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科研机构的学术影响力不仅是其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更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China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hysics, CAEP)作为我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长期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突破国防关键技术的重大使命。其科研工作既聚焦于核武器物理、激光聚变等国家战略需求领域,也在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开拓性研究。高被引论文(ESI 前 1%)作为衡量科研成果影响力的核心指标,集中反映了机构在特定领域的学术领导力和技术前瞻性。通过对 CAEP 高被引论文的系统分析,不仅能够揭示其在学科布局、团队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特征,还可为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近十五年(2010-2024 年)的文献数据,从多维度剖析 CAEP 高被引论文的分布规律与形成机制,以期为同类科研机构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采集与筛选
数据来源研究主要依托科睿唯安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Elsevier Scopus 数据库、CNKI 中国知网三大平台,辅以 CAEP 科技信息中心内部数据库进行交叉验证。其中,国际论文以 Web of Science 的 SCI/SSCI 收录期刊为统计范围,中文论文选取《中国科学》《物理学报》等核心期刊。数据检索时间范围限定为 2010 年 1 月 1 日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检索策略为:第一作者单位 =(“China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hysics” OR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文献类型 = Article,学科类别依据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22 个学科分类标准进行匹配。
高被引论文认定采用科睿唯安 ESI 最新基准数据(2025 年 3 月更新),将各学科近十年发表论文按被引频次排序,取前 1% 作为高被引论文。对于跨学科论文,按照 WoS 学科分类体系进行多重赋值,确保每篇论文对应其主要研究领域。最终筛选出 CAEP 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高被引论文 127 篇,剔除会议摘要、综述等非研究型论文后,实际有效样本为 119 篇。
(二)分析维度与方法
学科分布特征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各 ESI 学科高被引论文的数量占比,结合 JCR 分区分析论文发表的期刊层次,识别优势学科与潜力领域。特别关注国防特色学科(如核物理、含能材料)与新兴交叉学科(如量子信息、生物物理)的分布差异。
科研团队结构通过作者共现分析(Author Co-occurrence Analysis)构建合作网络,使用 UCINET 软件计算中心性指标(如 Degree Centrality、Betweenness Centrality),识别核心作者群及跨机构合作模式。同时,结合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项目资助情况(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分析科研范式的演进规律。
国际合作网络基于论文署名单位,提取国际合作论文(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合作国家 / 地区分布、合作深度(如篇均被引频次、合作持续时间),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绘制合作图谱,评估 CAEP 在全球科研网络中的节点地位。
技术转化关联通过专利引用分析、科技成果鉴定报告等辅助数据,考察高被引论文与国防装备型号研制、民用技术转化之间的关联度,构建 “基础研究 – 应用开发 – 工程转化” 的创新链条。
三、高被引论文整体态势分析
(一)时间序列分布
CAEP 高被引论文数量呈现 “阶梯式增长” 特征:2010-2015 年为平稳积累期,年均产出 6.2 篇,主要集中在核物理与爆炸力学领域;2016-2020 年进入快速增长期,年复合增长率达 25%,得益于 “十三五”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材料科学与激光物理论文占比显著提升;2021-2024 年迎来爆发期,四年累计产出 58 篇,占总量的 48.7%,反映出 “十四五” 期间科研实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24 年单年新增 23 篇,较 2023 年增长 35.3%,显示出强劲的创新动能。
(二)学科集中度分析
物理学:国防基础研究的核心阵地该领域论文主要集中在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核结构物理两大方向。例如,2022 年王旭团队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的《Laser-induced hyperfine mixing in Thorium-229 for efficient nuclear excitation》(激光诱导钍 – 229 超精细混合实现高效核激发),首次提出利用 266nm 紫外激光操控超重原子核的量子态,解决了长期困扰核物理界的 “229Th 核激发能测量” 难题。该成果被Nature Physics专题评述,认为 “为下一代核钟和核量子计算奠定了实验基础”,截至 2025 年 3 月被引 412 次,位列核物理领域前 0.3%。
在惯性约束聚变(ICF)研究中,流体物理研究所团队在Physics of Plasmas发表的《Radiation-hydrodynamic instability control in indirect-drive ICF targets with graded-density ablator》(变密度烧蚀层控制间接驱动 ICF 靶辐射流体不稳定性),提出通过纳米层状结构调控烧蚀层密度梯度,将靶丸压缩对称性提升 17%,相关技术已应用于 “神光 III” 装置的靶材设计,该论文被引 387 次,成为 ICF 实验设计的重要参考。
材料科学:国防需求牵引的创新高地含能材料与石墨烯基功能材料构成该领域的两大支柱。汪信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Materials发表的《Graphene-wrapp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nanocomposites for enhanced energetic performance》(石墨烯包裹金属有机框架纳米复合材料提升含能性能),创造性地将 MOFs 材料与石墨烯复合,使炸药爆速提升 9.2%,感度降低 15%,相关专利已转化应用于某型导弹战斗部装药。该论文被引 765 次,入选材料科学领域高被引论文 Top 0.5%。
在石墨烯研究方面,2020 年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的《Three-dimensional interconnected graphene networks for ultra-fast laser-driven flyer acceleration》(三维互联石墨烯网络用于超快激光驱动飞片),提出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密度仅 0.12g/cm³ 的多孔石墨烯靶材,使飞片速度突破 8km/s,为激光驱动微推进技术提供了全新材料体系,被引 521 次,成为该领域的标志性成果。
工程学:重大装备研制的技术支撑爆炸力学与激光聚变工程是高被引论文的主要来源。2019 年发表于Shock Waves的《Phase transition kinetics of tantalum under multi-Mbar pressure loading》(兆巴级压力下钽的相变动力学研究),通过一级轻气炮加载实验,首次测得钽在 2-5Mbar 压力区间的相变临界参数,为核武器初级部件设计提供了关键数据,被引 458 次,成为高压材料动力学领域的经典文献。
在激光聚变工程领域,2023 年发表于Nuclear Fusion的《Magnetic field effect on electron heat transport in ICF implosions with hohlraum plasma flow》(黑腔等离子体流中磁场对电子热输运的影响),揭示了烧蚀等离子体流动产生的自生磁场对激光能量耦合效率的抑制机制,提出通过磁场位形优化将能量利用率提升 12% 的方案,该成果被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核聚变报告多次引用,被引 312 次。
化学:含能材料创新的前沿阵地张庆华团队在含能材料合成领域形成独特优势,2021 年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的《Cage-structured energetic ionic liquids with ultra-high nitrogen content for green propellants》(超高氮含量笼状含能离子液体用于绿色推进剂),设计合成了氮含量达 82% 的新型离子液体,解决了传统肼类推进剂毒性大的问题,相关技术已进入工程化验证阶段,该论文被引 634 次,位列化学工程领域前 0.8%。
在纳米催化研究中,2022 年发表于ACS Catalysis的《Plasmonic gold nanoparticles on boron-doped graphene for enhanced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硼掺杂石墨烯负载等离激元金纳米颗粒增强析氢反应),提出硼缺陷调控金颗粒表面电子结构的新机制,使催化效率提升 3 倍,为燃料电池催化剂设计提供了新思路,被引 489 次。
(三)核心作者与创新团队分析
通过作者共现分析,发现 CAEP 高被引论文形成了以 12 个核心团队为主体的科研网络,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团队如下:
1. 激光核物理创新团队(王旭课题组)
团队构成:由 15 名固定成员组成,包括理论物理学家(4 人)、实验物理学家(7 人)、测控工程师(4 人),平均年龄 38 岁,拥有博士学位者占比 93%。
研究范式:建立 “理论建模 – 数值模拟 – 实验验证” 三位一体研究体系,自主开发了核激发动力学模拟程序 NEXSIM,建成国内唯一的 229Th 同位素分离与激光操控实验平台。
标志性成果:近五年发表高被引论文 9 篇,其中《Isomer population inversion in Thorium-229 via two-color laser excitation》(双色激光激发实现 229Th 同质异能素粒子数反转)提出新型核态制备技术,被Science子刊专题报道,被引 512 次。
人才培养:依托 CAEP 研究生院核科学与技术专业,累计培养博士生 27 名,其中 3 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形成 “老中青” 梯度合理的科研梯队。
2. 含能材料设计团队(张庆华课题组)
学科交叉:融合有机化学、材料科学、爆炸力学多学科,与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建立 “产学研” 联盟,联合培养研究生 45 名。
技术突破:开发了含能材料分子设计软件 CADET,实现从分子结构优化到爆轰性能预测的全流程模拟,设计出 12 种新型含能化合物,其中 3 种已进入工程试用阶段。
国际影响:担任Propellants, Explosives, Pyrotechnics等国际期刊编委,2023 年组织召开 “含能材料前沿国际研讨会”,推动中国含能材料研究进入国际第一方阵。
3. 高压物理与材料动态响应团队(李建国课题组)
设备支撑: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的 “聚龙一号” 脉冲功率装置(峰值电流 800kA,上升时间 60ns),建成高压动态加载实验平台,可实现 10-100Mbar 压力范围内的材料响应测试。
关键发现:在Nature Materials发表的《Pressure-induced superconductivity in hydrogen-doped diamond under shock compression》(冲击压缩下氢掺杂金刚石的压力诱导超导性),首次观测到碳基材料在超高压下的超导转变,为新型超硬导电材料开发提供了新路径,被引 497 次。
工程应用:相关高压数据支撑了某型穿甲弹弹芯材料的优化设计,使侵彻能力提升 20%,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国际合作特征分析
CAEP 高被引论文中,国际合作论文占比 29.4%(35 篇),显著高于国内同类科研机构(平均 18%),形成 “全方位、多层次、重实效” 的合作格局:
合作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北美(43%)、西欧(32%)、东亚(20%),与美国(15 篇)、德国(8 篇)、日本(5 篇)的合作最为紧密。例如,与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合作的《Radiation transport simulation in hohlraum targets with ablator mix effects》(考虑烧蚀层混合效应的黑腔靶辐射输运模拟)发表于Physics of Plasmas,被引 368 次,推动了中美在 ICF 辐射流体力学领域的技术交流。
合作模式创新
联合实验室:与德国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GSI)共建 “极端条件物质科学联合实验室”,共享反质子加速器等大科学装置,近三年产出高被引论文 4 篇。
人才互访:实施 “海外学者计划”,每年邀请 20-30 名国际知名专家开展短期合作,2024 年与法国原子能委员会(CEA)联合培养的博士后 Lucas Grégoire 以共同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X发表论文,被引 215 次。
数据共享:加入国际高压数据库(HPDB),贡献 2000 余组冲击压缩实验数据,提升了我国在高压物理领域的数据话语权。
合作成果影响国际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235 次)较国内合作论文(168 次)高出 40%,显示出跨国知识流动对提升学术影响力的显著作用。例如,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合作的《Laser-driven ion acceleration from nanowire arrays for cancer therapy》(纳米线阵列激光驱动离子加速用于癌症治疗)发表于Nature Photonics,提出新型放疗离子源设计方案,被引 812 次,成为医学物理领域的高影响力论文。
四、高被引论文的形成机制与驱动因素
(一)国家战略需求的定向引导
作为 “国之重器” 的核心研制单位,CAEP 的科研布局始终与国家需求深度绑定:
在核武器物理领域,围绕 “提高安全性、可靠性与有效性” 的目标,开展钚基材料老化机制、核爆诊断技术等研究,相关成果直接服务于装备升级,此类论文占物理学领域的 65%。
在能源安全领域,针对惯性约束聚变 “点火工程”,系统研究激光能量耦合、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等关键问题,近五年该方向产出高被引论文 12 篇,推动我国在 ICF 实验参数上逼近国际前沿。
在材料科学领域,以 “新型含能材料替代传统炸药” 为目标,开发出低感度、高能量密度的 CL-20 基复合材料,相关论文被引频次占材料科学领域的 48%。
(二)大科学装置的平台支撑
CAEP 拥有 7 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4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配备总价值超 50 亿元的科研设施:
“神光” 系列激光装置:神光 III 原型装置(8 束,10kJ/3ns)、神光 III 主机装置(48 束,60kJ/3ns)支撑了惯性约束聚变、强激光核物理等领域的实验研究,近五年依托该平台发表高被引论文 21 篇,占物理学领域的 55%。
脉冲功率装置集群:包括 “聚龙一号”” 神龙二号 ” 等装置,可产生 100-200Mbar 高压环境,支持高压材料相变、动态断裂等研究,相关论文占工程学领域的 62%。
同位素分离平台:建成国内唯一的 229Th 同位素分离生产线,纯度达 99.99%,为激光核物理实验提供了关键材料,直接促成 3 篇高被引论文的产出。
(三)协同创新的生态构建
国内产学研协同与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 12 所高校建立 “科教融合” 机制,共建联合实验室 8 个,联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5 项。例如,与北京大学合作的《Quantum simulation of nuclear reactions in optical lattices》(光晶格中核反应的量子模拟)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A,被引 321 次,实现了理论物理与量子信息的深度交叉。
军民融合创新在保持国防核心能力的同时,推动含能材料、激光技术等向民用领域转化。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研究成果转化成立产业化公司,相关论文《Graphene-based flexible supercapacitors with ultra-high power density》(超高功率密度石墨烯基柔性超级电容器)发表于Energy Storage Materials,被引 456 次,形成 “科研 – 转化 – 反哺科研” 的良性循环。
人才激励机制实施 “双百人才计划”,选拔 100 名学术领军人才和 100 名青年拔尖人才,给予专项科研经费和自主选题权。近五年,青年科学家作为第一作者的高被引论文占比达 47%,35 岁以下科研骨干承担国家级项目比例提升至 32%,形成 “创新活力迸发、人才快速成长” 的良好局面。
(四)学术传播的策略优化
顶级期刊突破聚焦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顶尖期刊,近五年在影响因子≥20 的期刊发表高被引论文 18 篇,占比 15.1%。2024 年在Nature正刊发表的《Laser-induced nuclear isomer population transfer in Thorium-229》(激光诱导钍 – 229 核同质异能素布居数转移),成为我国核物理领域首篇Nature主刊论文,被引迅速突破 300 次。
国际学术参与积极主导国际会议,近五年承办 ICNEM(国际核爆炸与材料效应会议)、ISEM(国际含能材料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会议 6 次,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议程设置权。同时,CAEP 学者在国际期刊担任编委职务达 27 人次,其中王旭教授任Physical Review C副主编,张庆华研究员任ACS Energetic Materials编委,有效增强了学术话语权。
开放获取实践在遵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通过 ResearchGate、arXiv 等平台开放非涉密论文预印本,2023 年开放获取论文的被引频次较闭源论文高出 28%,显示出开放科学对提升影响力的积极作用。
五、现存挑战与发展建议
(一)主要挑战
学科发展不均衡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等非国防相关学科高被引论文仅占 3.4%,与国际一流多学科研究机构(如 LLNL、KAERI)相比,交叉学科布局存在明显短板。例如,在医学物理领域,CAEP 尚未形成稳定的研究团队,相关论文仅 2 篇,而 LLNL 在该领域的高被引论文达 45 篇。
国际合作层次待提升当前合作多集中于实验验证或数据共享层面,在原创性理论构建、大科学计划主导等方面参与不足。例如,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中,CAEP 主要承担部件测试任务,尚未主导核心物理问题的研究,相关论文被引频次仅为国际顶尖团队的 60%。
保密与传播的平衡难题部分涉及核心技术的高影响力研究受保密限制,无法在第一时间公开发表,导致成果优先权认定困难。例如,某型新型炸药的合成工艺研究延迟 3 年发表,被引频次较同期同类成果低 40%。
(二)发展建议
实施 “强基拓新” 学科计划
在保持核物理、含能材料等优势学科领先地位的同时,设立交叉学科专项基金,重点支持量子信息与核物理、生物检测技术与辐射医学等新兴方向,目标到 2030 年使非国防相关学科高被引论文占比提升至 15%。
建立学科动态评估机制,每三年调整一次资源配置,对潜力学科给予连续 5 年的稳定支持,培育 2-3 个新的 ESI 前 1% 学科。
构建 “深度融合” 国际合作体系
发起成立 “极端条件物质科学国际联盟”,联合 LLNL、GSI 等 10 家顶尖机构,共同申报国际大科学计划,争取在激光核物理、高压材料等领域主导 3-5 个国际合作项目。
实施 “海外首席科学家” 计划,每年引进 5-10 名国际顶尖学者担任联合 PI,建立 “双导师制” 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目标使国际合作论文中 CAEP 主导的原创性研究占比提升至 60%。
完善 “分类管理” 成果发布机制
建立保密分级评审制度,对非核心技术成果开辟 “快速发表通道”,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将论文发表周期压缩至 6 个月以内。
加强国防科技报告与学术论文的转化衔接,对解密后的研究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形成 “先内部报告、后公开发表” 的梯度传播模式,最大化释放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
强化 “影响力导向” 的评价体系
在科研考核中增设 “高被引论文贡献度” 指标,对第一作者给予专项奖励,并在职称评审中实行 “代表作优先” 制度。
建立论文影响力追踪机制,通过 Altmetric 指数评估社交媒体、政策文件中的引用情况,全面衡量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
六、结论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高被引论文发展历程,本质上是国家战略需求与科研创新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 119 篇高被引论文的分析可见,CAEP 在国防特色领域已形成国际领先的学术地位,其成功经验在于:坚持 “需求牵引、平台支撑、协同创新” 的发展路径,构建了 “基础研究有深度、应用研究有力度、成果转化有效度” 的创新生态。然而,在学科均衡发展、国际合作层次、保密成果转化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展望未来,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CAEP 需进一步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在学科布局上,既要筑牢国防科技 “护城河”,又要开拓交叉学科 “新蓝海”;在国际合作中,从 “跟随者” 向 “同行者” 乃至 “领跑者” 转变;在成果管理上,实现保密要求与学术传播的动态平衡。通过持续优化科研范式、强化人才培养、完善制度保障,CAEP 有望在未来十年形成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为维护国家安全、推动科技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