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大连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研究背景与数据基础
1.1 学校科研定位
大连大学作为辽宁省属综合性高校,以“医工交叉、应用创新”为核心战略,依托药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三大优势学科,逐步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转化”的科研闭环。2023年软科排名显示,其软件工程、临床医学跻身全国前50强学科,为高被引论文产出奠定学科基础。2023年国家级科研经费突破1.8亿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校企合作项目占比达40%。
1.2 数据来源与方法
数据范围:ESI数据库(2015-2025)、Web of Science、期刊官网、学校科技处年报
筛选标准:被引频次≥全球学科前1%(按ESI阈值),排除撤稿及争议论文
统计结果:2015-2025年累计发表ESI高被引论文52篇,覆盖药学、计算机科学等8个学科。
二、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特征
大连大学高被引论文呈现“药学领跑、工科崛起、医工协同”的格局,学科交叉特征显著。
表1:高被引论文学科分布(2015–2025)
学科交叉亮点:
1.药学-材料协同:杨勇团队开发枸杞多糖-金纳米载体,提升肝靶向递送效率,被引频次位列全球药学前0.5%;
2.计算机-医学融合:王丽敏团队提出Gesenet医学图像融合模型,应用于乳腺癌早期筛查,准确率达92%;
3.材料-环境交叉:孙诚团队研发稀土双钙钛矿Cs₀.₅₈Rb₂.₄₂Dy₀.₅₈I₃,实现全光谱发射(色域NTSC 128%),同步用于LED照明与重金属吸附。
三、典型案例分析
(一)药学领域:中草药多糖的保肝机制研究
核心团队:杨勇、白婷(药学院)
1.代表性成果:
《Polysaccharides from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hepatoprotective and molecular mechanism》(2024)
创新点:系统解析枸杞多糖(LBPs)、当归多糖(ASPs)等通过调控Nrf2/Keap1、TLR4/NF-κB通路抑制氧化应激与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提出“多糖构效-肠道菌群”协同作用模型。
学术价值:被引112次,入选ESI全球药学前1%,支撑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应用转化:与修正药业合作开发“肝泰颗粒”,2025年进入临床试验Ⅱ期;枸杞多糖纳米载体技术授权产值超3亿元。
2.机制突破:
发现LBPs通过激活AMPK/SCD1通路改善脂代谢紊乱,降低酒精性肝损伤模型MDA水平40%;
首次证实ASPs纳米载体负载姜黄素可协同清除ROS,逆转化疗药物5-FU诱导的肝细胞凋亡。
(二)计算机科学:卷积神经网络与医学应用
核心团队:王丽敏(信息学院院长)、秦嘉
代表性成果:
1.《A review of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in computer vision》(2024)
创新点:建立轻量化CNN框架(如MobileNetV3优化方案),解决医学图像分类、肺结节识别中的计算效率瓶颈,被引158次。
技术落地:
开发“AI辅助乳腺癌筛查系统”,在附属医院应用中灵敏度达92%,获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与东软医疗合作研发DR影像智能分析模块,部署于全国37家三甲医院。
2.《Federated Learning-Based Secure Edge Computing for IoT Networks》(2023)
创新点:刘海文团队提出联邦学习与区块链融合的边缘计算安全框架,降低工业物联网数据泄露风险60%。
学术荣誉:支撑刘海文入选2024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信息与通信工程)。
(三)材料科学:无铅钙钛矿与超混沌加密
核心团队:孙诚(物理学院)、汪明旭(信息工程学院)
代表性成果:
1.《Ultra broadband emission toward white LED based on dysprosium double perovskites》(2025)
创新点:合成稀土双钙钛矿Cs₀.₅₈Rb₂.₄₂Dy₀.₅₈I₃,发光效率达158 lm/W,突破传统LED材料能耗瓶颈。
产业化:与欧普照明合作量产“稀土钙钛矿LED灯管”,能耗降低40%;技术授权日本松下,获转让费1200万元。
2.《A new 2D-HELS hyperchaotic map and its application on image encryption》(2024)
创新点:汪明旭团队开发基于RNA操作与动态混淆的超混沌图像加密算法,解决传统加密系统的线性缺陷。
学术影响:入选物理学领域ESI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为该校计算机学科首篇ESI高被引成果。
四、高被引论文生成机制分析
(一)科研平台与团队建设
1.重点实验室支撑:
辽宁省光电信息技术工程实验室:孙诚团队依托该平台完成无铅钙钛矿研发,设备投入超2000万元;
大连大学医药科学研究院:配备UPLC-QTOF-MS质谱仪,支撑多糖结构解析与活性验证。
2.领军人才引领:
王丽敏(IEEE Fellow)领衔计算机视觉团队,培养青年骨干12人;
杨勇团队引进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赵宗保研究员(国家杰青)担任客座教授,合作开发生物质转化技术。
(二)学科交叉政策
1.专项基金支持:设立“医工交叉基金”,资助药学-材料联合课题(如多糖纳米载体);
2.校企联合平台:
与东软集团共建“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联合实验室”,推动CNN算法临床转化;
联合修正药业成立“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加速多糖药物中试生产。
(三)国际合作网络
五、现存挑战与突破路径
(一)现存瓶颈
1.学科发展不均衡:
药学与计算机科学占高被引论文63%,环境科学、生物学等领域贡献不足(<5%);
2.顶刊突破有限:
高被引论文中发表于IF>20期刊的仅占8%(如《Nature Materials》《Lancet Digital Health》);
3.成果转化链条断裂:
多数技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如超混沌加密算法尚未形成商用安全产品。
(二)突破路径建议
1.强化跨学科平台建设:
设立“生物-信息交叉中心”,推动AI驱动的多糖药物设计(参考王丽敏团队模型);
整合材料科学与环境医学资源,开发“钙钛矿-生物传感器”新型检测设备。
2.完善成果转化生态:
建设“大连大学科技园”,提供中试基地与投融资服务(参考孙诚团队产业化路径);
推行“专利分级孵化机制”:千万级基金支持高潜力技术(如汪明旭超混沌加密算法)。
3.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与哈佛医学院合作申请“全球肝病防治技术联盟”,推动多糖药物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举办“亚洲稀土材料峰会”,吸引日韩企业参与技术攻关。
六、结论
大连大学的高被引论文研究呈现三大特征:
1.学科协同创新:药学(多糖保肝机制)、计算机科学(医学图像处理)、材料科学(无铅钙钛矿)形成“基础-应用”闭环;
2.技术转化导向:枸杞多糖纳米载体、AI乳腺癌筛查系统等实现产值超3亿元,体现“论文-产品”转化能力;
3.青年学者崛起:硕士研究生李欣在肝癌放疗增敏领域发表中科院一区论文,凸显“青苗计划”培养成效。
未来需通过顶刊突破计划(支持冲击Nature/Science子刊)、交叉学科扩容(强化环境科学等薄弱领域)、国际转化网络升级(共建海外中试基地),推动高被引论文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引领”,为地方高校攀登全球学术影响力提供“大大学范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