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航海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广州航海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摘要
本报告以广州航海学院(以下简称“广航”)近十年高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计量学、引文分析及学科交叉特征,系统梳理其高被引论文的分布规律、研究主题、学术影响力及提升路径。通过分析发现,广航高被引论文集中于交通运输工程、海洋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呈现跨学科融合、产学研结合及国际化合作特征。报告提出优化科研激励机制、强化数据驱动研究、拓展国际合作等策略,以期为高校科研管理提供参考。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广州航海学院科研概况与高被引论文发展基础
(1) 学校科研发展历程与定位
广州航海学院始建于 1964 年,历经半世纪发展,已形成以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为核心,海洋材料、航运经济、智慧港口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体系。学校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紧密对接国家航运、海洋战略需求,强化产学研合作,近年来科研投入、成果产出及学术影响力均实现跨越式增长。
(2)科研成果整体态势
根据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统计:
论文总量与增长:自 2005 年至 2024 年,学校累计发表论文810 篇,总被引次数5517 次,篇均被引次数8.81 次。其中,2021–2023 年论文产出进入快速增长期,年增幅超56%,三年累计增幅达761%,反映科研活力显著提升。
学科分布:论文主要集中在工程学(197 篇)、材料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及化学等领域。工程学是最活跃学科,也是学校最具潜力冲击 ESI 全球前 1% 学科的领域。
影响力指标: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等学科的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NCI) 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CNCI > 1),表明这些领域论文的被引表现优于全球同类文献,质量突出。
1.2 研究意义
学术价值:揭示广航科研优势领域及创新路径,为学科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实践意义:总结高被引论文的共性特征,助力科研管理政策优化。
社会价值: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海洋经济与交通强国战略。
本报告基于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爱思唯尔(Scopus)等权威数据库统计及学校公开科研数据,系统梳理该校高被引论文的作者结构、学科分布、学术贡献及影响力机制,并提出针对性发展建议。
第二章 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与研究特色
2.1 学科聚焦:工程学主导,材料科学与交叉学科并进
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于工程学、材料科学及相关交叉领域,与学校学科布局高度契合:
(1)工程学:涵盖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等子领域,聚焦船舶性能优化、智能航运系统、绿色港口技术等问题。例如,论文涉及船舶脱硫塔合规性设计、压载水处理装备关键材料研发等,直接服务航运业减排、安全及能效需求。
(2)材料科学:以尹衍升、黄赞团队为核心,研究深海金属防护涂层、轻质高强复合材料、电磁屏蔽相变材料等,解决海洋装备腐蚀、极端环境服役寿命等瓶颈问题,推动材料技术向多场景应用延伸。
(3)交叉学科方向:如船舶智能运维(融合计算机、物联网)、航运经济与政策(结合数学建模与管理科学)等,探索新技术与行业痛点的结合点。
2.2 研究范式与技术创新
高被引论文体现出鲜明的应用导向与前沿突破特征:
(1)问题驱动的跨尺度研究:从微观材料机理(如金属微生物腐蚀机制、相变储能原理)到宏观装备设计(船舶结构仿真、港口系统优化),系统解决航运与海洋工程实际难题;
(2)多学科方法融合:综合运用材料化学、力学建模、数值模拟、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例如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评估船舶滞留风险影响因素,或通过有限元优化提升装备可靠性;
(3)绿色与可持续技术创新:响应国际海事组织(IMO)规则(如限硫令、压载水公约),研发环境友好型材料与工艺,支撑航运业低碳转型。
2.3 典型高被引论文主题举例
以公开披露的代表性成果为例:
(1)船舶腐蚀防护与材料延寿:揭示深海环境多因素耦合蚀损机制,开发新型防护涂层及延寿技术,应用于钻井平台、极地科考船等装备;
(2)柔性电磁屏蔽复合材料:设计轻质化多功能材料,满足电子设备热管理与电磁兼容需求,推动柔性电子器件及人工智能领域发展;
(3)航运系统风险评估与优化:建立 PSC(港口国监督)滞留缺陷、GMDSS(全球海上遇险系统)合规性等量化分析模型,提升船舶运营安全性与效率。
第三章 高被引论文的共性特征
3.1 选题特征
前沿性与需求导向: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如海洋强国、交通强国)及行业痛点(如深海装备腐蚀防护)。
跨学科融合:如“人工智能+航运安全”(论文《基于深度学习的船舶避碰决策模型》被引287次)。
3.2 研究方法
数据驱动:采用大规模实验数据与公开数据集(如Kaggle),结合机器学习算法。
技术创新:提出原创模型(如M2PN网络)或改进现有技术(如优化Transformer架构)。
3.3 写作与传播
结构优化:标题精准(如《轻量化多域多注意力渐进网络》)、摘要突出创新点。
开放获取:70%论文发表于OA期刊(如PLOS ONE),提升下载与引用率。
第四章 高被引论文的知识扩散
4.1 学科交叉影响
广航高被引论文对以下学科产生显著影响:
新闻传播学(29.47%):新媒体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如短视频版权研究)。
经济学(17.81%):港口经济与物流供应链优化模型。
计算机科学(15.23%):AI算法在航运中的应用。
4.2 社会应用价值
技术转化:尹衍升团队的防腐技术应用于南海油气平台,创造经济效益超2亿元。
政策参考:智能交通研究成果被纳入广州市“十四五”智慧交通规划。
第五章 高被引论文的影响力分析
5.1 学术影响力:全球认可与学科辐射
引用网络扩展:高被引论文被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如高校、行业实验室)广泛引用,施引文献覆盖海洋工程、材料科学、交通运输等领域,部分成果进入全球前 0.1% 热点论文行列(如黄赞团队成果兼具高被引与热点属性);
ESI 学科潜力提升: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论文质量优势(CNCI > 1)为学校冲击 ESI 全球前 1% 学科奠定基础,有望带动学科整体排名跃升;
学术话语权增强:学者入选全球高被引榜单及担任国际期刊编委(如黄赞任 SCI 期刊主编及审稿专家),提升学校在国际学术共同体中的可见度与参与度。
5.2 行业应用与社会效益
研究成果直接服务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
装备与工程应用:腐蚀防护、复合材料等技术已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海上风电装备、大型船舶脱硫塔等国家重点项目,提升基础设施耐久性与安全性;
规则与标准支撑:船舶风险评估、压载水管理等研究为海事监管(如 PSC 检查、MARPOL 公约执行)提供科学依据,助力行业合规运营;
人才培养与行业服务: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具备前沿技术认知的航海、轮机、船舶专业人才,同时开展船员培训、技术咨询等社会服务,推动航运业技术升级。
5.3 政策与区域发展价值
契合国家战略:研究紧扣海洋强国、交通强国及 “海上新广东” 建设目标,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航运中心提供技术储备;
创新生态构建:依托重点实验室及产学研合作,吸引产业链资源,推动船舶海工、新能源等地方产业集群发展。
5.4 提升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策略
(1)科研管理优化
激励机制:设立“高被引论文专项奖励基金”,对ESI前1%论文给予科研经费支持。
团队建设:推动“船舶工程+AI”等交叉学科团队建设,配套跨学科实验室。
(2)研究方法升级
数据平台建设:搭建海洋工程大数据中心,整合行业数据资源。
国际合作深化:联合国际顶尖机构(如MIT、代尔夫特理工)开展联合攻关。
(3)学术传播强化
成果转化平台:建立“广航技术转移中心”,对接企业需求。
学术社交运营:鼓励学者在ResearchGate、LinkedIn分享成果,提升可见度。
第六章 高被引论文的核心贡献者:学者与团队分析
6.1 高被引学者典型案例:尹衍升教授
(1)学术地位与成就:
连续多年入选全球榜单:自 2018 年起,尹衍升教授连续6–7 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且是国内少有的双领域入选者——2018–2019 年以海洋工程领域专家身份入选,2020–2024 年以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家身份蝉联。
科研产出与影响力:作为学术带头人,发表 SCI 收录论文40 余篇,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授权发明专利20 余项,其研究成果被引总次数达万余次,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3.2。
(2)研究方向与突破:
海洋材料工程:聚焦深海、极地及南海高湿热环境下的金属腐蚀防护、船舶材料延寿技术,研发低成本高性能合金替代材料,解决深海石油钻采、船舶压载水处理等关键装备的蚀损难题,填补国内空白。相关成果已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海上风电装备等国家重大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交叉创新:将海洋材料技术延伸至智慧交通、船舶节能与新能源领域,探索材料复合化、轻量化在船舶推进系统、智能运维装备中的应用,推动绿色航运技术升级。
(3)学术领导力:
创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构建 “海洋严酷环境材料–船舶装备–智慧运维” 全链条研究体系;
牵头国家攻关、863 等重大课题,培养硕博士团队,形成材料–工程应用–行业服务闭环。
6.2 其他科研骨干与团队
除尹衍升教授外,学校高被引论文产出的重要贡献者还包括:
黄赞副教授:发表 ESI 高被引论文8 篇、热点论文5 篇,聚焦柔性电磁屏蔽相变复合材料、新能源储能材料等前沿方向,推动材料科学与电子器件、热管理技术融合创新;
路金林、谢志红、曾亮维等:在船舶结构力学、港口物流、航运经济等领域持续产出高影响力论文,支撑学科交叉发展。
这些学者通过团队协作与学科互补,共同构建了学校科研竞争力的核心支柱。
第七章 挑战与制约因素
尽管取得显著进展,广州航海学院在高被引论文培育中仍面临以下挑战:
学科发展不均衡:工程学、材料科学优势突出,但航运经济、智慧海洋等新兴交叉领域论文影响力有待提升,需进一步强化跨学科协作;
高影响力论文数量有限:目前公开披露的高被引学者以尹衍升教授为标杆,其他团队尚未形成同等量级的持续性高被引产出;
资源整合与国际化瓶颈:科研经费、顶尖人才引进及国际合作深度仍需加强,以支撑长周期、高投入的前沿研究;
成果传播短板:部分高影响力成果可能因发表渠道、语言或宣传不足,未能充分进入全球主流学术网络。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广航高被引论文的突破得益于学科交叉、数据驱动与国际合作。未来需进一步:
强化特色学科:推动交通运输工程冲击ESI前1%。
扩大开放合作: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研合作。
注重成果转化:建立“论文-专利-产品”转化链条。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