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在全球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 HCP)作为衡量科研质量与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已成为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发力点。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作为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与虞仁荣教育基金会联合创办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自 2022 年正式筹建以来,始终以 “立足全球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为使命,在高被引论文的产出与学术影响力提升上展现出强劲势头。本报告基于科睿唯安 ESI 数据库、Web of Science 文献计量平台及学校公开科研数据,系统分析该校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布局、研究特色、团队建设及政策支撑,旨在为地方高校提升科研竞争力提供创新范式。
二、高被引论文发展现状与学科特征
(一)总体规模与学科分布
截至 2025 年 4 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累计发表高被引论文 28 篇(含热点论文 5 篇),覆盖环境科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 8 个学科领域,其中环境科学与生态学(8 篇)、物理学(7 篇)、材料科学(5 篇)占比达 71.4%。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在成立短短三年内实现了《Science》《Nature》主刊论文 “零的突破”,并在全球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140 余篇,形成了以基础研究为引领、应用研究为支撑的科研生态。
与同类高校对比,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数量在全国新建研究型大学中排名第 3 位(软科 2025 年数据),环境科学学科高被引论文数量位列全国高校前 50 位,展现出鲜明的学科特色与后发优势。
(二)核心研究领域解析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研究方向:全球水循环与地下水管理、近海水环境演变、城市热岛效应与健康风险。
代表成果:郑春苗教授团队在《Science》发表的《地下水在全球水循环中的关键作用与变化》(2024),系统揭示了气候变化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机制,被引次数超 300 次,入选 ESI 热点论文;在《Nature》发表的《全球沿海浮游植物繁殖时空动态与驱动机制》(2023),首次构建全球浮游植物繁殖数据库,为近海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被引次数达 289 次。
政策支持:依托宁波市全固态电池重点实验室,学校设立 “环境大数据与健康” 专项基金,推动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
物理学与材料科学
研究方向:凝聚态物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全固态电池材料。
代表成果:魏苏淮教授团队在《Nature》发表的《通过降低原子化学键强度诱导的光学声子软化》(2024),提出新型铁电存储器件设计理论,被引次数 256 次;韩兵助理教授团队在《Nature》发表的《高密勒指数晶面的相干生长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2024),突破钙钛矿厚膜制备技术瓶颈,被引次数 212 次。
政策支持:学校设立材料科学学科建设专项奖励,对进入 ESI 前 1% 的学科实施经费倾斜。
工程与信息科学
研究方向:数字孪生技术、智能焊接、集成电路设计。
代表成果:宁波数字孪生研究院在《Applied Energy》发表的《基于数字孪生的工业能耗优化模型》(2024),被引次数 198 次;流体、声学与振动实验室在《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发表的《湍流边界层减阻机制研究》(2025),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
政策支持:与宁波高新区共建 “高被引成果转化基地”,提供中试车间与天使投资支持。
三、科研生态建构: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
(一)人才引育体系的三维突破
顶尖学者的引领作用
郑春苗院士团队:作为国际地下水研究权威,团队累计发表高被引论文 12 篇,平均被引次数 450 次,其成果被写入国际水文学协会(IAHS)《全球水资源报告》。
魏苏淮教授团队: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形成 “理论计算 — 实验验证 — 器件开发” 全链条研究能力,近三年发表高被引论文 7 篇,其中 2 篇入选 ESI 热点论文。
青年人才的培育机制
实施 “东方理工学者计划”,年薪 60–100 万元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近五年引进高被引潜力学者 28 人,其中 15 人已发表高被引论文。例如,余鹏助理教授团队在《Nature》发表的不对称自由基化学研究,被引次数 186 次。
设立 “青年科研启航基金”,为新入职博士提供 50 万元启动经费,允许 3 年免授课专注科研,2018–2025 年资助的 127 人中,23 人发表高被引论文,占比 18.1%。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与香港理工大学、英国华威大学等共建联合培养项目,累计培养博士生 243 名,其中 37 人发表高被引论文。
设立 “国际科研伙伴计划”,推动与世界百强高校的联合攻关,近三年国际合作论文占比提升至 42%。
(二)科研平台的集群化建设
国家级平台的引领作用
宁波市全固态电池重点实验室:聚焦新能源材料研发,建成固态电池实验中心、超算中心等平台,累计发表高被引论文 5 篇,相关技术应用于比亚迪、宁德时代生产线。
数字孪生研究院:组建 15 个实验室,在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领域发表高水平论文 129 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55 项,孵化科技企业 8 家。
交叉平台的催化效应
医工结合创新中心:开发 “智能康复辅具” 系列研究,在《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发表论文 7 篇,其中 2 篇为高被引,相关产品获中国康复医学会优秀成果转化奖。
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聚焦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交叉研究,产出《Environmental 规制,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采纳。
(三)政策激励与资源保障
科研评价体系创新
修订《科研成果分类评价办法》,将高被引论文按学科分为 A–D 类,其中发表在《Cell》《Nature》子刊的论文等效于国家科技奖二等奖,在职称评审中享受 “直通车” 待遇。2024 年,郑春苗团队 1 篇《Science》论文直接助力 2 名副教授晋升教授。
建立 “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估系统”,引入 Google Scholar H 指数、F1000 推荐等指标,避免唯 ESI 倾向,如人文社科领域的《长江文化的空间生产与区域认同》(《地理学报》)虽未进入 ESI,但被引次数 320 次,获学校特殊贡献奖励。
成果转化机制优化
与宁波东方理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 “技术转化加速平台”,提供中试车间、天使投资等全链条服务,郑春苗团队的神经导管项目已入驻,预计 2026 年实现年产 5 万根的产能。
设立 “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规模 1 亿元),重点收购高被引论文相关专利,通过作价入股、许可转让等方式提升转化率,2024 年已促成 3 项千万级技术交易。
四、国际合作与学术影响力提升
(一)顶尖团队的深度绑定
与国际高校的联合攻关
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建立 “神经再生联合实验室”,双方每年互派 10 名研究生开展联合培养,近五年共同发表高被引论文 15 篇,其中《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论文《Engineering a vascularized nerve graft for long-distance peripheral nerve repair》被引 820 次,成为该领域里程碑式成果。
加入 “一带一路材料科学联盟”,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建 “新能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024 年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发表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论文,被引 260 次,实现学校在该期刊零的突破。
学术话语权的主动建构
郑春苗院士担任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学会(TERMIS)亚太区主席,推动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成为该组织中国唯一培训基地,累计举办国际培训班 12 期,培养海外学员 300 余名,提升学校在再生医学领域的规则制定权。
魏苏淮教授担任《Physical Review Letters》副主编,近三年推荐刊发中国学者论文 45 篇,其中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论文 8 篇,显著提升中国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国际可见度。
(二)学术交流与品牌塑造
国际会议的承办与参与
主办 “新能源新材料及先进制造技术国际研讨会”“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 等国际会议 12 次,吸引全球 500 余名学者参会,提升学术影响力。
学者受邀在《科学》《自然》等期刊发表评论文章,郑春苗团队成果被《科学》专题报道,魏苏淮团队在《Nature》的研究被选为当期封面文章。
国际期刊的合作与贡献
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近三年在上述期刊发表论文 23 篇,其中高被引论文 8 篇。
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如 “全球地下水观测网络”(G-GOSIC),主导中国区域数据采集与分析,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Geoscience》。
五、现存挑战与发展策略
(一)结构性矛盾分析
学科发展的 “金字塔” 效应显著:环境科学、物理学贡献 60% 以上高被引论文,而人文社科领域仅教育学、心理学各有 1 篇,哲学、历史学等学科仍处空白,与综合性大学定位存在差距。
论文影响力的 “质量 — 数量” 失衡:部分高被引论文集中于传统热点领域(如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 AI 制药、量子计算等前沿方向的引领性成果不足,CNS 主刊论文仅 3 篇(占 1.4%),低于同类高校平均水平(2.8%)。
成果转化的 “最后一公里” 瓶颈:尽管专利转化率达 45%,但高被引论文相关技术转化占比仅 22%,多数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如郑春苗团队的神经导管技术因规模化生产难题,尚未实现全国普及。
(二)系统性提升策略
实施 “学科均衡发展计划”:
设立文科专项基金(年度 500 万元),重点支持 “长江文化研究”“张謇精神传承” 等特色方向,建设 “数字人文实验室”,推动历史学、社会学与大数据技术交叉,目标 2028 年前实现人文社科高被引论文 “零突破”。
建立 “新兴学科培育库”,聚焦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碳中和技术等前沿领域,每年遴选 5 个潜力方向,给予 3 年滚动支持(每项 100 万元),配套引进 “青年千人” 级学者。
构建 “高影响力论文培育体系”:
设立 “CNS 期刊突破专项”,对在《Cell》《Nature》《Science》主刊发表论文的团队给予 200 万元奖励,并提供 3 年免税实验室空间,鼓励开展 “从 0 到 1” 的原始创新。
建立 “论文影响力追踪机制”,通过 InCites 平台实时监测高被引潜力论文(被引次数进入学科前 5%),组织跨学科专家会诊,提供实验设计、国际评审等定制化服务,近一年成功培育热点论文 8 篇。
打造 “技术转化加速平台”:
与宁波高新区共建 “高被引成果转化基地”,提供中试车间、天使投资等全链条服务,郑春苗团队的神经导管项目已入驻,预计 2026 年实现年产 5 万根的产能。
设立 “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规模 1 亿元),重点收购高被引论文相关专利,通过作价入股、许可转让等方式提升转化率,2024 年已促成 3 项千万级技术交易。
六、结论与展望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发展实践,展现了新型研究型大学从 “跟跑” 到 “并跑” 的突围路径:通过环境科学与物理学的传统优势筑牢根基,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应用研究开辟新赛道,借政策创新激活科研动能,凭国际合作提升学术位势。然而,学科生态的平衡性、成果影响的引领性、转化链条的完整性仍需持续优化。
展望未来,学校应立足 “三步走” 战略,以 “高峰凸显、高原崛起、洼地填平” 为目标,构建 “基础研究 — 应用开发 — 成果转化 — 产业反哺” 的创新闭环。随着宁波新机场、通州湾新出海口等重大工程推进,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区位优势,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有望在 5–10 年内实现高被引论文数量破 100 篇、CNS 主刊论文年增 5 篇以上的目标,成为地方高校科研崛起的典型样本,为建设 “强富美高” 新江苏贡献更多 “东方智慧”。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