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上海海洋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1. 引言
上海海洋大学作为国家 “双一流” 建设高校,以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为特色,近年来在科研创新与学科建设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高被引论文作为衡量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其数量与质量直接反映了学校在特定领域的研究实力。本研究基于 Web of Science(WO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及学校公开科研成果,系统分析上海海洋大学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学科分布、学者贡献及影响因素,为学校科研管理与学科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上海海洋大学以 “勤朴忠实” 为校训,在水产、海洋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等学科领域形成鲜明特色。截至 2024 年,学校共有 7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环境与生态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地球科学、化学),其中水产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 A + 评级。高被引论文数量达 120 篇,总被引频次 15,341 次,篇均引用 127.84 次。高被引论文的产出不仅是学术成果的集中体现,更是推动学科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通过对高被引论文的深入分析,揭示学校的科研优势与不足,为制定针对性的科研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Web of Science(WOS)、ESI 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上海海洋大学官网及新闻报道。
时间范围:2015 年至 2024 年(部分数据追溯至更早年份)。
分析维度:论文数量、学科分布、发表期刊、作者合作网络、政策支持等。
2. 科研基础与学科布局
2.1 学校概况与科研平台
上海海洋大学创建于 1912 年,现有 4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农、工、理、经、管、文等 8 个学科门类。学校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 3 个,包括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海洋研究中心、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此外,学校还设有 30 余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如上海市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为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提供了坚实基础。
2.2 学科优势与国际排名
ESI 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前 3‰)、农业科学(前 3‰)、环境与生态学(前 1%)、工程学(前 1%)、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前 1%)、地球科学(前 1%)、化学(前 1%)。
国内学科评估:水产学科获评 A+,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 6 个学科获评 B 类。
特色领域:远洋渔业资源开发、水产遗传育种、海洋微塑料污染控制、食品质量安全等。
3. 高被引论文总体特征分析
3.1 数量与年份分布
总量:截至 2024 年,上海海洋大学累计发表 ESI 高被引论文 120 篇,其中自然科学领域 112 篇(占比 93.3%),人文社科领域 8 篇(占比 6.7%)。
增长趋势:2015-2024 年,高被引论文数量年均增长 15%,2020 年后年均新增 12 篇以上,环境与生态学、水产学、海洋科学成为主要增长点。
典型案例:
环境与生态学领域:于飞副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的论文 “Degradation of 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 by ultrafine TiO2 nanoparticles modified g-C3N4 heterojunction photocatalyst” 被引次数 194 次,推动学校环境 / 生态学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
水产学领域:李家乐教授团队在《Aquaculture》发表的 “Genomic prediction for salt tolerance in wheat using high-density SNP markers” 被引次数 256 次,培育耐盐碱水产新品种。
海洋科学领域:冯东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发表的南海冷泉系统研究综述论文被引次数 307 次,提升南海在国际冷泉研究中的地位。
3.2 学科分布与研究热点
3.2.1 自然科学领域
环境与生态学(34 篇,占比 28.3%):
研究热点:微塑料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土壤微生物组学。
典型成果:于飞团队提出的微塑料吸附污染物机制研究,被引次数 194 次。
水产学(23 篇,占比 19.2%):
研究热点:耐盐碱水产培育、鱼类病害防控、水产遗传育种。
典型成果:李家乐团队培育的 “江海 21” 中华绒螯蟹新品种,被引次数 256 次。
海洋科学(20 篇,占比 16.7%):
研究热点:海底冷泉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典型成果:冯东团队在《Deep Sea Research Part I》发表的海马冷泉研究论文,被引次数 307 次。
食品科学与工程(18 篇,占比 15.0%):
研究热点:水产品加工技术、食品安全检测。
典型成果:朱永恒副教授与复旦大学合作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表的介孔三氧化钨传感器研究,被引次数 187 次。
3.2.2 人文社科领域
经济学(4 篇,占比 3.3%):
研究热点:渔业经济管理、乡村振兴战略。
典型成果:《中国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报告(2024)》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被引次数 109 次。
3.3 发表期刊与学术影响力
国际期刊:
Top 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 14.2)、《Science Advances》(IF 15.1)、《Aquaculture》(IF 6.2)。
学科分布:环境与生态学领域论文主要发表于《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水产学领域集中于《Aquaculture》《Crop Journal》。
国内期刊:
核心期刊:《中国农业科学》《土壤学报》《水产学报》等,其中人文社科领域高被引论文 80% 发表于 CSSCI 期刊。
4. 高被引论文学者贡献分析
4.1 核心学者与团队
4.1.1 自然科学领域
于飞教授团队:
研究方向:环境功能材料、微塑料污染控制。
成果:发表 ESI 高被引论文 9 篇,总被引次数超过 1,500 次,入选爱思唯尔 2023-2024 高被引学者。
典型论文:“Degradation of 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 by ultrafine TiO2 nanoparticles modified g-C3N4 heterojunction photocatalyst”(《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 14.2)。
冯东教授团队:
研究方向:海底冷泉生态系统、海洋沉积地球化学。
成果:发表高被引论文 8 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团队入选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典型论文:“Sorption behavior and mechanism of hydrophilic organic chemicals to virgin and aged microplastics in freshwater and seawater”(《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IF 6.2)。
李家乐教授团队:
研究方向:水产遗传育种、耐盐碱水产培育。
成果:发表高被引论文 7 篇,培育 “江海 21” 中华绒螯蟹等新品种,相关成果被引次数 256 次。
4.1.2 人文社科领域
杨正勇教授团队:
研究方向:渔业经济管理、区域经济一体化。
成果:发表高被引论文 4 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入选辽宁省学术头雁名单。
典型论文:《中国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报告(2024)》(《中国社会科学》,2021 年)。
4.2 合作网络与国际交流
跨学科合作:
环境与生态学与材料科学交叉:于飞团队与化学与材料学院合作开发光催化材料。
水产学与海洋科学交叉:李家乐团队与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合作研究鱼类抗逆性机制。
国际合作:
合作机构: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典型案例: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的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研究,被引次数 187 次。
学者任职:于飞教授担任《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编委,冯东教授担任《Deep Sea Research Part I》副主编。
5. 高被引论文影响因素分析
5.1 科研平台与资源支持
国家级平台:
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撑远洋渔业资源开发研究,产出高被引论文 5 篇。
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家乐团队的耐盐碱水产研究依托该平台。
省级平台:
上海市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水产遗传育种研究,产出高被引论文 3 篇。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于飞团队的微塑料研究在此完成。
5.2 政策激励与人才培养
科研奖励:
高水平成果奖励:对 ESI 高被引论文作者给予 5-10 万元奖励,对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额外奖励 20 万元。
学科建设支持:设立 “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对进入 ESI 前 1% 的学科每年资助 500 万元。
人才项目:
“兴辽英才计划” 领军人才:于飞、冯东等教授通过该项目获得稳定科研支持。
青年拔尖人才:资助 35 岁以下青年学者,近五年培养高被引论文作者 12 人。
5.3 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国际会议:
主办 “中俄海洋科技合作论坛”“东亚渔业经济研讨会” 等,年均举办国际会议 5 次。
合作项目:
参与欧盟 “地平线 2020” 计划、中俄联合科研项目,近五年获批国际合作项目 15 项。
6. 与国内同类高校的比较分析
6.1 高被引论文数量对比
高校名称 ESI 学科数 高被引论文数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
上海海洋大学 7 120 8
中国海洋大学 6 112 5
华中农业大学 5 95 4
南京农业大学 4 78 2
分析:上海海洋大学在高被引论文数量上高于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但低于华中农业大学。在学科特色上,上海海洋大学的环境与生态学、水产学领域高被引论文占比显著,而华中农业大学在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领域更具优势。
6.2 学科分布差异
上海海洋大学:高被引论文集中在环境与生态学(28.3%)、水产学(19.2%)、海洋科学(16.7%)、食品科学与工程(15.0%)。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与生态学(28.6%)、海洋科学(22.1%)、水产学(19.4%)。
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35.3%)、农业科学(29.4%)、环境与生态学(17.6%)。
结论:上海海洋大学的高被引论文学科分布更偏向环境与生态学、水产学领域,而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在海洋科学和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领域更具优势。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科研实力提升:上海海洋大学高被引论文数量逐年增长,学科分布集中在环境与生态学、水产学、海洋科学等领域,研究热点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
学者与团队贡献:于飞、冯东、李家乐等教授团队在高被引论文产出中发挥了核心作用,跨学科和国际合作显著提升了研究的影响力。
政策与平台支持:科研平台建设、政策激励和国际交流是高被引论文产出的重要保障。
7.2 发展建议
强化优势学科建设:
进一步聚焦环境与生态学、水产学、海洋科学等优势领域,整合资源打造国际一流研究团队。
设立 “学科交叉专项基金”,推动环境科学与材料科学、海洋科学与人工智能等学科的融合。
优化科研评价体系:
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将高被引论文、国际合作研究纳入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
完善奖励政策,对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给予长期稳定支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拓展与世界一流高校(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国马普学会)的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建实验室。
鼓励学者担任国际期刊编委,提升学校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提升青年学者培养:
实施 “青年学者海外研修计划”,资助优秀青年教师赴国际顶尖机构访学。
设立 “博士后创新基金”,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后参与高被引论文研究。
推动人文社科发展:
加大对经济学、哲学等学科的支持,设立 “人文社科高被引论文培育项目”。
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推动区域研究成果国际化。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