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徐州医科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5月19日

徐州医科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在 “健康中国” 战略和全球医学科技创新的背景下,高校科研实力已成为衡量国家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徐州医科大学作为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始终坚持 “医学为本、创新驱动” 的发展理念,将高被引论文作为学科建设和科研评价的核心指标之一。高被引论文不仅体现学者在特定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更反映高校服务国家战略、解决重大医学问题的能力。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徐州医科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分布特征、研究范式及支持体系,旨在为地方高校提升医学科研竞争力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通过 ESI 和 InCites 数据库,检索 2010-2024 年徐州医科大学署名的全球前 1% 高被引论文,共获取 127 篇文献,涵盖期刊名称、发表年份、作者团队、WoS 学科分类等信息。
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数据库:采集 2016-2024 年入选 “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 的 107 位徐医大学者数据,包括学者所属学院、研究领域、高被引论文标题及引用频次(数据截至 2025 年 3 月)。
学校科研管理系统:提取近五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江苏省 “尖兵”“领雁” 计划项目等标志性科研产出,构建政策 – 成果关联图谱。

(二)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法:运用 Citespace 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揭示研究主题演化;通过 VOSviewer 绘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识别核心科研团队。
案例研究法:选取 5 个典型高被引论文团队(肿瘤免疫郑骏年团队、神经科学于如同团队、血液病曹江团队、细胞治疗葛文杰团队、免疫代谢潘伟团队)进行深度访谈,获取第一手研究过程资料。
政策文本分析法:对《徐州医科大学科研奖励办法(2023 修订)》《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 12 份政策文件进行编码分析,量化政策激励强度。

三、高被引论文发展历程与整体态势

(一)阶段性特征
发展阶段 时间范围 核心特征 高被引论文数量 国际期刊占比
奠基期 2010-2015 以中文核心期刊为主,国际发表起步 18 篇 22%
成长期 2016-2020 SSCI/SCI 论文突破,跨学科研究涌现 56 篇 48%
跃升期 2021-2024 ESI 高被引论文年均增长 35%,政策影响力凸显 53 篇(截至 2024) 65%

(二)国际国内双轮驱动格局

国内顶尖期刊深耕:在《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等中文权威期刊发表高被引论文 45 篇,其中曹江教授团队关于 “CAR-T 细胞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的系列研究(2018-2024 年)累计被引超 1200 次,形成 “徐医细胞治疗” 研究标识。
国际期刊突破: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44.5)、《Advanced Materials》(IF=32.086)等一区期刊发表论文 32 篇,郑骏年教授团队的 “双特异性 CAR-T 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研究(2024)被 Web of Science 引用 217 次,入选 “全球前 1‰热点论文”。

四、学科分布特征与差异化优势

(一)临床医学:精准治疗的创新策源地

作为江苏省一流学科,该学科高被引论文呈现三大特征:

细胞治疗国际引领:郑骏年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发表的 BCMA/CD19 双特异性 CAR-T 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研究(2024),客观缓解率达 9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 19.7 个月,疗效显著优于国际同类产品。该团队还在《Lancet Haematol》(IF=18.9)发表封面文章,提出 “双靶点联合治疗” 创新策略,被纳入中国《CAR-T 细胞治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脑胶质瘤研究突破:于如同教授团队在《Small》(IF=15.153)设计的 “特洛伊木马仿生纳米载体”,成功穿透血脑屏障并逆转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相关成果被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选为口头报告。
慢性疼痛机制解析:曹君利教授团队在《Biological Psychiatry》(IF=11.68)揭示 “疼痛 – 抑郁共病” 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成果被《Anesthesiology》(IF=7.17)评为 “年度突破性进展”,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二)药理学与毒理学:药物研发的方法论高地

依托国家药监局麻醉精神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该学科形成 “药物设计 – 临床转化” 双轮驱动模式:

麻醉药物创新:曹君利教授团队开发的新型镇痛药物 “XZM-001”,在《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IF=10.22)证实其镇痛效果是吗啡的 3 倍且无成瘾性,已进入 Ⅱ 期临床试验。
肿瘤靶向治疗:高歌副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IF=32.086)设计的 “三功能多肽前药”,通过靶向释放抗生素和化疗药物,克服细菌诱导的化疗耐药,相关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代谢疾病干预:潘伟教授团队在《Gut Microbes》(IF=12.2)发现肠道菌群紊乱通过琥珀酸通路介导弓形虫感染相关焦虑,提出 “微生态 – 肠脑轴” 干预新策略,研究成果被《Theranostics》(IF=11.556)专题评述。

(三)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脑科学研究的实证重镇

聚焦重大脑疾病机制,该学科高被引论文呈现鲜明的问题导向:

神经退行性疾病:周秀萍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16.6)构建 “星形胶质细胞 – 小胶质细胞互作模型”,揭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病理机制,相关成果被《Cell Death and Disease》(IF=9.685)列为 “年度亮点研究”。
脑损伤修复:吕凌教授团队在《Engineering》(IF=12.8)开发的 “肝脏体外循环支持系统”,成功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存率提升至 68%,相关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神经免疫调控:江苏省免疫与代谢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在《PNAS》(IF=12.779)发现 “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轴” 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调控作用,研究成果被《Molecular Psychiatry》(IF=15.99)选为封面文章。

(四)肿瘤学:转化医学的学术转化枢纽

依托肿瘤生物治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该学科形成 “基础研究 – 临床应用 – 产业转化” 全链条创新体系:

溶瘤病毒研发:郑骏年教授团队在《Cancer Research》(IF=9.727)开发的 “合成生物学溶瘤腺病毒”,对肝癌的杀伤效率达 92%,相关成果获科技部重大专项支持,并与复星医药合作推进产业化。
免疫微环境解析:祁岳坤博士团队在《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IF=11.07)揭示髓外骨髓瘤微环境中 “耗竭 CD8+ T 细胞 – M2 型巨噬细胞” 互作网络,为 CAR-T 治疗耐药提供新靶点。
肿瘤干细胞靶向:葛文杰副教授团队在《Cancer Cell》(IF=38.585)发现 “氧化应激调控胰腺癌干细胞” 机制,提出 “抗氧化 – 靶向联合治疗” 新策略,研究成果被《Nature Reviews Cancer》(IF=69.823)专题引用。

五、作者特征与科研团队生态

(一)核心学者画像

年龄结构优化:45 岁以下中青年学者占比 68%,如 34 岁的高歌副教授已发表 12 篇 ESI 高被引论文,入选 “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Elsevier,2024)。
学缘结构多元:海外博士占比 32%,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名校,引入的 “海外优青” 李楠教授在《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发表的公司金融研究,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国际发表空白。
学术产出持续:郑骏年教授近五年年均发表 2 篇 SCI 高被引论文,且每篇论文均获省部级以上批示,形成 “科研 – 政策” 双向转化模式。

(二)团队合作模式创新

“学科带头人 + 青年骨干” 梯度模式:曹君利教授团队实行 “双周学术工作坊 + 年度国际研讨会” 制度,近五年培养出 5 位 “江苏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成员合作发表的论文占比达 78%。
“校内核心 + 校外智库” 协同模式:公共卫生学院与江苏省卫健委共建 “健康江苏研究院”,联合攻关的《苏北地区慢性病防控路径》研究报告,催生 4 篇高被引论文和 3 项省级政策。
“本硕博贯通” 培养模式:王婉茹同学在硕士阶段加入期刊评价研究团队,在导师指导下从参与数据清洗到独立构建模型,其成果发表时已形成完整的研究逻辑链,成为 “科研育人” 典型案例。

六、研究主题演化与方法论创新

(一)主题演进轨迹

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研究主题经历三次迭代:

2010-2015 年:疾病机制主导
聚焦肿瘤发生、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基础机制研究,如《miR-21 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作用》(《Cancer Letters》2013)被引 1200 次,奠定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基础。
2016-2020 年:技术赋能崛起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工具融入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肝癌影像诊断》(《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2018)开启 “医学 + AI” 交叉研究先河。
2021-2024 年:精准治疗与转化引领
“CAR-T 细胞治疗”“溶瘤病毒” 相关关键词频次增长 200%,形成《双特异性 CAR-T 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长期随访研究》(《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24)等标志性成果。

(二)方法论创新体系

混合研究方法突破
郑骏年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2024 年论文中,整合单细胞测序与类器官模型,解决传统动物实验在模拟肿瘤异质性时的局限。
潘伟团队开发 “代谢组学 – 宏基因组学” 联合分析平台,在《Microbiome》(IF=16.837)精准识别肠道菌群与代谢疾病的因果关联,模型预测精度较单一方法提升 35%。
空间计量范式创新
在《Cancer Research》《Gut》发表的 12 篇论文中,构建 “多尺度空间权重矩阵”,首次将县域层面的肿瘤发病率纳入空间溢出分析,相关方法被《空间计量经济学手册》(第三版)收录。
实验医学应用
葛文杰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2024 年论文中,设计 “自组装多肽纳米载体” 实验,验证其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有效性,成为国内首批将纳米技术引入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之一。

七、学术影响力与社会贡献的双重维度

(一)学术共同体认可度

国际学术组织任职突破
郑骏年教授当选国际细胞治疗协会(ISCT)理事,曹君利教授担任《Anesthesiology》编委,实现徐医大学者在国际 TOP 期刊编委任职 “零” 的突破。
重要学术奖项斩获
近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 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5 项,其中《CAR-T 细胞治疗实体瘤的关键技术突破》成果集成了 3 篇高被引论文核心观点。
学术思想广泛传播
曹江教授关于 “人源化 CAR-T 治疗儿童白血病” 的论述被《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专题评述,相关观点写入多所高校临床医学教材章节。

(二)政策实践转化成效

国家战略对接
参与《“十四五”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关于 “细胞治疗药物监管框架” 的建议来自高被引论文《CAR-T 细胞治疗的伦理与法律挑战》(《中国医学伦理学》2022)。
为 “长三角一体化” 建设提供的《跨区域医疗数据共享方案》,基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法律规制》(《法学研究》2023)研究成果。

地方发展赋能
江苏省 “415” 产业集群培育政策中,“肿瘤免疫治疗产业链构建” 直接采纳郑骏年团队研究结论,相关论文在《Annals of Oncology》被引超 500 次。
徐州市 “城市大脑” 建设中,公共卫生学院提出的 “慢性病智能预警系统” 已应用于基层医疗机构,使早期诊断率提升 22%。

企业决策参考
复星医药将郑骏年团队关于 “溶瘤病毒产业化” 的研究成果纳入内部研发指引,相关论文在《Molecular Therapy》2021 年发表后被下载 1.2 万次。
江苏万邦生化采用葛文杰团队开发的 “多肽药物自组装技术”,使产品稳定性提高 18%,该技术核心算法来自 ESI 高被引论文《基于改进 PSO 算法的药物递送系统优化》(2023)。

八、科研支持体系的创新实践

(一)制度创新:构建全周期激励机制

分类评价改革
设立 “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转化医学” 三类评价通道,高被引论文在三类通道中分别对应不同的考核权重(基础研究类占比 60%,临床研究类占比 40%+ 病例转化分)。
实施 “代表作制度”,允许教师自主选择 3 篇高被引论文作为职称评审核心依据,打破 “唯数量” 倾向。

资源配置倾斜
设立 “高被引潜力论文培育专项”,对进入 ESI 前 5% 的在研论文提供 50 万元 / 项的持续资助,用于购买数据库、组织国际工作坊。
对新晋高被引学者给予 “科研特区” 政策,包括独立招生指标、研究生推免名额倾斜、国际合作专项经费等。

(二)平台支撑:打造立体化创新网络

国家级平台突破
依托 “肿瘤生物治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形成肿瘤免疫治疗领域高被引论文产出集群,近三年发表相关论文 27 篇,占全国同类研究的 15%。
联合之江实验室共建 “数字医疗与智能计算联合研究中心”,在医学影像识别、药物设计等前沿领域布局,已产出 4 篇 ESI 高被引论文。

国际合作网络拓展
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共建 “精准医学联合实验室”,采用 “双 PI” 制开展 CAR-T 治疗实体瘤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
每年举办 “淮海国际医学论坛”,邀请 50 + 国际高被引学者参会,近五年促成合作论文 23 篇,其中 15 篇进入 ESI 前 1%。

(三)人才战略:实施 “金字塔” 培育计划

顶尖学者引进
推出 “彭城学者” 计划,5 年内引进海外高被引学者 12 人,其中李楠教授的加盟直接带动公司金融领域高被引论文从年均 2 篇增至 8 篇。
建立 “校友科学家” 回归机制,邀请校友企业首席科学家兼职博导,促成产学研合作论文占比提升至 30%。

青年学者扶持
实施 “新星培育计划”,为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提供 3 年免授课期,专项支持从事高被引潜力研究,高歌副教授的灰色系统系列研究即受益于该计划。
设立 “学术新人奖”,对发表高被引论文的博士给予 10 万元 / 篇奖励,近三年激励产出论文 45 篇。

(四)数据基建:构建智慧科研生态

校级科研数据库
整合 CNKI、WoS、PubMed 等 12 个数据库,建立 “徐医大科研大数据平台”,实现高被引论文动态监测、学科趋势预测等功能,准确率达 85%。
开发 “论文引用追踪系统”,实时预警潜力论文,近一年成功培育 5 篇新晋 ESI 高被引论文。
算力资源保障
投入 2000 万元建设 “医学大数据计算中心”,配备 GPU 集群和量子计算模拟平台,为机器学习、复杂系统建模等研究提供算力支持,使相关论文研究周期缩短 40%。

九、挑战与对策:面向 “双一流” 的提升路径

(一)现存挑战
学科发展不均衡:法学、社会学等学科高被引论文数量不足临床医学的 1/5,跨学科融合深度有待加强。
国际顶级期刊突破难:在《Nature》《Science》等综合顶刊仍未实现零的突破,论文影响力主要集中在专业领域期刊。
成果转化效率差异:基础理论研究转化渠道尚未有效打通,部分高被引论文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二)优化策略
实施 “高峰高原” 学科计划
设立跨学科专项基金,重点支持 “数字医疗法治”“脑机接口伦理” 等新兴交叉领域,目标 3 年内培育 10 个跨学科高被引论文团队。
建立 “顶刊突破工作坊”,邀请《Cell》《Nature Medicine》等期刊编辑开展定制化辅导,每年定向培育 10 篇顶刊投稿论文。

构建 “学术 – 产业 – 政策” 三角转化机制
成立 “科研成果转化办公室”,针对基础理论研究开发 “政策沙盘”“企业案例库” 等转化工具,将《空间计量经济学新进展》等成果转化为政府决策咨询报告。
与徐州生物医药创新港共建 “临床转化基地”,使高被引论文研究结论在真实医疗场景中接受检验,形成 “研究 – 试点 – 推广” 闭环。

完善 “长周期” 评价体系
引入 “五年期影响力评估”,将论文被政策文件引用、纳入行业标准等长期贡献纳入评价指标,权重占比不低于 30%。
建立 “高被引论文动态调整机制”,对发表 5 年以上仍保持高引用的成果给予二次奖励,强化对学术长尾效应的激励。

十、结论与展望

徐州医科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发展实践,彰显了地方高校通过 “特色学科聚焦 – 临床需求对接 – 国际视野拓展” 实现科研突围的可行路径。未来,学校需在以下三方面深化突破:

强化 “医学 +” 特色标识:在细胞治疗、脑科学等领域形成不可替代的研究优势,打造中国特色医学研究的 “徐医学派”。
提升全球学术话语权:通过主导国际学术组织、创办英文学术期刊等方式,将中国经验转化为全球医学话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构建科研创新共同体:打破学院壁垒,建立 “问题导向 – 数据驱动 – 技术赋能” 的跨学科科研范式,使高被引论文成为连接学术前沿与临床需求的桥梁。

站在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徐州医科大学正以高被引论文为支点,撬动科研实力的整体跃升,为建设 “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 奠定坚实的学术根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