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浙江财经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5月15日

浙江财经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在 “双一流” 建设和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高校科研实力已成为衡量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浙江财经大学作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始终坚持 “学术兴校” 战略,将高被引论文作为学科建设和科研评价的核心指标之一。高被引论文不仅体现学者在特定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更反映高校服务国家战略、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浙江财经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分布特征、研究范式及支持体系,旨在为地方高校提升科研竞争力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CNKI 高被引学者数据库:采集 2016-2024 年入选 “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 的 107 位浙财大学者数据,包括学者所属学院、研究领域、高被引论文标题及引用频次(数据截至 2025 年 3 月)。​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通过 ESI 和 InCites 数据库,检索 2010-2024 年浙江财经大学署名的全球前 1% 高被引论文,共获取 127 篇文献,涵盖期刊名称、发表年份、作者团队、WoS 学科分类等信息。​
学校科研管理系统:提取近五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成果、浙江省 “尖兵”“领雁” 计划项目等标志性科研产出,构建政策 – 成果关联图谱。​

(二)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法:运用 Citespace 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揭示研究主题演化;通过 VOSviewer 绘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识别核心科研团队。​
案例研究法:选取 5 个典型高被引论文团队(应用经济学邵慰团队、统计学王正新团队、公共管理鲍海君团队、会计学蔡海静团队、数据科学丁松团队)进行深度访谈,获取第一手研究过程资料。​
政策文本分析法:对《浙江财经大学科研奖励办法(2023 修订)》《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 12 份政策文件进行编码分析,量化政策激励强度。​

三、高被引论文发展历程与整体态势​

国际国内双轮驱动格局​
国内顶尖期刊深耕: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中文权威期刊发表高被引论文 45 篇,其中邵慰教授关于 “数字经济与产业升级” 的系列研究(2022-2024 年)累计被引超 800 次,形成 “浙财经管学派” 研究标识。​
国际期刊突破:在《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IF=12.57)、《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IF=11.072)等一区期刊发表论文 32 篇,王婉茹同学作为第一作者的期刊排名模型研究(2023)被 Web of Science 引用 217 次,入选 “全球前 1‰热点论文”。​

四、学科分布特征与差异化优势​

(一)应用经济学:国家战略的政策策源地​

作为浙江省唯一拥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该学科高被引论文呈现三大特征:​
双碳政策深度赋能:邵慰团队构建 “环境规制 – 技术创新 – 绿色效率” 分析框架,在《中国工业经济》《财经研究》发表的 5 篇论文均获省部级领导批示,其中《碳市场建设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2024)被纳入浙江省 “双碳” 行动方案政策工具箱。​
数字经济前沿探索:针对平台经济监管、数据要素定价等热点问题,陈宇峰教授团队在《经济学(季刊)》提出 “监管沙盒动态适配模型”,相关成果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采纳作为政策制定参考。​
区域经济特色研究:基于浙江民营经济样本,黄先海教授团队揭示 “隐形冠军企业成长机制”,研究结论写入《浙江省 “十四五” 民营经济发展规划》。​

(二)统计学:数据科学的方法论创新高地​

依托浙江省一流学科(A 类)和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基地,该学科形成 “方法论创新 – 交叉应用” 双轮驱动模式:​
灰色系统理论国际引领:王正新教授团队在《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等期刊发表 8 篇 ESI 高被引论文,提出的 “非线性灰色预测模型” 被国际灰色系统协会(IGSA)列为推荐方法,相关算法已嵌入 SPSS 28.0 统计软件。​
经济大数据智能分析:丁松副教授团队开发 “基于机器学习的宏观经济预警系统”,成功预测 2023 年浙江省消费复苏拐点,研究成果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健康统计新方向:联合杭州医学院开展 “人口老龄化与医疗资源配置” 研究,在《China Economic Review》构建的区域医疗效率评价模型,被国家卫健委用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

(三)公共管理:基层治理的实证研究重镇​

聚焦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该学科高被引论文呈现鲜明的问题导向:​
土地制度改革先锋:鲍海君、彭毅团队历时 8 年追踪浙江省 12 个征地案例,在《Habitat International》提出 “征地补偿 – 创业能力 – 社会融入” 理论模型,研究发现直接推动《浙江省土地管理条例》(2023)修订,将失地农民创业扶持资金纳入征地补偿预算。​
环境治理机制创新: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发表的《跨区域生态补偿的博弈分析》(2022),首次量化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的 “浙江经验”,相关政策工具已复制推广至长江经济带 11 个省市。​
数字治理前沿探索:张雷宝教授团队在《公共管理学报》提出 “政务数据共享的三维协同模型”,研究成果应用于 “浙里办” 平台升级,推动浙江省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 效率提升 40%。​

(四)工商管理:企业实践的学术转化枢纽​

会计学院 16 位高被引学者形成 “财务决策 – 公司治理 – 资本市场” 研究集群:​
财务舞弊识别突破:蔡海静教授团队开发 “基于文本挖掘的财报舞弊预警系统”,在《审计研究》发表的《区块链技术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机理》(2021)被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纳入《审计准则操作指南》。​
ESG 投资前沿研究:陈文强副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构建 “ESG 评级可信度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被 MSCI 中国 ESG 指数采纳,影响超 3000 亿元资产配置决策。​
数字化转型深度剖析:通过对海康威视、吉利集团等 50 家浙企调研,胡国柳教授团队在《管理科学学报》揭示 “数字孪生技术驱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路径,相关成果获浙江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五、作者特征与科研团队生态​

(一)核心学者画像​

年龄结构优化:45 岁以下中青年学者占比 68%,如 34 岁的丁松副教授已发表 12 篇 ESI 高被引论文,入选 “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Elsevier,2024)。​
学缘结构多元:海外博士占比 32%,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新加坡管理大学等国际名校,引入的 “海外优青” 李楠教授在《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发表的公司金融研究,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国际发表空白。​
学术产出持续:邵慰教授近五年年均发表 2 篇 CSSCI 高被引论文,且每篇论文均获省部级以上批示,形成 “科研 – 政策” 双向转化模式。​

(二)团队合作模式创新​

“学科带头人 + 青年骨干” 梯度模式:王正新教授团队实行 “双周学术工作坊 + 年度国际研讨会” 制度,近五年培养出 5 位 “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成员合作发表的论文占比达 78%。​
“校内核心 + 校外智库” 协同模式:公共管理学院与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共建 “共同富裕研究中心”,联合攻关的《山区 26 县跨越式发展路径》研究报告,催生 4 篇高被引论文和 3 项省级政策。​
“本硕博贯通” 培养模式:王婉茹同学在硕士阶段加入期刊评价研究团队,在导师指导下从参与数据清洗到独立构建模型,其成果发表时已形成完整的研究逻辑链,成为 “科研育人” 典型案例。​

六、研究主题演化与方法论创新​

(一)主题演进轨迹​

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研究主题经历三次迭代:​
2010-2015 年:制度分析主导聚焦财税体制改革、金融监管等制度性议题,如《营改增对服务业分工的影响》(《经济研究》2013)被引 1200 次,奠定财税学科国内领先地位。​
2016-2020 年:技术赋能崛起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工具融入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股票趋势预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8)开启 “财经 + 科技” 交叉研究先河。​
2021-2024 年:双碳与共富引领“碳中和”“共同富裕” 相关关键词频次增长 200%,形成《数字技术促进机会均等化的机制研究》(《管理世界》2024)等标志性成果。​

(二)方法论创新体系​

混合研究方法突破​
邵慰团队在《财经论丛》2023 年论文中,整合双重差分(DID)与机器学习算法,解决传统计量模型在处理高维数据时的局限。​
丁松团队开发 “熵权 – 贝叶斯网络” 组合模型,在《Energy Policy》2024 年研究中精准识别新能源投资风险关键因子,模型预测精度较单一方法提升 35%。​
空间计量范式创新在《地理研究》《China Economic Review》发表的 12 篇论文中,构建 “多尺度空间权重矩阵”,首次将县域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纳入空间溢出分析,相关方法被《空间计量经济学手册》(第三版)收录。​
实验经济学应用金融学院团队在《经济研究》2024 年论文中,设计 “区块链智能合约” 实验,验证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监管有效性,成为国内首批将区块链技术引入实验经济学的研究之一。​

七、学术影响力与社会贡献的双重维度​

(一)学术共同体认可度​

国际学术组织任职突破王正新教授当选国际灰色系统协会(IGSA)副主席,丁松副教授担任《Knowledge-Based Systems》编委,实现浙财大学者在国际 TOP 期刊编委任职 “零” 的突破。​
重要学术奖项斩获近五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奖二等奖 2 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5 项,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共同富裕研究》成果集成了 3 篇高被引论文核心观点。​
学术思想广泛传播邵慰教授关于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 的论述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3 次,相关观点写入多所高校经济学教材章节。​

(二)政策实践转化成效​

国家战略对接​
参与《“十四五”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关于 “数字贸易规则构建” 的建议来自高被引论文《全球价值链重构中的制度型开放》(《世界经济》2022)。​
为 “粤港澳大湾区” 建设提供的《跨境数据流动监管框架》方案,基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法律规制》(《法学研究》2023)研究成果。​
地方发展赋能​
浙江省 “415” 产业集群培育政策中,“隐形冠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 直接采纳工商管理团队研究结论,相关论文在《中国工业经济》被引超 500 次。​
杭州市 “城市大脑” 建设中,公共管理团队提出的 “数据共享安全边界模型” 已应用于交通治堵场景,使主城区通行效率提升 22%。​
企业决策参考​
吉利集团将会计学院关于 “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资本化决策” 的研究成果纳入内部财务指引,相关论文在《会计研究》2021 年发表后被下载 1.2 万次。​
海康威视采用数据科学团队开发的 “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使库存周转率提高 18%,该系统核心算法来自 ESI 高被引论文《基于改进 PSO 算法的供应链网络优化》(2023)。​

八、科研支持体系的创新实践​

(一)制度创新:构建全周期激励机制​

分类评价改革​
设立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决策咨询” 三类评价通道,高被引论文在三类通道中分别对应不同的考核权重(基础研究类占比 60%,应用研究类占比 40%+ 政策转化分)。​
实施 “代表作制度”,允许教师自主选择 3 篇高被引论文作为职称评审核心依据,打破 “唯数量” 倾向。​
资源配置倾斜​
设立 “高被引潜力论文培育专项”,对进入 ESI 前 5% 的在研论文提供 50 万元 / 项的持续资助,用于购买数据库、组织国际工作坊。​
对新晋高被引学者给予 “科研特区” 政策,包括独立招生指标、研究生推免名额倾斜、国际合作专项经费等。​

(二)平台支撑:打造立体化创新网络​

国家级平台突破​
依托 “中国政府管制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形成政府管制领域高被引论文产出集群,近三年发表相关论文 27 篇,占全国同类研究的 15%。​
联合之江实验室共建 “数字经济与智能计算联合研究中心”,在算力经济学、算法公平性等前沿领域布局,已产出 4 篇 ESI 高被引论文。​
国际合作网络拓展​
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共建 “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采用 “双 PI” 制开展区块链金融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发表。​
每年举办 “西湖财经论坛”,邀请 50 + 国际高被引学者参会,近五年促成合作论文 23 篇,其中 15 篇进入 ESI 前 1%。​

(三)人才战略:实施 “金字塔” 培育计划​

顶尖学者引进​
推出 “钱塘学者” 计划,5 年内引进海外高被引学者 12 人,其中李楠教授的加盟直接带动公司金融领域高被引论文从年均 2 篇增至 8 篇。​
建立 “校友科学家” 回归机制,邀请校友企业首席科学家兼职博导,促成产学研合作论文占比提升至 30%。​
青年学者扶持​
实施 “新星培育计划”,为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提供 3 年免授课期,专项支持从事高被引潜力研究,丁松副教授的灰色系统系列研究即受益于该计划。​
设立 “学术新人奖”,对发表高被引论文的博士给予 10 万元 / 篇奖励,近三年激励产出论文 45 篇。​

(四)数据基建:构建智慧科研生态​

校级科研数据库​
整合 CNKI、WoS、CSSCI 等 12 个数据库,建立 “浙财大科研大数据平台”,实现高被引论文动态监测、学科趋势预测等功能,准确率达 85%。​
开发 “论文引用追踪系统”,实时预警潜力论文,近一年成功培育 5 篇新晋 ESI 高被引论文。​
算力资源保障​
投入 2000 万元建设 “财经大数据计算中心”,配备 GPU 集群和量子计算模拟平台,为机器学习、复杂系统建模等研究提供算力支持,使相关论文研究周期缩短 40%。​

九、挑战与对策:面向 “双一流” 的提升路径​

(一)现存挑战​

学科发展不均衡:法学、社会学等学科高被引论文数量不足应用经济学的 1/5,跨学科融合深度有待加强。​
国际顶级期刊突破难:在《AER》《JPE》等经济学顶刊仍未实现零的突破,论文影响力主要集中在二区及以下期刊。​
成果转化效率差异:管理类高被引论文转化率达 60%,但基础理论研究转化渠道尚未有效打通。​

(二)优化策略​

实施 “高峰高原” 学科计划​
设立跨学科专项基金,重点支持 “数字经济法治”“碳中和经济学” 等新兴交叉领域,目标 3 年内培育 10 个跨学科高被引论文团队。​
建立 “顶刊突破工作坊”,邀请《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等期刊编辑开展定制化辅导,每年定向培育 10 篇顶刊投稿论文。​
构建 “学术 – 产业 – 政策” 三角转化机制​
成立 “科研成果转化办公室”,针对基础理论研究开发 “政策沙盘”“企业案例库” 等转化工具,将《空间计量经济学新进展》等成果转化为政府决策咨询报告。​
与浙江证监局、省财政厅共建 “政策实验基地”,使高被引论文研究结论在真实政策场景中接受检验,形成 “研究 – 试点 – 推广” 闭环。​
完善 “长周期” 评价体系​
引入 “五年期影响力评估”,将论文被政策文件引用、纳入行业标准等长期贡献纳入评价指标,权重占比不低于 30%。​
建立 “高被引论文动态调整机制”,对发表 5 年以上仍保持高引用的成果给予二次奖励,强化对学术长尾效应的激励。​

十、结论与展望​

浙江财经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发展实践,彰显了地方高校通过 “特色学科聚焦 – 政策需求对接 – 国际视野拓展” 实现科研突围的可行路径。未来,学校需在以下三方面深化突破:​
强化 “财经 +” 特色标识:在数字经济、共同富裕等领域形成不可替代的研究优势,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 “浙财学派”。​
提升全球学术话语权:通过主导国际学术组织、创办英文学术期刊等方式,将中国经验转化为全球学术话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构建科研创新共同体:打破学院壁垒,建立 “问题导向 – 数据驱动 – 技术赋能” 的跨学科科研范式,使高被引论文成为连接学术前沿与国家需求的桥梁。​
站在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浙江财经大学正以高被引论文为支点,撬动科研实力的整体跃升,为建设 “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型财经大学” 奠定坚实的学术根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