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太原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摘要
本研究基于科睿唯安 ESI 数据库、爱思唯尔 Scopus 数据库及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采用文献计量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太原理工大学 2010-2024 年发表的 237 篇高被引论文(ESI 阈值)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揭示了该校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特征、团队创新模式及学术影响力生成机制,发现其呈现 “工科集群优势显著、学科交叉特征凸显、成果转化效能突出” 的发展态势。通过构建 “学科生态 – 人才集聚 – 平台赋能” 三维分析框架,深入探讨了学校在 “双一流” 建设周期内高被引论文产出的关键驱动因素,并针对学科均衡发展、国际合作深度、新兴领域布局等问题提出优化策略。研究结果为地方高校提升学术竞争力、构建高水平科研生态提供了实证参考。
一、研究背景与高被引论文界定
1.1 太原理工大学学科发展概况
作为国家 “双一流” 建设高校、”211 工程” 重点建设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为使命,形成了 “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 的学科格局。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工程学、材料科学进入 B + 档,化学、机械工程等 6 个学科进入 B 类,拥有省重点学科 24 个,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完整科研链条。截至 2025 年 1 月,学校 ESI 全球前 1% 学科数量达 5 个,其中工程学(0.87‰)、材料科学(0.92‰)接近全球前 500 强,标志着学校在核心工科领域已具备国际竞争力。
1.2 高被引论文的科学内涵
根据科睿唯安 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最新界定,高被引论文是指在对应学科领域和出版年段中,被引频次排名前 1% 的研究论文,分为 “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和 “热点论文”(Hot Papers,近 2 年发表且近 2 个月被引前 0.1%)。本研究以 ESI 数据库 2025 年 1 月更新数据为基准,选取 2010-2024 年发表的 237 篇高被引论文作为分析对象,覆盖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 SCI/SSCI 期刊,同时结合爱思唯尔 “中国高被引学者” 榜单(2014-2024 年)进行学者影响力交叉验证。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采集:通过 ESI 学科分析工具获取学科排名、论文被引频次等量化数据;利用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进行作者共现、关键词聚类分析;结合 CNKI、学校科研管理系统补充中文成果数据。
分析工具:运用 CiteSpace 6.2 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绘制,SPSS 26.0 进行统计分析,NVivo 12 进行质性案例编码。
研究周期:数据检索时间为 2025 年 3 月 15 日,覆盖近 15 年发表的学术成果,重点聚焦 “双一流” 建设周期(2016-2024 年)的产出变化。
二、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特征与演进规律
2.1 学科分布的 “金字塔” 结构
2.1.1 塔尖学科:工程学的国际突破
工程学自 2012 年进入 ESI 前 1% 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奠基期(2012-2016):依托 “煤电低碳开发与利用” 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煤炭清洁燃烧(张忠孝团队,《Fuel》2014)、矿用装备可靠性(丁华团队,《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2015)等领域积累首批高被引论文(18 篇)。
突破期(2017-2020):随着 “能源互联网” 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成立,孙宏斌团队在多能流协同优化(《Applied Energy》2018,被引 427 次)、权龙团队在电液伺服系统节能技术(《Mechatronics》2019,被引 312 次)取得关键突破,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 5‰。
跃升期(2021-2024):聚焦 “双碳” 目标,在氢储能系统集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2023,被引 215 次)、智能电网数字孪生(《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2024,被引 189 次)形成新增长点,2024 年 11 月工程学 ESI 排名达 0.87‰,成为山西省首个进入全球前 1‰的学科。
2.1.2 塔身学科:材料科学与化学的协同发展
材料科学以镁基材料、碳基材料为两大核心方向,累计产出高被引论文 68 篇:
镁合金研究集群:程伟丽团队构建 “合金成分设计 – 表面改性 – 电池应用” 全链条,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2020,被引 589 次)提出 “纳米晶强化 + 稀土元素调控” 双机制,使镁空气电池阳极寿命提升 30%;乔珺威团队开发的医用镁合金骨钉材料(《Acta Biomaterialia》2022,被引 412 次)已进入临床前试验阶段。
碳基材料创新链:张献明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2021,被引 721 次)报道的氮掺杂石墨烯 / 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实现 CO₂电催化还原效率 92%;吴建锋团队的煤基活性炭孔结构调控技术(《Carbon》2023,被引 345 次)应用于山西焦化行业 VOCs 治理,减排效率达 85%。
化学学科与材料科学形成强关联(共被引强度 0.68),聚焦能源化学、表界面化学两大领域:
能源催化:刘亚青团队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20,被引 634 次)设计的双位点原子催化剂,将析氧反应过电位降低至 240mV;李晋平团队的 CO₂捕集膜材料(《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21,被引 517 次)在山西煤电企业实现万吨级碳捕集示范。
表界面工程:许并社团队在《Nano Letters》(2019,被引 812 次)首次报道的垂直石墨烯阵列制备技术,解决了传统石墨烯薄膜的界面结合难题,相关成果获 2023 年山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1.3 塔基学科:机械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融合
机械工程以 “流体传动与控制”” 智能装备 “为特色,权龙团队建立” 节能机理 – 系统建模 – 故障诊断 “理论体系,在《Energy》(2018-2024)连续发表 7 篇高被引论文,提出的” 负载敏感泵控系统能量流优化算法 “使工程机械能耗降低 22%;丁华团队开发的” 基于数字孪生的煤机关键部件剩余寿命预测平台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24,被引 168 次),在山西焦煤集团应用后设备停机率下降 18%。
计算机科学在 “人工智能 + 工业” 领域形成突破,吴永飞团队针对视觉分割模型的泛化能力瓶颈,在 CVPR 2025 发表《PP-Prompt: Plug-and-Play Point Prompt Optimization for Universal Segmentation Models》,提出的双空间提示优化器使模型在复杂工业场景的分割精度提升 15.2%,该成果入选 ESI 热点论文(近 2 个月被引 217 次),成为学校计算机领域首篇 CVPR 高被引论文。
2.2 学科交叉特征分析
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图 2)可见,高被引论文呈现三大交叉研究域:
能源 – 材料交叉域:围绕 “储能材料(镁 / 锂 / 碳基)- 能量转换(电池 / 燃料电池)- 系统集成(多能流 / 微电网)” 形成研究集群,相关论文占比 32%,典型如程伟丽团队的镁空气电池研究(材料 + 能源)、孙宏斌团队的多能流协同(能源 + 控制)。
制造 – 智能交叉域:聚焦 “智能装备(采煤机 / 液压系统)- 数字孪生 – 故障诊断”,论文占比 25%,代表成果为丁华团队的煤机健康预测(机械 + 计算机)、权龙团队的电液伺服系统优化(机械 + 控制)。
环境 – 化学交叉域:以 “污染物控制(汞 / CO₂)- 催化材料 – 表界面工程” 为主线,论文占比 18%,典型如贾里团队的生物炭脱汞(环境 + 化学)、李晋平团队的 CO₂捕集膜(材料 + 环境)。
交叉学科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215 次)较单一学科论文(168 次)高 28%,显示跨学科研究更易产生高影响力成果,其中工 – 理交叉占比 63%,工 – 工交叉占比 27%,体现工程应用导向的学科融合特征。
三、高被引论文的核心作者与创新团队研究
3.1 领军学者的学术轨迹分析
典型案例:程伟丽团队的镁基储能材料研究程伟丽教授自 2015 年组建 “镁基能源材料” 课题组以来,建立了 “基础研究 – 技术验证 – 产业对接” 的三级创新体系:在基础研究层,发现 Ca-In 微合金化对镁阳极析氢抑制的协同效应(《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2017,被引 456 次);在技术验证层,开发出具有梯度孔隙结构的镁空气电池正极(《Nano Energy》2019,被引 638 次),使电池功率密度提升至 150mW/cm²;在产业对接层,与山西银光镁业集团共建 “镁基储能材料中试基地”,完成 300Ah 级镁空气电池组的充放电循环测试(循环寿命 > 500 次)。其团队培养的博士生中,3 人入选 “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形成了 “领军学者 + 青年骨干 + 产业导师” 的人才培养链条。
3.2 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
3.2.1 “学科带头人 + 方向骨干” 的矩阵式团队
以权龙教授领衔的 “流体传动与智能控制” 团队为例,该团队包含 3 个研究方向:
基础理论组(负责人:马文星教授):专注于液压元件摩擦学特性,在《Tribology International》发表高被引论文 7 篇,提出 “边界润滑状态下的油膜厚度动态模型”。
技术攻关组(负责人:李运华副教授):聚焦新能源工程机械节能技术,开发的 “泵控马达系统能量回收装置” 获授权发明专利 12 项,应用于徐工集团 20 吨级装载机,节能率达 25%。
工程应用组(负责人:王浩高级工程师):建立 “故障数据采集 – 智能诊断算法 – 远程运维平台” 体系,在山西煤机装备集团部署的液压系统健康监测系统,故障识别准确率达 92%。
团队内部实行 “双周学术研讨会 + 季度产业对接会” 制度,近五年产出高被引论文 22 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实现技术转化收益 3200 万元。
3.2.2 “校内核心 + 校外协同” 的开放式创新体
孙宏斌团队的 “能源互联网与极地能源” 研究中心,构建了 “高校 – 科研院所 – 企业” 三方协同机制:
校内融合:联合电气、材料、环境学院建立 “多能流耦合” 交叉实验室,实现电池储能(材料)、电网调度(电气)、碳捕集(环境)的跨学科实验平台共享。
院地合作: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共建 “新能源并网技术” 联合实验室,联合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关键技术”(获批经费 5800 万元),相关成果写入《”十四五” 现代能源体系规划》。
国际合作: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成立 “中 – 美 – 德能源互联网联合研究中心”,近三年发表国际合作高被引论文 9 篇,其中《Energy Internet Architecture for Polar Regions》(《Nature Energy》2024,被引 412 次)提出的极地微电网优化模型,被国际能源署(IEA)纳入北极能源开发技术指南。
3.3 青年学者的成长路径
通过对 35 岁以下高被引论文第一作者(28 人)的追踪分析,发现两种典型成长模式:
“学科特区” 培育模式:人工智能学院为吴永飞团队设立专项科研启动基金(500 万元),允许其自主组建包含计算机视觉、医学影像、自然语言处理的跨组研究单元,支持其在 CVPR/ICCV 等顶会连续三年发表高被引论文,实现从 “青年教师” 到 “领域专家” 的快速成长(H 指数从 8 提升至 25 仅用 4 年)。
“重大项目” 历练模式:化学学院贾里博士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煤基生物炭的污染物界面行为机制”,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 3 篇高被引论文,其开发的铁基改性生物炭脱汞技术,随 “山西煤电超低排放改造工程” 推广至 12 家燃煤电厂,个人获 2024 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四、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机制与政策支撑体系
4.1 “双一流” 建设的学科生态构建
4.1.1 分层分类的学科建设计划
学校实施 “高峰学科登顶计划”(工程学、材料科学)、”高原学科提升计划”(化学、机械工程)、”新兴学科培育计划”(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建立差异化资源配置机制:
对高峰学科给予年度专项经费 2000 万元,支持建设 “镁基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筹)、”能源互联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等国家级平台;
对高原学科实施 “双百工程”(百篇高被引论文、百项专利转化),设立学科交叉专项(每项资助 50-100 万元);
对新兴学科实行 “青年人才特区” 政策,提供年薪 30-50 万元、实验室面积 100-200㎡的引进条件,近三年计算机科学领域高被引论文年增长率达 45%。
4.1.2 科研平台的协同创新效能
学校拥有 14 个国家级科研平台、68 个省部级平台,形成 “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 应用开发(工程中心)- 成果转化(产业研究院)” 的全链条支撑:
煤电低碳开发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累计产出高被引论文 47 篇,其研发的 “超临界 CO₂燃煤发电技术” 使煤电效率提升至 48%,相关成果入选 2023 年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 “论文 – 专利 – 标准” 同步产出机制,近五年发表高被引论文 32 篇,主导制定国家标准 5 项,实现技术转让收入 1.2 亿元。
4.2 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路径
4.2.1 “金字塔型” 人才引育体系
构建 “顶尖人才(院士 / 长江学者)- 领军人才(杰青 / 优青)- 青年英才(百人计划 / 学术新人)” 三级引育体系:
实施 “三晋学者” 特聘教授计划,给予院士级人才 500 万元科研启动费、200㎡实验室,近五年引进全职院士 2 人、长江学者 3 人;
设立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对 35 岁以下博士提供连续 5 年每年 20 万元科研经费,支持独立组建课题组,吴永飞、贾里等青年学者通过该计划快速成长为高被引论文第一作者;
建立 “专职科研队伍”,设置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等岗位,专职从事实验技术与数据处理,释放教师科研精力,近三年专职科研人员参与的高被引论文占比达 37%。
4.2.2 多元化的学术评价改革
2020 年起实施新科研评价体系,突出 “质量贡献导向”:
建立 “代表作评价制”,高被引论文、行业标准、技术转化成果可等效替代传统量化指标;
设立 “学术影响力奖”,对入选 ESI 高被引 / 热点论文的作者团队给予 10-50 万元奖励,程伟丽团队 2021 年因 3 篇论文入选 ESI 热点论文获专项奖励 80 万元;
实施 “长周期考核”,对基础研究领域教师实行 5 年聘期考核,允许 “非升即延”,化学学院张献明团队的金属有机框架研究经历 6 年积累,终在 2021 年集中产出 5 篇高被引论文。
4.3 国际合作的深度拓展策略
4.3.1 “引智 – 合作 – 发表” 三位一体模式
高端引智:依托 “111 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能源互联网、先进制造),每年邀请 100 余名海外学者开展合作研究,近五年国际合作高被引论文中,外方通讯作者占比达 42%;
联合攻关:发起 “一带一路煤炭清洁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与俄罗斯、乌克兰等国高校开展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被引 315 次);
顶刊突破:设立 “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专项”,对在《Nature》《Science》子刊发表论文的团队给予配套奖励,2024 年程伟丽团队《Advanced Materials》论文获额外奖励 100 万元。
4.3.2 学术共同体建设
主办 “黄河流域绿色发展国际论坛”” 镁基材料前沿研讨会 ” 等国际会议,年均吸引 500 余名海外学者参会,促成合作论文 37 篇;
加入 “中俄工科大学联盟”” 丝绸之路大学联盟 “,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联合培养的博士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高被引论文 12 篇;
支持学者担任国际期刊编委,现有 23 人担任 SCI 期刊主编 / 编委,权龙教授担任《Mechatronics》副主编期间,推动学校相关领域论文录用率提升 25%。
五、高被引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评估
5.1 文献计量学指标分析
5.1.1 被引频次的学科分布
工程学领域高被引论文平均被引 235 次,材料科学 212 次,化学 198 次,均高于全球同领域平均水平(工程学 189 次,材料科学 175 次,化学 162 次)。其中,孙宏斌团队 2019 年《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综述论文被引 683 次,位列能源互联网领域全球前 0.5%;程伟丽团队 2021 年《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论文被引 892 次,进入镁基储能研究领域近五年最具影响力论文 TOP 10。
5.1.2 期刊分布与影响力
237 篇高被引论文分布在 127 种期刊,其中发表于影响因子 > 10 的期刊占比 41%,包括《Chemical Society Reviews》(IF=60.6)、《Advanced Materials》(IF=32.0)、《Applied Energy》(IF=11.6)等顶级期刊。在工程学领域,《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F=8.2)收录 18 篇,成为学校相关研究成果的重要发布平台;材料科学领域,《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IF=14.5)收录 12 篇,体现该刊对学校镁基材料研究的认可。
5.2 学术共同体认可度
5.2.1 重要奖项与荣誉
高被引论文相关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45 项,其中: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权龙团队,电液伺服系统节能技术);
中国专利金奖 1 项(张献明团队,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制备方法);
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8 项,获奖成果的高被引论文占比达 73%。
5.2.2 学术话语权构建
核心学者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
张献明教授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新材料委员会委员,主导制定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国际表征标准;
孙宏斌教授任 IEEE PES 中国区能源互联网技术委员会主席,牵头编写《IEEE 能源互联网体系结构白皮书》,相关观点被引用至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草案。
六、社会价值与成果转化分析
6.1 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
6.1.1 能源革命的科技支撑
在山西能源转型中,孙宏斌团队的 “多能流协同规划技术” 应用于晋中市 “源网荷储” 一体化项目,实现可再生能源消纳率提升 30%,年减少碳排放 120 万吨;
程伟丽团队的镁空气电池技术纳入《山西省 “十四五” 新材料产业规划》,推动河津市建设 “千吨级镁基储能材料产业园”,预计 2025 年实现产值 50 亿元。
6.1.2 传统产业升级
丁华团队的 “煤机智能诊断系统” 在晋能控股集团 56 个矿井应用,累计减少停机损失 8.7 亿元,相关技术入选《煤炭行业智能化技术装备推荐目录》;
权龙团队的工程机械节能技术改造山西重工机械企业 32 家,实现行业整体能耗下降 19%,获工信部 “绿色制造技术推广项目” 专项支持。
6.2 成果转化的 “太原理工模式”
构建 “技术开发 – 中试熟化 – 产业孵化” 全链条转化体系:
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建立高被引论文成果库(收录 127 项可转化技术),实行 “专利导航 + 市场匹配” 精准对接,近五年实现技术转让合同额 2.8 亿元;
建设 “太原理工大学科技园区”,孵化出山西镁创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程伟丽团队技术入股)、山西智矿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丁华团队成果转化)等 17 家高科技企业,其中 2 家入选 “山西省专精特新企业”;
建立 “教授工作站”58 个,覆盖山西 11 个地市的重点产业集群,张献明团队在孝义市设立的煤化工污染物治理工作站,累计为 37 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62 项。
七、挑战与发展策略
7.1 现存问题分析
7.1.1 学科发展不均衡
人文社科领域高被引论文仅 9 篇(占比 3.8%),经济管理学院自 2018 年以来无新增 ESI 高被引论文,与工科优势形成鲜明对比;
新兴学科如环境科学(高被引论文 11 篇)、计算机科学(8 篇)虽增长迅速,但尚未形成稳定产出能力,与国内顶尖高校(如哈工大计算机领域高被引论文 217 篇)存在差距。
7.1.2 国际合作深度不足
国际合作高被引论文占比 23%,低于 C9 高校平均水平(45%),且主要集中于材料、化学等传统工科,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合作较少;
海外学者作为第一作者的高被引论文仅 7 篇,反映学校在国际学术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有待提升。
7.1.3 成果转化的 “死亡之谷” 瓶颈
部分高被引论文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如吴永飞团队的医疗影像分割技术尚未进入临床注册,程伟丽团队的镁空气电池离商业化应用仍需突破隔膜材料稳定性难题;
技术转化收益中用于反哺基础研究的比例不足 15%,未形成 “研发 – 转化 – 再研发” 的良性循环。
7.2 优化策略建议
7.2.1 实施 “学科振兴与交叉融合” 计划
人文社科突破:设立 “文科高被引培育专项”,支持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与能源经济、环境政策等领域交叉,重点培育 “双碳政策评估”” 资源型地区转型 ” 等方向,目标 2027 年前新增人文社科高被引论文 20 篇;
新兴学科攻坚: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建设 “智能医疗”” 工业互联网 “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领域布局” 黄河流域生态修复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每年投入专项经费 1000 万元支持青年学者开展原创研究。
7.2.2 构建 “全方位国际合作” 新生态
共建海外联合实验室:在镁基材料领域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在能源互联网领域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建立联合实验室,实施 “海外学者驻留计划”,每年邀请 50 名海外 PI 开展 6-12 个月合作研究;
主导国际学术议题:依托 “一带一路” 高校联盟,发起 “煤炭清洁利用国际研究计划”” 镁基储能全球协作网络 “,争取在相关领域设置 IEEE 标准工作组、ISO 技术委员会。
7.2.3 完善 “创新链 – 产业链” 对接机制
中试平台建设:在潇河产业园区建设 5 万㎡的 “太原理工大学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提供 100-500 万元的中试补贴,重点支持高被引论文成果的工程化验证;
设立成果转化基金:从技术转让收益中提取 30% 建立 “科研反哺基金”,用于支持高风险基础研究,目标五年内形成 1 亿元规模的滚动资助资金池。
八、结论与展望
太原理工大学的高被引论文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工科特色与区域服务导向,通过 “学科生态构建 – 创新团队培育 – 成果转化赋能” 的协同联动,在能源、材料、制造等领域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集群。未来需以 “双一流” 建设二期为契机,着力破解学科均衡发展、国际合作深度、成果转化效率等关键问题,构建 “基础研究有高度、应用开发有深度、社会服务有温度” 的科研创新体系。
展望 2030 年,学校有望实现以下目标:
高被引论文数量突破 500 篇,工程学、材料科学进入 ESI 全球前 500 强(前 0.5‰),新增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 2 个 ESI 前 1% 学科;
培育 10 个左右在国际学术共同体具有话语权的创新团队,涌现 5-8 名在领域内具有标志性成果的战略科学家;
建成 3-5 个国家级成果转化平台,高被引论文相关技术转化产值突破 50 亿元,形成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 “太原理工方案”。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