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5月9日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概述

(一)成立背景与发展历程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成立于 2018 年 3 月 22 日,是北京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其成立既是落实国家科技创新 – 2030 重大项目的战略部署,也是北京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2024 年 6 月,北京协和医学院脑和类脑学院和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实行一体化管理,以构建国家脑科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和建设世界一流脑科学新型研发机构为目标。

(二)研究方向与目标

研究所重点聚焦脑认知原理解析、脑重大疾病、神经科学新技术、神经计算与神经编解码研究等四大研究方向。其目标是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脑科学领域优势资源,搭建脑科学研究综合性实验和研发平台,汇聚全球顶尖人才和优秀科研团队,开展科技攻关,在脑科学领域产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建设成为面向科技前沿的世界一流脑科学研究研发机构。

(三)科研实力与团队构成

研究所拥有一支由顶尖科学家领衔的跨学科科研团队,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罗敏敏担任中心主任等。团队成员涵盖神经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领域,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队伍。目前,已建成 37 个实验室和 11 个辅助技术中心。

二、高被引论文总体情况

截至 2025 年,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发表了一系列高被引论文,涵盖了脑认知原理解析、脑机接口、基因治疗等多个前沿方向。这些论文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被大量引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

三、高被引论文详细分析

(一)脑认知原理解析方向

论文成果 :在脑认知原理解析方面,研究所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例如,通过连接脑电活动刺激局部瘫痪患者促进康复、通过微小电流让脑细胞和计算机之间 “互动” 等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推动了对大脑与外部设备交互机制的认知。
研究意义 :这些研究加深了对大脑神经环路和认知功能的理解,为开发新型脑机接口技术和治疗脑部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的高效连接和信息交互,为脑部疾病患者的康复和功能替代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脑机接口技术方向

论文成果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在脑机接口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如 2023 年,团队与北京天坛医院合作,为一名高位截瘫患者植入自主研发的 256 通道柔性电极,通过实时解码运动皮层信号,患者成功操控外骨骼完成站立、行走等动作,解码准确率达 96.7%,创亚洲纪录。此外,还研发出全球首款千通道柔性微电极阵列,厚度仅 15 微米,可长期植入大脑皮层且无显著排异反应。
研究意义 :这些高被引论文所涉及的研究成果推动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神经信号采集与解码的精度和稳定性,为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康复、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解决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希望,也为未来人机融合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三)基因治疗技术方向

论文成果 :罗敏敏团队研发出一项针对因视网膜色素变性导致失明的基因治疗技术,通过将编码光敏蛋白的基因导入视网膜色素变性晚期患者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从而绕过受损的常规感光路径,直接将光信号转化为大脑可识别的视觉信息。此外,张力团队与北京大学李川昀团队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发表论文,揭示结构变异编码人脑特异发育的新机制,鉴定得到 75 例人类特有的倒位变异事件并对其进行了功能排序,发现其可通过介导人类特异的基因表达改变,编码人脑特异性发育特征。

研究意义 :基因治疗技术的研究成果为多种脑部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治疗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失明患者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而对人脑特异发育机制的研究则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高级智能的形成和演化,为开发针对脑部发育异常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潜在靶点。

(四)神经环路解析与脑图谱绘制方向

论文成果 :研究所利用光遗传学、单细胞测序、透明脑成像等技术,绘制全脑神经环路图谱,解析认知与行为的神经基础。赵韶苓团队通过对 6000 名 8 – 11 岁儿童的脑影像数据分析,发现儿童大脑在初级网络和高级网络间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与外部环境因素如社区环境密切相关。

研究意义 :这些研究成果为理解大脑的神经环路和脑网络结构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揭示大脑信息处理和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为脑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也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启发,推动了类脑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四、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科研实力与影响力

(一)科研项目与成果

研究所承担了众多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近三年在《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48 篇,牵头制定脑机接口国家技术标准 5 项。此外,还完成了小鼠全脑 3000 万神经细胞的分子与空间信息解析,建立了恒河猴群体 SV 图谱等,为脑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和技术支撑。

(二)学术交流与合作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平均每年举办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参与。与国内外众多知名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广泛的科研合作项目和人员交流活动。通过合作研究,整合各方科研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攻克脑科学领域的难题,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三)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研究所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的科研队伍。与北京大学、协和医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发展空间,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前沿性科研工作,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科研人才。

(四)学科建设与学术声誉

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形成了多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方向,如脑认知原理解析、脑机接口、基因治疗、神经环路解析等。这些学科方向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和科研资源汇聚研究所。其学术声誉在国际脑科学领域不断提升,成为国内外同行公认的脑科学研究重要基地之一,为中心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地位,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脑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五、高被引论文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影响

(一)推动学术研究与学科交叉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的高被引论文涵盖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多个重要方向,这些研究成果为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激发了大量后续研究工作。例如在脑机接口技术方面,高被引论文的研究成果促使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探讨脑机接口的理论和技术,拓展了脑机接口的应用范围,推动了神经工程、康复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二)促进科研方法创新与技术发展

高被引论文中提出的一系列新颖的科研方法和技术,如高通量柔性微丝电极、千通道数高速神经电信号采集设备、新的基因治疗策略等,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科研方法创新提供了思路和范例。这些方法和技术在提高研究精度和效率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促使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和改进现有的科研方法,推动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相关科研设备和试剂的研发和产业化,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加先进、高效的工具和技术支持。

(三)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与学术地位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的高被引论文在国际学术界得到了广泛传播和高度认可,其研究成果被大量国际知名学术文献引用和报道,大大提升了中国脑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这些高被引论文成为了中国脑科学走向世界的一张重要名片,向国际学术界展示了中国在脑科学研究领域的实力和水平。通过高被引论文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吸引了更多的国际科研团队与中国脑科学界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促进了中国脑科学界与国际同行的紧密联系和深度合作,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脑科学学科的发展,使其在国际脑科学领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六、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其高被引论文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高被引论文涵盖了脑认知原理解析、脑机接口、基因治疗、神经环路解析等多个重要研究方向,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所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开放的合作模式,在国际脑科学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地位,为中国脑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未来展望

未来,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将继续围绕脑认知原理解析、脑重大疾病、神经科学新技术、神经计算与神经编解码等四大研究方向,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进一步提升研究所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继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攻克脑科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推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在解决全球性挑战和促进科技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高被引论文的研究方向上,研究所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现有研究成果,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脑机接口技术方面,将继续提高神经信号采集与解码的精度和稳定性,拓展其在医疗康复、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应用;在基因治疗技术方面,将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在脑认知原理解析方面,将深入探究大脑神经环路和认知功能的奥秘,为脑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相信在未来的科研征程中,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将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的高被引论文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其研究成果为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术交流和技术进步发挥了关键作用。研究所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科研机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对中国脑科学乃至全球脑科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