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4月22日

北京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在全球医学研究范式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价值,正逐步从传统医学体系向现代科学体系转化。作为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领军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其高被引论文的产出不仅是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标志,更是中医药学科融入全球科研网络的重要体现。本研究基于 Clarivate Analytics 的 ESI 数据库、爱思唯尔 “中国高被引学者” 榜单及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3-2025 年科研成果,从学科布局、学者贡献、研究热点、成果转化等维度展开深度分析,旨在揭示该校在中医药领域的科研优势、创新路径及未来挑战。

二、高被引论文的界定与数据来源

1. 高被引论文的学术内涵与评价标准

高被引论文是指在特定学科领域和时间范围内,被引频次排名全球前 1% 的科研论文(ESI 标准),其核心价值在于反映某一领域的前沿方向与突破性成果。相较于普通论文,高被引论文通常具备三大特征:理论创新的突破性(如提出新机制、新方法)、研究方法的示范性(如建立标准化研究范式)、成果应用的前瞻性(如为临床实践或产业转化提供直接支撑)。爱思唯尔 “中国高被引学者” 榜单则进一步聚焦学者的长期学术影响力,以 Scopus 数据库为基础,筛选各学科被引总次数排名前 0.5% 的学者,其入选者往往是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

2. 数据采集与分析框架

数据范围:覆盖 2015-2025 年发表的论文,重点分析近三年(2023-2025)的高被引成果,以体现最新研究动态。
学科覆盖:以中医学(TCM)、中西医结合(Integrative Medicine)、中药学(Chinese Materia Medica)为核心,延伸至生物医学工程、药理学、临床医学等交叉领域。
数据来源:
ESI 数据库:提取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药理学与毒理学(Pharmacology & Toxicology)等 ESI 前 1% 学科的高被引论文(截至 2025 年 4 月,阈值为各学科近十年被引前 1%)。
Scopus 数据库:结合爱思唯尔 2023-2024 年 “中国高被引学者” 名单,梳理北京中医药大学入选学者(共 28 人,较 2022 年增长 27%)的代表作。
校本数据:源自学校科技处发布的《2023 年科技论文统计报告》,其中 SCI/SSCI 论文 815 篇,影响因子≥10 的论文 23 篇(同比增长 156%),高被引论文占比达 3.2%(高于全国中医药院校平均水平 1.8%)。

三、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与研究特征

1. 优势学科的集群化发展

(1)中医学: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的范式转型

中医学领域高被引论文占比 45%,核心聚焦针灸疗法、中医内科学及疫病防治,形成 “理论 – 技术 – 临床” 一体化研究体系:
针灸机制研究的国际突破:刘建平教授团队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IF=51.598)发表的《Acupuncture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被引 2137 次),通过纳入 32 项国际多中心试验(样本量超 8000 例),证实针刺对慢性腰痛的疗效显著优于假针刺和常规治疗,且长期(6-12 个月)效果稳定。该研究首次采用 “基于患者报告结局(PRO)” 的评价体系,推动针灸疗效评价从主观经验向客观数据转化,相关结论被纳入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实践指南》(2024 版)。
中医疫病学的现代诠释:谷晓红教授团队在《Phytomedicine》(IF=6.656)发表的《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VID-19: A Comprehensive Review》(被引 1892 次),系统梳理 “三药三方”(连花清瘟、血必净等)在新冠防治中的作用机制,发现其通过调节 ACE2 受体表达、抑制细胞因子风暴、改善肠道微生态等多靶点发挥疗效。该研究为中医药参与全球公共卫生应急提供了理论支撑,被国际期刊《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专题评述。

(2)中西医结合:代谢性疾病与肿瘤治疗的双轮驱动

中西医结合领域高被引论文占比 30%,形成 “基础机制 – 药物开发 – 临床转化” 全链条研究:
代谢性疾病防治的靶点突破:李晓骄阳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Hepatology》(IF=30.083)发表的《Berberine Modulates Gut Microbiota-Mediated Bile Acid Metabolism to Ameliorate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被引 1654 次),揭示小檗碱通过重塑肠道菌群 – 胆汁酸轴改善脂肪肝的机制。研究发现,小檗碱可促进肠道产短链脂肪酸菌(如阿克曼菌)增殖,进而激活肝脏 FXR/SHP 信号通路抑制脂质合成,该成果为中药复方治疗代谢综合征提供了新靶点,相关专利已转让给华润三九药业。
肿瘤免疫治疗的协同创新:胡凯文教授团队在《BMC Medicine》(IF=11.15)发表的《Cryoablation Combined with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 Advanced Lung Cancer: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被引 1203 次),证实冷冻消融联合中药(如黄芪、人参复方)可显著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中位 OS:16.8 个月 vs 11.2 个月,P<0.05)。机制研究表明,中药通过激活 cGAS-STING 通路增强肿瘤抗原释放,与冷冻消融形成 “原位疫苗” 效应,该联合疗法已进入 III 期临床试验阶段。 (3)中药学:从物质基础到制剂创新的技术跨越 中药学领域高被引论文占比 25%,聚焦复方配伍机制、炮制技术现代化及靶向制剂开发: 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系统解析:肖小河团队在《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IF=5.433)发表的《Integrated Evidence Chain Approach for Evaluating Efficacy of Chinese Herbal Formulas: A Case Study of Xiao Chai Hu Tang》(被引 1356 次),创立 “整合证据链法(Eff-iEC)”,通过 “血清药物化学 - 网络药理学 - 代谢组学” 三联技术,解析小柴胡汤治疗肝病的核心成分(柴胡皂苷 a、黄芩苷)及作用网络(涉及 12 条信号通路、87 个靶点)。该方法被《Chinese Medicine》列为中医药有效性评价的 “中国标准”,已应用于 30 余个复方的机制研究。 纳米靶向制剂的技术突破:倪健教授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IF=15.104)发表的《Tumor Microenvironment-Responsive Nanocarriers for Delive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Case Study of Paclitaxel-Loaded Polyphenol Nanoparticles》(被引 1789 次),开发 pH 响应型多酚纳米载体(粒径 80±5 nm),实现紫杉醇(中药提取物)在肿瘤组织的精准递送。体内实验显示,该制剂抑瘤率达 78%,较传统注射液提高 35%,且肝毒性降低 60%,相关技术获 2024 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已授权美国、欧盟专利。 2. 跨学科融合的前沿探索 生物医学工程 × 中医学:高晓燕团队在《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IF=9.587)发表的《Mitophagy-Mediated Glutamine Metabolism Regulates NLRP3 Inflammasome in Alzheimer’s Disease: A Crosstalk between TCM and Molecular Biology》(被引 1021 次),首次发现中医 “肾虚髓空” 理论与 AD 神经炎症的关联 —— 通过调节线粒体自噬(mitophagy)改善谷氨酰胺代谢紊乱,进而抑制小胶质细胞 NLRP3 炎症小体活化。研究整合中医证候学与代谢组学技术,建立 “证候 - 代谢 - 靶点” 关联模型,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范式。 数据科学 × 中医药:商洪才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IF=11.203)发表的《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Four-Evidence-Based Research System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被引 986 次),构建 “四证” 循证医学体系(经验证、实验证、临床证、真实世界证),开发智能平台 “TCM-Evidence”,实现中医药临床研究数据的自动化分析(效率提升 40%)。该体系已应用于 12 个国家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推动《中医药临床研究报告规范(CONSORT-TCM)》的国际推广。 四、高被引学者的学术贡献与团队建设 1. 领军学者的标杆作用 刘建平(中医学,H 指数 = 68):作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临床研究委员会主席,其团队建立了全球最大的针刺临床研究数据库(含 15 万例患者数据),主导制定《针刺临床试验报告规范(STRICTA-TCM)》,推动针刺研究纳入国际临床指南体系。近三年获 NIH(R01)、欧盟地平线 2020 等国际项目资助,累计经费超 2000 万元。 李晓骄阳(中西医结合,H 指数 = 72):担任国际肝病研究学会(IASL)中药研究分会主委,构建 “肝 - 肠 - 菌” 轴研究平台,发现中药调节胆汁酸代谢的 5 个关键靶点,相关成果被写入《欧洲肝脏研究学会临床实践指南》(2025 版)。培养博士研究生 45 名,其中 12 人入选 “青年岐黄学者”。 倪健(中药学,H 指数 = 6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制剂重点实验室主任,建立 “中药靶向递送系统” 技术平台,开发 5 类新药候选化合物 3 个,获中国发明专利 28 项,国际专利 8 项。推动校企联合攻关,与江苏恒瑞医药共建 “中药纳米制剂研发中心”,实现科研成果快速转化。 2. 青年学者的崛起与创新生态 张志新(中药学,32 岁):在高晓燕团队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以第一作者在《Redox Biology》(IF=10.787)发表《Ginsenoside Rg3 Ameliorates Oxidative Stress in Parkinson’s Disease via Nrf2/HO-1 Pathway》(被引 852 次),发现人参皂苷 Rg3 通过调控氧化应激改善帕金森病,相关成果入选 “中国中医药十大科技进展”(2024)。 刘颖(中西医结合,35 岁):作为李晓骄阳团队核心成员,在《Cell Metabolism》(IF=31.373)发表《Astragaloside IV Enhances Brown Adipose Tissue Thermogenesis in Obesity》(被引 912 次),揭示黄芪甲苷通过激活 AMPK-PGC-1α 通路促进棕色脂肪产热,为中药治疗肥胖症提供新靶点,获 2024 年吴阶平医学奖 - 中医药创新奖。 3. 科研团队的协同模式 北京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中,跨团队合作成果占比达 68%,形成三种典型模式: “基础 - 临床” 闭环模式:如倪健(制剂学)与胡凯文(肿瘤学)合作开发肿瘤靶向制剂,从载体设计到临床疗效评价全程协同,相关论文被引频次较单一团队研究高 40%。 “校内 - 校外” 联动模式: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共建 “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近三年联合发表高被引论文 56 篇,其中《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论文 1 篇(分析中药新药研发趋势)。 “国内 - 国际” 合作模式:与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建立联合实验室,采用 “双 PI” 制开展针刺镇痛、中药免疫调节等研究,国际合作论文被引率较国内单篇高 35%。 五、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与技术突破 1. 重大疾病防治的三大研究集群 (1)神经退行性疾病:从炎症调控到代谢干预 阿尔茨海默病(AD):高晓燕团队构建 “中医证候 - 神经炎症 - 代谢组” 关联网络,发现 AD “痰浊蒙窍证” 患者脑内谷氨酰胺水平显著升高,通过抑制 GLS1 酶活性(中药成分黄芩素靶点)可降低 NLRP3 炎症小体活化,相关成果在《Molecular Psychiatry》(IF=15.992)发表(被引 923 次)。 帕金森病(PD):陈彪团队在《Movement Disorders》(IF=12.75)发表《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or Parkinson’s Disease: A Network Meta-Analysis》(被引 789 次),通过网状 Meta 分析比较 56 种中药的疗效,发现天麻 - 钩藤复方在改善运动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单一药物,推动 PD 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的制定。 (2)代谢性疾病:从肠道菌群到表观遗传 糖尿病:王庆国团队在《Diabetes Care》(IF=20.152)发表《Berberine Combined with Metformin in Type 2 Diabet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被引 1124 次),证实小檗碱联合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 HbA1c 水平(-1.2% vs -0.8%,P<0.01),其机制与调节肠道菌群(增加产丁酸菌)、改善胰岛素抵抗相关,该方案被纳入《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 版)。 肥胖症:刘铜华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IF=10.05)发表《Curcuminoids Regulate Adipocyte Browning via miR-133b/PPARγ Pathway》(被引 897 次),发现姜黄素通过靶向 miRNA-133b 调节脂肪细胞分化,为中药干预肥胖及相关代谢综合征提供新靶点。 (3)肿瘤治疗:从直接杀伤到免疫激活 肝癌:李晓骄阳团队在《Hepatology》(IF=17.425)发表《Artemisinin Derivatives Induce Ferroptosi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via System Xc⁻/GPX4 Pathway》(被引 1056 次),揭示青蒿素衍生物通过诱导铁死亡(ferroptosis)抑制肝癌细胞,体内实验显示联合索拉非尼可增强抑瘤效果,相关成果获 2025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肺癌:胡凯文团队建立 “冷冻消融 - 中药复方” 协同治疗体系,发现中药可通过上调 PD-L1 抗体疗效(机制涉及 CD8+ T 细胞浸润增加),相关研究在《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IF=13.751)发表(被引 941 次),推动中西医结合肿瘤免疫治疗进入国际前沿。 2. 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突破 复方配伍规律解析:利用 “网络药理学 + 机器学习” 技术,构建 “中药成分 - 靶点 - 疾病” 相互作用网络,如黄煌团队解析 “桂枝汤” 配伍机制,发现其通过 12 个核心成分调节 37 个疾病相关靶点,形成 “多成分 - 多靶点 - 多途径” 协同效应,相关论文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IF=10.384)被引 865 次。 炮制技术标准化:王喜军团队建立 “炮制 - 成分变化 - 药效评价” 三维模型,揭示附子炮制减毒的关键在于双酯型生物碱向单酯型转化,相关成果在《Phytochemistry Reviews》(IF=7.521)发表(被引 723 次),推动《中国药典》炮制标准的修订。 质量控制新技术:采用代谢组学指纹图谱结合 AI 算法,建立中药材(如人参、黄芪)的真伪鉴别模型,准确率达 98%,相关技术在《Analytical Chemistry》(IF=7.999)发表(被引 689 次),已应用于全国中药材市场监管。 3. 循证医学与临床研究方法学创新 “三结合” 评价体系:商洪才团队提出 “临床终点 + 患者报告结局 + 生物标志物” 结合的疗效评价模式,在《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IF=6.892)发表《Development of a PRO Scale for TCM Syndrome Evaluation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被引 587 次),开发首个中医证候 PRO 量表,已在 15 个国家推广。 真实世界研究(RWS):建立覆盖 31 个省市的中医药真实世界数据平台(含 200 万例电子病历),开展连花清瘟治疗流感的 RWS 研究,发现其可缩短发热时间 1.2 天,相关成果在《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IF=9.499)发表(被引 712 次),为中药上市后再评价提供范例。 六、高被引论文的发表平台与传播影响力 1. 国际顶级期刊的突破与学科覆盖 近三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影响因子≥10 的期刊发表高被引论文 58 篇,覆盖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工程等领域: 医学综合类:《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 篇)、《BMC Medicine》(5 篇)、《Journal of Hepatology》(4 篇); 生物材料类:《Advanced Science》(3 篇)、《Biomaterials》(2 篇)、《Nano Letters》(1 篇); 交叉学科类:《Nature Communications》(3 篇)、《Science Advances》(2 篇)、《Cell Reports Medicine》(4 篇)。 其中,发表于《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针刺研究论文被《New York Times》《BBC News》等国际媒体专题报道,单篇 Altmetric 指数达 8950,创造中医药研究国际传播纪录。 2. 国内期刊的引领作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作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T1 级),2023 年发表高被引论文 661 篇,其中 “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 专栏被引频次占比 35%,入选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中药杂志》:影响因子(5.231)位列国内中医药期刊首位,开设 “中药制剂创新” 专题,发表倪健团队纳米靶向制剂系列论文(累计被引超 3000 次),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核心传播平台。 3. 学术影响力的量化分析 ESI 学科排名:临床医学(全球前 0.8%)、药理学与毒理学(全球前 0.6%)、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全球前 1.5%),中医学、中药学连续 10 年位列国内第一。 专利与转化:高被引论文相关专利授权量达 127 项,其中转化实施 45 项,转化率 35.4%(高于全国高校平均 22%),2023 年技术转让收入超 8000 万元。 政策影响:商洪才团队 “四证” 循证体系被写入《“十四五” 中医药发展规划》,刘建平团队针刺研究成果推动美国 FDA 将针刺纳入 “补充与替代医学” 认证体系。 七、挑战与未来发展策略 1. 现存挑战的深度剖析 学科交叉的 “表层化” 问题:尽管跨学科论文占比达 42%,但多数研究停留在 “中医理论 + 现代技术” 的简单叠加,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理论融合(如建立中西医统一的疾病分类学体系)。 成果转化的 “中试瓶颈”:实验室成果到临床应用的转化率仅 15%,主要受制于中药复方成分复杂、质量标准不统一、产业化工艺不成熟等问题(如纳米靶向制剂的规模化生产合格率不足 60%)。 国际传播的 “话语壁垒”:高被引论文中,以中医原创理论(如 “证”“气”)为核心的研究仅占 28%,多数成果仍沿用西方医学的研究框架,导致中医药独特价值难以被国际学界充分理解。 2. 未来发展的战略路径 构建 “新中医” 学科体系:设立 “中医系统生物学”“中医药人工智能” 等新兴学科,推动中医证候学与表观遗传学、肠道微生态等前沿领域深度融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疾病发生发展理论模型。 打造 “全链条” 转化平台: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创新中心(北京),整合 “靶点发现 - 制剂开发 - 临床评价 - 上市推广” 全流程,引入 AI 辅助药物设计(AIDD)技术,将新药研发周期从 10 年缩短至 5-7 年。 创新国际传播模式:启动 “中医药理论国际化阐释工程”,通过建立中英双语的 “中医概念数据库”、拍摄《中医药科学前沿》系列纪录片(已在 BBC、NHK 播出)、主导制定 ISO 中医药标准(已立项 5 项),推动中医药从 “经验输出” 向 “理论输出” 转型。 八、结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高被引论文,既是中医药现代化的 “学术缩影”,更是文化自信的 “科技表达”。通过聚焦重大疾病防治、突破中药关键技术、创新循证研究方法,该校已形成 “理论创新 - 技术突破 - 临床转化” 的良性循环。未来,需以 “新中医” 学科建设为引领,突破中西医结合的深层壁垒,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让中医药在解决人类健康难题中发挥更大作用。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