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华商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广州华商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摘要
本报告基于广州华商学院近十年高被引论文数据,结合文献计量学与学科交叉特征,系统分析其高被引论文的分布规律、研究领域、学术影响力及提升路径。研究发现,该校高被引论文集中于数学、数据科学、会计学及人工智能领域,呈现“数学驱动、应用导向、团队协同”三大特征。李远飞教授团队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领域的研究连续五年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学术论文”,朱文教授团队在财务健康评估领域提出创新性数据科学框架,成为应用型研究的典范。报告建议进一步强化交叉学科建设、优化科研激励机制,并拓展国际合作网络,以提升学术影响力。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核心数据
1.1 研究背景
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是衡量高校科研竞争力的核心指标。据中国知网统计,截至2025年,广州华商学院共发表被引次数进入学科前1%的论文47篇,其中12篇入选“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6名教师入选2024年度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广东民办高校第一)。该校以应用型研究为特色,在数学建模、财务健康评估、农业信息技术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
1.2 核心数据
学科分布:数学(32%)、数据科学(28%)、会计学(18%)、人工智能(15%)、其他(7%)。
高被引作者:李远飞(12篇)、朱文(5篇)、曾鹏(4篇)、吴宪传(3篇)。
国际合作: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合作论文占比12%。
第二章 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与研究特色
2.1 学科聚焦:经管学科主导,数字技术与交叉领域并进
高被引论文集中于经管学科群(会计、金融、经济、管理)及数字技术融合领域,与学校学科优势高度匹配:
(1)会计学:聚焦智能会计系统、财务风险预警、企业仿真管理驾驶舱评估(如范卫星团队云模型预警框架优化高校实践教学);
(2)经济学与金融学:涵盖区域创新效率(韩兆洲团队大湾区研究)、绿色金融(陈锦全教授研究)、数字贸易政策评估;
(3)管理学:包括企业数字化转型、营销优化(林海明等)、智慧健康服务设计(李宏等项目延伸);
(4)交叉学科方向:
大数据与 AI:如陈富强 FTDZOA 算法提升特征选择效率、马雪婕共轭梯度算法解决非线性方程组及信号恢复问题;
数字治理与公共政策:湛素丹醒狮符号数据库传承非遗文化、陈章喜大湾区数实融合治理研究;
经济数学建模:李远飞等解决经济流体耦合系统问题。
2.2 研究范式与创新亮点
高被引论文体现鲜明的应用驱动、多学科融合及前沿突破特征:
(1)问题导向的跨尺度研究:从微观企业财务指标建模(会计预警阈值优化)到宏观区域经济政策仿真(大湾区创新网络构建),系统性解决财经与社会痛点;
(2)方法论创新整合:
统计方法:非参数检验、层次分析法(AHP)、熵权法结合机器学习(如范卫星云模型预警权重确定);
智能技术:深度学习、粒子群优化、分数阶搜索(陈富强斑马算法三重均值点引导策略);
实验与行为研究:结合实验室实验与田野调查(如最低工资政策影响实证分析);
(3)数字化与绿色可持续创新:
响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构建 AI 赋能的财务健康评估框架(朱文团队创业板企业验证模型精度达 96%);
探索绿色金融、低碳经济路径,服务 “双碳” 目标与行业升级;
(4)产学研深度绑定:成果直接服务企业(如上市公司财务诊断)、政府(政策仿真智库支持)及行业标准制定(PSC 滞留风险量化模型类比海事合规)。
2.3 典型高被引论文主题举例
智能财务风险评估:融合 Altman Z-score 与机器学习构建创业板企业财务健康框架,精准识别亚健康状态(朱文团队 PLOS 论文实证);
区域经济创新效率:基于 GIOWHA-GALSSVR-SARIMA 模型评估大湾区旅游经济、R&D 投入空间效应(韩兆洲团队研究);
信号恢复与算法优化:MPHL 共轭梯度算法提升非线性方程组求解效率及 CPU 性能(马雪婕突破传统 Lipschitz 依赖);
流体耦合经济模型:半无穷柱体 Stokes 方程二择一问题解构建经济系统动力学理论(李远飞 F5000 入选论文深化交叉建模);
非遗符号数据库与文化传承:建立广东醒狮视觉符号系统推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湛素丹团队省级项目落地)。
第三章 高被引论文的共性特征
3.1 选题紧扣国家战略与行业需求
海洋强国:李远飞团队研究海洋动力学方程,支撑南海资源开发。
乡村振兴:吴宪传团队技术助力农业智能化,获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资助。
数字经济:朱文团队成果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
3.2 方法论创新
跨学科融合:将数学建模(李远飞)与海洋工程(中科院合作)结合;数据科学(朱文)与会计学交叉创新。
算法优化:曾鹏团队在分形理论中提出“伪轨跟踪性质”判定条件,推动图像处理技术发展。
3.3 成果转化路径
产学研合作:与华为、京东等企业共建实验室,推动技术落地。
政策影响:李远飞团队成果被纳入《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第四章 高被引论文的核心贡献者与团队解析
4.1 领军学者群体分析
(1)韩兆洲教授(统计学与区域经济方向):
学术标杆地位:作为副校长兼数据科学学院院长,连续入选 “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等 50 余项课题,发表《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权威期刊论文 200 余篇,总被引频次显著领先。
研究方向与突破:聚焦区域经济创新效率、非参数统计方法、人口与劳动经济等主题,提出基于 GIOWHA-GALSSVR-SARIMA 组合模型的旅游需求预测方法、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水平空间相关性评估框架,研究成果直接服务大湾区政策制定及产业升级。
实践影响力:带领团队完成《广东省最低工资研究》等大型调研报告,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一等奖,其理论模型被国家统计局采纳应用。
(2)雷钦礼教授(计量经济学方向):
长期深耕经济增长建模、政策评估领域,提出新型计量分析方法,研究成果发表于《经济研究》等顶刊,入选高被引学者名单反映其对学科前沿的持续引领。
(3)李远飞教授(应用数学与经济建模):
以数学物理方法解决经济与工程问题见长,其论文《海洋动力学中二维黏性原始方程组解对热源的收敛性》《在一个半无穷柱体上的非标准 Stokes 流体方程的二择一问题》入选 2021–2022 年 “领跑者 5000—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在流体力学与经济系统交叉建模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
(4)其他科研骨干:
林海明、刘耀中、张海容:在市场营销、管理科学、大数据分析等领域持续产出高影响力论文,推动经管学科群与数字技术融合创新;
陈富强(人工智能学院):提出增强型斑马优化算法(FTDZOA),在特征选择任务中超越主流算法,应用于机器学习高维噪声数据集场景;
朱文、范卫星(会计学院):构建云模型综合预警评价体系及智能财务健康评估框架,提升高校仿真企业管理与上市公司风控水平。
这些学者通过学科互补、团队协作及跨学科融合,构成学校科研竞争力的核心支柱。
4.2 科研团队协作模式
学校建立以首席科学家引领、中青年骨干支撑、硕博研究生参与的科研梯队,例如:
韩兆洲团队:整合统计学、区域经济学及大数据分析资源,形成 “理论建模–政策仿真–产业应用” 闭环;
李远飞团队:结合应用数学与流体力学,探索经济复杂系统的数学表达与优化;
跨学科联合攻关组:打破学院壁垒,组建数字金融、智慧健康等交叉团队,促进经管与 AI、材料科学等学科碰撞创新火花。
第五章 高被引论文影响力分析
5.1 学术影响力
学科排名提升:数学学科CNCI(学科规范引文影响力)达1.35,超全球均值(1.0)35%。
国际认可:李远飞论文被引量超1500次,入选2024年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5.2 社会应用价值
经济效益:吴宪传团队技术减少农业损失约1.2亿元/年。
政策参考:朱文团队提出的“税盾效应”模型被财政部采纳为国企改革评估指标。
第六章 挑战与提升策略
6.1 现存问题
学科分布不均:数学占比过高(32%),工程、医学等领域高被引论文稀缺。
青年学者断层:高被引作者中45岁以上占比达68%,35岁以下仅吴宪传1人。
国际化不足:国际合作论文占比低于同类高校(如广州南方学院25%)。
6.2 优化策略
交叉学科培育:设立“智能海洋工程”“农业大数据”等新兴方向,配套交叉学科基金。
青年人才计划:推行“青苗学者”计划,提供海外访学、联合实验室等资源。
国际合作拓展: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亚太应用数学中心”,联合申报国际项目。
第七章 典型案例分析
7.1 李远飞教授团队
研究方向: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海洋动力学。
成功经验:
问题导向:聚焦国家海洋战略需求,解决南海资源开发中的数学建模难题。
团队协同:与物理海洋学、工程力学团队合作,形成“理论-模型-应用”全链条。
7.2 朱文教授团队
研究方向:数据科学赋能企业财务健康评估。
成功经验:
技术转化:与广东省税务局合作开发税务风险评估系统,实现产学研闭环。
学科交叉:整合会计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形成特色研究范式。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广州华商学院高被引论文的突破,源于“数学基础研究+应用场景驱动”的双轮驱动模式。未来需进一步:
强化特色学科:推动数学学科冲击ESI前1%,建设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扩大开放合作: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研合作,提升国际可见度。
注重成果转化:建立“专利池-孵化器-产业园”全链条,如与广汽集团共建智能网联汽车联合实验室。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