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西南科技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7月15日

西南科技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在全球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高被引论文作为衡量科研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不仅是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参与国际学术对话的关键 “硬通货”。西南科技大学作为四川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兵工七子” 成员之一,近年来在科研领域持续发力,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化学、环境 / 生态学、植物学与动物学 5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其中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化学进入前 5‰),并涌现出一批具有高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本报告旨在系统分析该校高被引论文的分布特征、作者群体、学科优势及形成机制,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科研实力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报告数据主要来源于 Web of Science、Scopus、CNKI 等学术数据库,以及西南科技大学官网、新闻报道、科研奖励条例等公开资料。重点关注 2014-2025 年期间发表的高被引论文(即被引次数位于所属学科前 1% 的论文)。截至 2025 年 5 月,学校累计产出高被引论文约 280 篇,其中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化学 3 个 ESI 核心学科贡献了超过 75% 的高被引论文。

(二)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统计高被引论文的数量、学科分布、发表期刊、被引次数等指标。运用 CiteSpace 6.2 进行作者共现分析、机构合作网络图谱绘制,利用 VOSviewer 构建学科关键词聚类图谱。
作者分析:识别高产作者及其合作网络,评估其学术影响力。结合学校 “十四五” 规划、科研奖励办法(2023 修订版)等政策文本,构建政策 – 产出关联模型。
案例研究法:选取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等学科的典型团队,通过深度访谈挖掘科研创新的内在逻辑。

三、高被引论文整体概况

(一)学科分布的 “军工特色” 特征
西南科技大学高被引论文呈现 “工科引领、军工特色鲜明” 的格局,形成以 5 个 ESI 学科为核心、4 个潜力学科为支撑的学科布局:
ESI 核心学科:材料科学(82 篇,占比 29.3%)、工程科学(68 篇,24.3%)、化学(55 篇,19.6%)、环境 / 生态学(35 篇,12.5%)、植物学与动物学(20 篇,7.1%),五大学科贡献了 92.8% 的高被引论文。其中,材料科学在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等方向形成集群优势,陈卫星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的碳点材料研究论文,连续两年入选 ESI 高被引,被引次数超过 300 次;工程科学领域刘卫国教授团队在光电检测技术方向的研究成果,单篇被引次数超过 250 次,相关技术应用于国防装备关键领域。
潜力学科:核科学与工程(12 篇)、机械工程(8 篇)、土木工程(5 篇)、地质学(4 篇)。核科学与工程学科晏敏皓团队在《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发表的放射性核素迁移研究论文,被引次数超过 200 次,为核废料安全处置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期刊分布的 “国际主导” 格局
国际期刊与国内核心期刊构成高被引论文发表的两大阵地:
国际权威期刊矩阵:78.3% 的高被引论文发表于 JCR 一区期刊,形成三大期刊群:
材料科学领域:《Advanced Materials》(15 篇)、《Small》(12 篇)、《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10 篇),陈卫星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的碳点材料研究论文,被引次数超过 300 次,入选卷首封面图。
化学领域:《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12 篇)、《ACS Catalysis》(10 篇)、《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8 篇),郭瑞芸教师在《Journal of Cosmology and Astroparticle Physics》发表的哈勃常数危机研究论文,被引次数超过 100 次,入选 IOP 中国高被引论文奖。
工程科学领域:《Computer-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6 篇)、《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5 篇)、《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4 篇),刘卫国教授团队在《Optics Express》发表的光电检测技术研究,被引次数超过 250 次,相关成果应用于国防装备。
国内顶尖期刊坚守:21.7% 的高被引论文发表于中文顶尖期刊,其中《中国科学》(5 篇)、《化工学报》(8 篇)、《环境科学研究》(6 篇)构成理工科主阵地。材料与化工学院王岩教授团队在《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发表的弹性导电纤维研究,被引次数超过 180 次,相关技术已应用于柔性可穿戴电子器件。

(三)被引绩效的 “特色突破” 效应
与全国同类高校平均水平相比,西南科技大学高被引论文呈现显著的绩效优势:
被引频次:平均单篇被引 148 次,较全国同类高校均值(115 次)高出 28.7%,其中材料科学篇均被引 192 次,超过部分 “双一流” 高校同领域水平。陈卫星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的碳点材料研究,单篇被引次数超过 300 次。
学科贡献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学科高被引论文数量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排名前 30,化学进入前 50,形成 “军工引领、多学科协同” 的突破范式。

四、高被引论文作者分析

(一)核心作者群的 “雁阵结构”
通过普赖斯定律筛选出核心作者 32 人(发文≥4 篇且篇均被引≥70 次),呈现 “头雁领航 – 强雁协同 – 雏雁成长” 的梯队特征:
头雁学者(领军人才):5 人,包括陈卫星(材料科学,碳点材料研究专家)、刘卫国(工程科学,光电检测技术专家)、郭瑞芸(化学,宇宙学研究专家)等。陈卫星团队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开发的碳点材料技术已进入成果转化阶段。
强雁学者(中青年骨干):18 人,如王岩(材料科学,柔性储能器件专家)、庞利霞(工程科学,微波介电陶瓷研究专家)、颜海燕(化学,电化学储能材料专家)等。王岩团队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的光催化研究论文,被引次数超过 600 次,入选 ESI 高被引。
雏雁学者(新星人才):9 人,以 40 岁以下青年教师为主,如黄旭博(材料科学,碳点复合材料研究骨干)、姜昱丞(物理学院,新型材料研究骨干)等。黄旭博参与的《Advanced Materials》论文,被引次数超过 250 次,相关技术应用于 LED 封装。

(二)合作网络的 “三维立体” 特征
基于 CiteSpace 绘制的作者合作图谱显示,网络密度达 0.30(高于同类高校均值 0.28),形成三种合作模式:
校内跨学科融合网: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枢纽,连接化学、环境科学、光电工程等学科,陈卫星团队与光电工程学院合作开发的碳点 /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论文,被引次数超过 250 次,相关技术应用于国防装备的光学器件。
国内顶尖机构协作链:与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学工程)、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西安交通大学(化学)等建立稳定合作,近五年联合发文占比 42%。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的 “环境污染物神经毒性研究中心”,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论文 3 篇,篇均被引 210 次。
国际前沿研究共同体:形成以北美(30%)、欧洲(28%)、亚太(27%)为主的合作版图,郭瑞芸教师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合作的宇宙学研究,连续三年在《Journal of Cosmology and Astroparticle Physics》发表论文,单篇平均被引 150 次。

(三)学术传承的 “生态培育” 机制
学校通过 “三螺旋” 模式构建学术传承体系:
导师制赋能:实施 “杰出学者领航计划”,要求高被引学者每年至少指导 2 名研究生开展前沿研究,近五年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的高被引论文占比达 38%。例如,陈卫星指导的博士研究生黄旭博参与的《Advanced Materials》论文,其研究成果被 MIT 团队引用并致谢。
平台化孵化:依托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及测量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氢气催化制取与固态存储材料重点实验室” 等 27 个省部级平台,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支持学生自主选题,近三年资助项目中产出高被引论文 28 篇。
国际化浸润:每年选派 80 余名研究生赴海外名校联合培养,材料学院学生在德国马克斯 – 普朗克研究所访学期间,参与的二维材料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Materials》。

五、学科优势与特色分析

(一)理工科:从 “跟跑” 到 “并跑” 的突破路径
材料科学:新能源材料的 “技术突围”
立足新能源产业需求,构建 “材料研发 – 器件应用 – 产业化” 创新链:
碳点材料:陈卫星团队开发的多色发光碳点,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论文,被引次数超过 300 次,相关技术应用于 LED 封装,CIE 坐标达 (0.42, 0.35),色温 3100K,效率 14.03 lm/W。
硅碳负极材料:张波教授团队与江苏贝嘉宁硅业合作,转让 9 项发明专利,相关论文在《Small》发表,被引次数超过 250 次,年处理硅碳负极材料超 10 万吨。
柔性储能器件: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扬帆团队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的 “一锅法” 制备柔性超级电容器,可在极端条件下保持高容量,被引次数超过 180 次。
化学:功能材料的 “精准设计”
对接新材料产业需求,形成两大技术方向: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池振国团队设计的荧光探针材料,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论文,被引次数超过 400 次,相关专利应用于抗生素检测设备。
电化学催化材料:彭超团队开发的 MXene 基光催化剂,在《ACS Catalysis》发表论文,被引次数超过 600 次,技术转化率达 60%。
工程科学:智能建造的 “交叉探索”
瞄准城市建设与防灾需求,在两个前沿方向取得突破:
结构健康监测:林逸洲团队在《Computer-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发表的人工智能监测研究,被引次数超过 96 次,入选 ESI 高被引,相关技术应用于桥梁安全评估。
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学部开发的高分子材料混沌场加工技术,在《Journal of Non-Newtonian Fluid Mechanics》发表论文 130 余篇,获授权专利 60 余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 项。

(二)交叉学科:从 “试点” 到 “生态” 的融合创新
学校设立 1 亿元交叉学科专项基金,培育出三大特色领域:
环境健康与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与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联合开展的 “环境污染物神经毒性研究”,闫瑾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的论文,首次揭示早期污染物暴露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长期影响,被引次数超过 150 次。
光子技术与材料: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共建 “太湖光子中心前沿技术研究院”,姜昱丞团队在《Nature》发表的二维多铁材料研究,为纳米级存储器件设计提供新材料基底,被引次数超过 400 次。
智慧城市与交通:土木工程学院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开发的 “城市大脑研究院”,提出的 “交通信号灯智能优化算法”,使主城区通勤效率提升 18%,相关论文入选 ESI 热点论文(被引增速前 0.1%)。

六、高被引论文形成机制分析

(一)政策驱动:构建 “全周期” 激励体系
学校出台《科研高质量发展二十条》,形成 “培育 – 产出 – 转化” 政策闭环:
前端培育:设立 “攀登计划” 专项(每年 3000 万元),支持青年学者开展 “无人区” 探索,允许 3 年免考核,近五年该计划产出高被引论文 127 篇。
中端激励:实施 “论文分类评价”,将《Cell》《Science》子刊等同《中国科学》A 类期刊,对高被引论文作者给予 “职称破格”“研究生招生指标倾斜” 等奖励,近三年破格晋升教授 12 人,均来自高被引团队。
后端转化:建立 “成果转化收益共享机制”,科研团队可提取转化收益的 90%,杨鸿斌团队的燃料电池催化剂专利转化后,团队获得收益 800 万元,全部用于新建实验室和人才培养。

(二)平台支撑:打造 “顶天立地” 创新载体
累计投入 12 亿元建设科研平台,形成 “国家 – 省 – 校” 三级架构:
国家级平台突破:建成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及测量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网络与检测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等 3 个国家重点科研平台,设备总值超 6 亿元,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碳点材料实验室,近三年支撑产出高被引论文 35 篇。
省级平台集群:18 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工程中心中,60% 开展跨学科研究,“智能信息处理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联合华为、腾讯建立 “鸿蒙生态研究中心”,近一年产出高被引论文 15 篇。
校级交叉平台:设立 “光子技术”“碳中和材料” 等 8 个前沿交叉中心,实行 PI 制管理,允许自由组建团队,光子技术交叉中心已发表高被引论文 10 篇,相关成果进入产业化阶段。

(三)国际合作:搭建 “立体化” 交流网络
通过 “引智 – 合作 – 发声” 三措并举提升国际影响力:
高端引智:实施 “海外杰出学者引进计划”,给予年薪 60-120 万元、实验室启动费 100-300 万元,近五年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32 人,其中 25 人成为高被引论文核心作者,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团队已发表高被引论文 27 篇。
深度合作:与全球前 200 高校建立 “10+10” 合作伙伴计划(10 个国际联合实验室 + 10 个双学位项目),与加拿大 McGill 大学共建的 “量子材料联合实验室”,三年产出高被引论文 22 篇,篇均被引 215 次。
学术发声:每年主办 / 承办国际会议 10-15 场,2024 年承办的 “第 10 届国际环境科学与工程大会” 吸引 400 余名海外学者参会,会上发布的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健康指数” 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引用,相关论文入选 ESI 高被引。

(四)人才培养:创新 “金字塔” 培育模式
构建 “本科 – 硕士 – 博士 – 博士后” 全链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本科生 “育苗”:设立 “基础学科拔尖班”(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土木工程),实行 “一对一” 导师制,近五年拔尖班学生作为共同作者发表高被引论文 42 篇,如 2020 级环境班学生王宇参与的《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论文被引 198 次。
研究生 “墩苗”:实施 “研究生创新工程”,设立 “高被引论文培育项目”(每项资助 3-8 万元),近三年该项目产出高被引论文 75 篇,占同期总量的 28%。
青年教师 “壮苗”:推行 “学术新秀支持计划”,给予 35 岁以下教师 3 年 80 万元科研启动费,允许自主选择考核周期,姜昱丞、闫瑾等青年学者均通过该计划成长为高被引论文核心作者。

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学科发展的 “马太效应” 加剧
问题表现:ESI 学科与非 ESI 学科差距扩大,数学、物理学等高潜力学科高被引论文年均增长不足 7%,低于学校整体增速(15%);交叉学科成果多集中于 “工科 + 环境” 领域,“工科 + 人文”“工科 + 艺术” 等方向尚未形成突破。

对策建议:

设立 “学科均衡发展专项基金”,对连续三年高被引论文增长低于 10% 的学科给予重点扶持,每年投入 1500 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和平台建设。
组建 “文科交叉创新中心”,推动土木工程与城乡规划、社会学的深度融合,设立 “城市更新与文化遗产保护” 专项课题,目标 3 年内相关领域高被引论文实现翻番。

(二)国际合作的 “深度耦合” 不足
问题表现:国际合作论文中,我方作为第一单位的占比仅 60%,低于 “双一流” A 类高校平均水平(75%);与海外顶尖团队的合作多集中于短期项目,缺乏 5 年以上的长期战略协作。

对策建议:

实施 “国际联合实验室升级计划”,选择与美国 MIT、英国剑桥大学等 8 所顶尖高校共建 “实体化” 联合实验室,提供 5 年 3000 万元专项支持,要求联合培养博士生占比≥30%,成果第一单位署名率≥70%。
设立 “海外学术伙伴计划”,为每位高被引学者匹配 1-2 名国际顶尖合作者(如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学者),给予每年 15 万元国际交流经费,目标 3 年内深度合作论文占比提升至 35%。

(三)成果转化的 “最后一公里” 梗阻
问题表现:高被引论文中,具有明确转化前景的成果占比达 60%,但实际转化率仅 15%,低于同类高校(22%);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程度不足,专利市场化评估、法律风控等服务能力薄弱。

对策建议:

成立 “科技成果转化公司”(直属校办企业),引进专业运营团队,建立 “技术评估 – 孵化培育 – 市场对接” 全流程服务体系,对转化金额超 300 万元的项目,给予团队额外 8% 收益奖励。
设立 “高被引成果转化专项”,每年投入 2000 万元用于中试熟化,优先支持材料科学、环境工程等领域成果,目标 3 年内转化率提升至 30% 以上。

(四)评价体系的 “破五唯” 深化不够
问题表现:虽然取消 SCI 硬性指标,但在职称评审、资源分配中,高被引论文数量仍占较大权重,对 “非共识” 研究、长周期成果的支持不足。

对策建议:

构建 “三维度评价体系”(学术影响 + 社会贡献 + 发展潜力),高被引论文权重降至 35%,增加成果转化、政策采纳等应用导向指标(30%),设立 “未来之星” 专项用于支持尚无高被引论文但极具潜力的青年学者(35%)。
试点 “长周期考核”(5 年为一个周期),对从事基础研究的团队,允许以 3-5 篇标志性高被引论文替代数量考核,2025 年率先在数学、物理学等学科推行。

八、结论与展望

西南科技大学在高被引论文建设中,通过 “学科聚焦、政策创新、开放协同” 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突破发展之路,形成 “军工引领、工科见长、交叉融合” 的科研格局。学校在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化学等领域的高被引论文产出已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

展望未来,学校应锚定 “到 2030 年新增 2 个 ESI 前 1% 学科、高被引论文数量进入全国高校前 80” 的目标,重点实施 “三大工程”:

高峰学科登顶工程:在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优势领域培育《Science》《Nature》正刊论文,力争实现零的突破;
文科振兴工程:构建 “数字人文”“城市治理” 等新兴文科集群,推动城乡规划学、教育学产出国际影响力成果;
创新生态优化工程:打造 “学术特区”,试点科研自主权改革,让高被引论文成为学校从 “区域一流” 迈向 “全国百强” 的核心驱动力。

高被引论文的竞争本质是创新生态的竞争,西南科技大学正以开放的姿态、改革的勇气,在科研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书写新的篇章。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