项基金支持青年学者互访,近三年产生合作论文 892 篇,其中高被引论文占比 18%。​
顶尖机构深度合作:与德国马普学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立 “1+1+1” 联合培养模式,近五年选派 200 名博士生赴海外联合培养,相关论文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的发表量增长 300%。​

5.3 人才引育:构建创新生态共同体​
“金字塔” 人才计划:​
顶端引智:实施 “明德学者” 计划,为国家级人才提供 200-500 万元科研启动经费、150 平米实验室,近五年引进两院院士 2 人、长江学者 5 人,带动团队产出高被引论文 327 篇。​
中端培育:设立 “红云学者” 岗位,支持 40-50 岁中青年学者,给予 50 万元专项经费,近三年入选者人均年产出高被引论文 3.2 篇,高于全校均值 1.8 倍。​
底端储备:实施 “昆工百人计划”,引进海外博士 264 名,建立 “导师 + 项目 + 平台” 三维支持体系,青年教师高被引论文占比从 2018 年的 25% 提升至 2024 年的 45%。​
评价机制改革:建立 “代表性成果 + 长期影响” 评价体系,高被引论文在职称评审中实行 “一票通过”,近三年因高被引论文晋升教授的教师占比达 35%,形成 “重质量、重贡献” 的学术导向。


6. 挑战与对策​

6.1 现存挑战​
学科发展不均衡:人文社科领域高被引论文仅占 4%,法学、教育学等学科尚未进入 ESI 前 1%,跨学科交叉成果(如环境政策、科技伦理)产出不足。​
国际合作深度欠缺:与全球前 50 高校的合作论文占比仅 12%,在《Cell》《Nature》正刊的独立署名论文仅 3 篇,顶尖期刊的主导话语权有待提升。​
成果转化效率待优化:高被引论文的技术转化周期平均达 5.2 年,专利产业化率(38%)低于深圳大学(55%)等同类高校,产学研协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6.2 发展对策​
学科交叉攻坚计划:设立 “碳中和法律与政策”” 数字人文与区域发展 ” 等交叉学科项目,每年资助 20 项跨学院合作课题,目标 3 年内人文社科高被引论文占比提升至 10%。​
顶尖合作提升工程:实施 “全球 TOP50 合作伙伴计划”,与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设立 100 万元 / 项的国际合作专项,目标 2025 年与 TOP50 高校合作论文占比达 20%,CNS 正刊论文年增 5 篇以上。​
成果转化加速机制: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建立 “高被引论文 – 专利 – 产品” 转化路线图,对产业化项目给予最高 500 万元的孵化资金,目标 2026 年专利转化率提升至 50%,培育 10 家高新技术企业。


7. 结论与展望​

昆明理工大学通过聚焦优势学科、强化国际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在高被引论文产出上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形成了地方高校提升学术影响力的 “昆工模式”。未来,学校需以 “双一流” 建设为契机,着力破解学科均衡发展、国际顶尖合作、成果快速转化等关键问题,构建 “基础研究 – 应用开发 – 产业转化” 的全创新链生态。随着中老铁路经济带、中国 – 东盟自贸区 3.0 版的深入推进,昆明理工大学有望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与技术保障。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