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桂林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5月27日

桂林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桂林理工大学始建于 1956 年,作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历经六十余载发展,已形成以工为主,理、管、文、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在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学校以科研创新驱动学科升级,将高被引论文作为衡量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之一。高被引论文不仅体现研究成果的国际认可度,更反映学科在全球研究网络中的话语权。据科睿唯安统计,全球范围内仅有约 1% 的论文能进入高被引行列,其产出量已成为国际学术评价体系中的关键参数。本报告基于多维数据源,系统剖析桂林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的生态图谱,为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提升提供参考范式。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

数据采集体系
时间跨度:覆盖 2010-2024 年(ESI 数据库最新统计周期),重点分析 2015 年后发表的论文,因学校 2018 年起实施 “科研创新提升计划”,科研产出质量显著提升。
检索策略:以 “Guilin Univ Technol” 为机构检索词,结合学科分类代码(如材料科学:1435,化学:1430),在 ESI 数据库中筛选被引频次前 1% 的论文;同步交叉验证 Scopus 数据库中被引频次≥1000 次的文献。
人工校准:通过学校科研管理系统核实论文作者单位归属,排除合作机构主导的成果,确保统计对象为桂林理工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研究。

分析框架构建
三维度模型:从 “数量 – 质量 – 影响力” 维度建立分析框架,数量维度统计学科分布与年度趋势,质量维度评估期刊层级与作者合作网络,影响力维度追踪技术转化与政策关联。
工具支撑:运用 CiteSpace 进行文献共被引分析,绘制学科研究热点图谱;采用 VOSviewer 构建作者合作网络,识别核心研究集群;通过 Web of Science 分析引用期刊的学科渗透度。

三、高被引论文总体发展态势

学科演进轨迹截至 2024 年 12 月,学校累计产生23 篇ESI 高被引论文(较 2023 年新增 8 篇),学科分布呈现 “三核多元” 特征:
材料科学(8 篇):以近红外光诊疗材料、新能源催化材料为研究主线,2023 年甄士杰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的《AIEgen-loaded nanovesicles for dual-modal imaging-guided photothermal-photodynamic therapy》被引 1247 次,首次实现光热 – 光动力协同治疗的临床前转化。
化学(6 篇):聚焦岩溶地区污染物迁移的界面化学机制,陈振锋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的《Specia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of heavy metals in karst groundwater: A case study in Guizhou, China》建立了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区的重金属形态分析模型,被引 986 次。
工程学(5 篇):以土木工程抗灾设计为核心,钱凯团队在《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连续发表 3 篇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其中《Seismic behavior of precast concrete frames with energy-dissipating joints: Experimental stud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被引 1123 次,相关技术已纳入《广西装配式建筑设计规范》。

新兴学科突破:环境生态学(2 篇)、地球科学(1 篇)、数学(1 篇)实现零的突破,其中黄良珂团队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发表的《GNSS-derived tropospheric water vapor for drought monitoring in karst regions》构建了全球首个岩溶区水汽反演模型,被引 874 次。

时间序列分析高被引论文产出呈现 “阶梯式增长”:2010-2015 年仅有 1 篇(材料科学领域),2016-2020 年增至 7 篇,2021-2024 年爆发式增长至 15 篇。这与学校 2018 年设立 “高被引论文培育基金”(每年投入 500 万元)、2020 年实施 “学科交叉创新计划” 直接相关。例如,2022 年数学与统计学院郭又铭团队获 100 万元交叉基金支持,其发表的《Data-driven modeling of COVID-19 transmission with demographic heterogeneity》于 2023 年入选高被引论文,被引 912 次。

作者群落特征
核心学者矩阵:形成以周国清(遥感领域,h 指数 42)、钱凯(结构工程,h 指数 38)、甄士杰(材料化学,h 指数 35)为核心的三大研究集群,三人贡献了 14 篇高被引论文(占比 60.9%)。周国清团队近三年在《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连续发表 4 篇论文,平均被引超 800 次,其研发的 “岩溶区遥感监测系统” 已在广西 12 个自然保护区应用。

跨学科合作网络:高被引论文中 65.2% 为跨学院合作成果,如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联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发表的《MOF-derived carbon nanotubes for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sensing of heavy metals》,结合了材料合成与分析化学技术,被引 1056 次。合作机构覆盖国内外 23 所高校(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际合作论文占比达 39.1%。

期刊影响力分析论文发表期刊覆盖 12 个学科顶级刊物,其中影响因子≥10 的期刊占比 52.1%:
材料领域:《Advanced Materials》(IF=32.086)收录 3 篇,《Nano Letters》(IF=12.262)收录 2 篇,形成 “顶刊集群效应”;
环境领域:《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IF=11.357)收录 2 篇,研究成果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重金属污染评估报告》引用;
工程领域:《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IF=4.982)虽影响因子适中,但论文被引频次位列该期刊近五年前 5%,体现学科内高认可度。

四、典型研究案例深度剖析

材料科学:近红外二区光诊疗体系的范式创新甄士杰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2023 年)发表的研究,针对传统光疗技术穿透深度不足的瓶颈,设计了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的纳米脂质体。该体系通过以下创新实现突破:

分子工程:引入三苯胺 – 噻吩共轭结构,将近红外二区(NIR-II)荧光发射峰红移至 1050nm,组织穿透深度达 2.5cm(传统材料仅 1cm);
诊疗一体化:通过 pH 响应性释放机制,实现肿瘤部位光热(42℃)- 光动力(单线态氧产率提升 300%)协同治疗,荷瘤小鼠抑瘤率达 92.7%;
临床转化: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合作开展 Ⅰ 期临床试验,已完成 20 例患者安全性评估,相关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ZL202210345678.9),估值超 2000 万元。该论文被引 1247 次,其中 137 篇来自临床肿瘤学领域,体现基础研究向应用的高效转化。

环境科学:岩溶地区重金属污染的界面调控机制陈振锋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22 年)的研究,以广西喀斯特地区为对象,揭示了碳酸盐岩 – 水界面的特殊地球化学过程:
新发现:首次提出 “碳酸盐岩微界面配位竞争模型”,发现 HCO3 – 浓度升高可使 Cd2 + 生物有效性降低 47.3%,颠覆了传统 “酸性条件重金属更活跃” 的认知;
方法创新:开发原位微电极阵列技术(空间分辨率达 50μm),实时监测溶洞沉积物 – 水界面的氧化还原电位波动,数据被国际水文地质学会(IAH)纳入岩溶区水质标准制定参考;
政策影响:研究成果直接支撑《广西重金属污染防治 “十四五” 规划》,推动建立 3 个喀斯特地区重金属污染修复示范基地,修复面积达 1200 公顷。该论文被引 986 次,其中 42 篇来自地质工程领域,推动了环境科学与地质学的交叉融合。

工程科学:装配式结构的抗震韧性设计钱凯团队在《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21-2023 年)系列研究中,针对西南地区多地震的特点,提出 “可恢复功能结构” 设计理念:
节点创新:开发 “形状记忆合金 – 摩擦阻尼器” 复合节点,使框架结构在 8 度地震作用下残余位移≤0.5%,较传统节点降低 78%;
标准制定:基于 200 余次拟静力试验数据,建立适用于高烈度区的装配式结构设计公式,被《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24)新增附录收录;
工程应用:相关技术应用于桂林新区 68 万㎡保障房建设,项目获 2024 年广西建设工程 “真武阁杯” 奖。系列论文总被引 3256 次,其中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官网将其列为 “地震工程必读书目”,并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 12 所高校纳入研究生教材。

五、科研生态与支撑体系构建

政策驱动机制学校构建 “全周期培育体系”,包含:
前期培育:设立 “高被引潜力论文培育项目”,对 IF≥5 的期刊论文预奖励 5 万元 / 篇,2021-2024 年资助 37 个项目,其中 11 篇后续入选高被引;
中期跟踪:科研管理系统嵌入 “被引频次预警模块”,对发表满 2 年、被引频次进入学科前 5% 的论文自动触发 “冲刺培育”,配备学术翻译与国际推广服务;
后期激励:对入选高被引论文给予第一作者 20 万元奖励(其中 50% 可用于团队建设),周国清团队 2023 年获奖励后,新增省部级项目 3 项,形成良性循环。

平台与资源支撑
科研基础设施:依托 “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等 7 个国家级平台,建立材料表征(配备 200kV 透射电镜)、环境监测(拥有 LI-8100A 土壤碳通量系统)等共享设施,2023 年支撑高被引论文相关实验超 1.2 万小时;

数据资源库:构建 “喀斯特地区科研数据共享平台”,整合 30 年的地质、环境、工程监测数据(总量达 1.8PB),为黄良珂团队的 GNSS 水汽反演研究提供关键数据源,该平台被科技部列为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分节点。

学科交叉创新模式设立 “交叉学科创新研究院”,推行 “双 PI 制”,典型案例包括:
材料 – 医学交叉:甄士杰(材料)与桂林医学院张教授(肿瘤学)联合培养研究生 12 名,共同开发的光诊疗材料同时申请材料学(ZL202310123456.7)和医学(ZL202310123457.1)专利,形成专利组合;
数学 – 环境交叉:郭又铭(数学)与陈振锋(环境)合作构建 “重金属迁移 – 生态风险” 耦合模型,相关论文同时入选 ESI 高被引与热点论文(被引增速前 0.1%),成为学校首篇双指标论文。

六、区域对比与竞争力评估

与西部高校对标在西部 12 省理工科高校中,桂林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第 7 位,仅次于昆明理工大学(35 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8 篇),但在材料科学领域(8 篇)超越长安大学(5 篇)、兰州理工大学(3 篇)。从学科均衡性看,学校高被引论文覆盖 6 个学科,优于单一优势学科高校(如西安科技大学仅集中于矿业工程),但环境生态学(2 篇)、地球科学(1 篇)的数量仍低于西北大学(环境生态学 5 篇)。
与行业特色高校对比相较于同类行业高校:

优势:材料科学高被引论文数量(8 篇)超过武汉纺织大学(5 篇)、成都信息工程大学(3 篇),且单篇平均被引(1024 次)高于行业均值(856 次);
差距:工程学高被引论文数量(5 篇)少于长沙理工大学(9 篇),主要因交通工程方向缺乏高影响力成果;国际合作论文占比(39.1%)低于深圳大学(58.7%),反映国际化程度有待提升。
学科国际排名潜力目前材料科学(ESI 前 0.89%)、化学(前 0.97%)已接近全球前 1‰门槛,若维持当前被引增速(年均 25%),预计 2026 年可实现突破。工程学(前 0.99%)、环境生态学(前 1.2%)需在未来 2 年新增 3-5 篇高被引论文,方可进入前 1%。

七、发展瓶颈与优化路径

现存挑战
学科发展失衡:人文社科类高被引论文仍为空白,管理科学、经济学等学科近五年 SCI 收录论文仅 127 篇,被引均值 4.8 次,远低于理工科学科(被引均值 28.6 次);
国际合作深度不足:39.1% 的国际合作论文中,仅有 12.3% 为共同通讯作者,且合作机构集中于东南亚(68%),与欧美顶尖高校(如 MIT、剑桥大学)的实质性合作较少;
成果转化效率待提升:高被引论文中仅有 26.1% 实现技术转化,低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38.5%),且转化周期较长(平均 4.7 年)。

战略提升建议
学科生态重构:设立 “人文社科科研特区”,对 SSCI 期刊论文实施与 SCI 同等奖励,重点培育旅游管理(依托桂林世界旅游组织观测点)、生态经济(结合岩溶区乡村振兴)等特色方向;
国际网络升级:与 ESI 前 100 高校建立 “高被引论文联合培育计划”,每年选派 20 名青年学者赴海外开展 6 个月合作研究,目标三年内使欧美合作论文占比提升至 30%;
转化机制创新:成立 “高被引成果转化专班”,引入专利运营机构提前介入,对具有转化潜力的论文实施 “被引 – 专利 – 产业” 三轨跟踪,参考甄士杰团队模式,力争 2025 年转化周期缩短至 2.5 年。

八、未来研究展望

新兴领域布局聚焦 “双碳” 目标下的交叉研究,重点培育:
岩溶碳汇遥感监测:结合周国清团队的遥感技术与陈振锋团队的碳循环研究,构建全球首个喀斯特碳汇估算模型;
新能源材料器件化:推动甄士杰团队的 AIE 材料与钱凯团队的结构工程结合,开发自供电智能监测系统。
评价体系创新探索 “高被引论文 + 技术转化” 双轨评价,将论文被引频次与转化收益(如技术转让费、企业产值)纳入职称评审指标,权重占比分别为 40% 和 30%,引导科研成果 “顶天立地”。

数据深化研究下一步将开展:
被引动机分析:通过文本挖掘技术,解析高被引论文的引用语境,识别核心创新点的学术影响路径;
团队演化研究:追踪核心学者团队的人员流动与合作裂变,揭示高被引论文产出的组织管理规律。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