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成都医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8月2日

成都医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高被引论文的学术意义与成都医学院发展背景​

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指同一年度、同一ESI学科中被引频次排名前​​1%​​的科研成果,是衡量机构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成都医学院(下称“成医”)作为四川省属医学特色高校,近年来通过学科优化与科研机制改革,高被引论文数量显著增长:
​​学科支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的高被引论文占比突出;
论文规模​​:2018-2025年累计发表ESI高被引论文​​18篇​​,其中​​6篇​​同时被标记为研究前沿核心论文(Research Front Core Paper),覆盖肿瘤治疗、环境毒理、药物研发等方向;
​​科研基础​​: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4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经费超​​2100万元​​,为高影响力成果产出奠定基础。

本报告聚焦成医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典型案例及转化价值,揭示其医学特色高校的科研竞争力提升路径。

​​二、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特征​​

成医高被引论文集中于​​肿瘤治疗​​、​​环境毒理学​​、​​创新药物研发​​及​​神经科学​​四大领域,体现“临床问题导向+医工交叉”的学科布局。
​​表1:高被引论文学科分布(2020–2025)​​
​​成都医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插图
​​学科建设亮点​​:
1.​​药理学与毒理学​​:聚焦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杨倩团队开发的“多孔金@铂纳米粒子”成果入选全球药理学领域前0.1%研究前沿核心论文;
​​2.交叉学科突破​​:如张亚杰团队将材料科学与环境医学结合,开发室温NO₂气体传感器,9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应用于环境健康监测;
​​3.青年学者崛起​​:硕士研究生周琳在环境微生物修复领域发表中科院一区Top论文,体现“本硕一体化”培养成效。

​​三、核心研究领域与代表性成果分析​​
​​
(一) 肿瘤治疗:纳米药物与靶向疗法​​

1. 杨倩副研究员团队​​(药学院)
​​成果​​:《PorousAu@Pt Nanoparticles: Therapeutic Platform for Tumor Chemo-Photothermal Co-Therapy and Alleviating Doxorubicin-Induced Oxidative Damage》​​(2023)
​​创新点​​:设计多孔金@铂纳米载体,实现化疗药物阿霉素与光热剂氯e6的协同递送,显著降低阿霉素的心脏毒性。
​​学术价值​​:被引频次位列全球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前1%,同时入选“氧生成杂化聚合物纳米粒子”研究前沿核心论文(该方向全球仅2篇核心论文)。

​​2. 罗丹教授团队​​(基础医学院)
​​成果​​:《PSMG2-controlled proteasome-autophagy balance mediates the tolerance for MEK-targeted therapy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2022)
​​创新点​​:揭示PSMG2蛋白通过调控蛋白酶体-自噬平衡诱导三阴性乳腺癌耐药,为克服靶向治疗耐药性提供新靶点。
​​期刊影响​​:发表于《Cell Reports Medicine》(IF=16.988),被引频次位列临床医学学科前0.5%。

​​(二) 环境毒理学:气体传感与微生物修复​​

​​1. 张亚杰讲师​​(公共卫生学院)
​​成果集群​​:
​​室温NO₂高敏检测技术​​:开发V₂CTₓ/SnS₂复合材料,通过电荷转移与层间溶胀协同效应,实现室温下NO₂的超快速检测(响应时间<10秒),发表于《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2024); ​​
湿度传感技术​​:设计三维介孔Co₃O₄空心多面体湿度传感器,应用于医疗环境监测,发表于《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22)。 ​​
学术影响​​:累计9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2篇入选热点论文,获中国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2. 周琳(硕士研究生)与赵长菘副教授​​
​​成果​​: ​​《New insights into uranium biomineralization mediated by Pseudomonas sp. WG2-6…》​​(2025)
​​创新点​​:揭示假单胞菌WG2-6在有机磷存在下通过胞外聚合物(EPS)促进铀生物矿化,形成稳定U-P纳米矿物,为核污染修复提供新路径。
​​期刊等级​​:发表于环境科学顶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12.2,JCR排名前5%)。

​​(三) 神经科学: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
1. 董勇教授团队​​ ​​
成果​​: ​​《Small-molecule α-lipoic acid targets ELK1 to balance human neutrophil and erythrocyte differentiation》​​(2024) ​​
创新点​​:发现α-硫辛酸通过靶向转录因子ELK1调控中性粒细胞分化,为白血病细胞命运干预提供新策略;
​​应用价值​​:成果发表于《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IF=7.1),被引频次位列血液学学科前1%。
​​2. 苏炳银教授团队​​ ​​
成果​​: 主持科技部“脑科学重大项目”子课题,聚焦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IF=7.4)。

​​四、高被引论文产出机制分析​​

​​(一) 学科建设策略​​
1. ​​“医工交叉”平台支撑​​:
建设“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推动环境医学与材料科学融合;
设立“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促进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转化。 ​​
2.临床与基础融合​​:
直属附属医院提供临床样本库(如帕金森病脑组织库),支撑张小庆团队开展CEP192/Aurora A调控中心体成熟机制研究。

​​(二) 科研生态优化​​
1.人才引育机制​​: 专任教师博士占比超​​50%​​,引进欧洲科学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
实施本科生“三早计划”(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吴锴等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被引论文。
2.​​国际合作网络​​:
与四川大学原子核研究所合作开展铀污染修复研究;
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培养跨学科人才(如张亚杰博士)。 ​​

(三) 学术影响力拓展​​ ​​
1.期刊平台建设​​:
《成都医学院学报》2006-2020年发表论文​​2,621篇​​,被引率​​76.19%​​,临床医学学科被引占比最高(16.28%); ​​
2.社会服务贡献​​:
杨倩团队的纳米药物技术应用于肿瘤临床治疗,降低化疗副作用;
张亚杰的气体传感器用于成渝地区工业污染实时监测。

​​五、挑战与未来发展建议​​ ​​

(一) 现存瓶颈​​ ​​
1.学科覆盖面不足​​: 仅2个学科进入ESI前1%,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支撑学科尚未突破; ​​
2.成果转化率偏低​​: 纳米药物、气体传感器等技术转化率不足​​20%​​,缺乏中试平台与产业资本对接; ​​
3.国际顶刊占比低​​: 高被引论文中发表于IF>15期刊的占比仅​​15%​​,缺乏Nature/Science子刊级成果。
​​
(二) 突破路径建议​​

1.​​强化跨学科平台建设​​:
设立“医学人工智能交叉中心”,推动肿瘤大数据分析与智能诊疗设备开发;
联合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共建新药研发平台(2024年已签署协议)。

​​2.完善成果转化链条​​:
建立“概念验证中心”,重点支持纳米药物中试生产(参考杨倩团队技术);
推动环境传感器技术在“智慧医疗”场景的应用示范。

3.优化科研评价体系​​:
引入“临床价值指标”(如肿瘤患者生存率提升、污染修复效率),纳入团队绩效考核;
设立“顶刊突破专项基金”,支持青年学者冲击JAMA、Lancet子刊。
​​
六、结论​​

成都医学院的高被引论文集中在​​肿瘤纳米治疗​​、​​环境毒理传感​​、​​神经保护机制​​三大方向,体现了“临床问题驱动-医工交叉突破”的特色路径:
​​1.学科引领力​​: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形成纳米药物控释技术集群,环境医学方向实现本科生高被引论文突破;
​​2.技术创新性​​:张亚杰的气体传感技术、周琳的微生物修复研究彰显应用价值;
3.​​机制创新性​​:通过“三早计划”、临床样本库等机制打通“基础-临床-环境”研究闭环。
未来需通过​​跨学科平台扩容​​、​​转化链条完善​​、​​国际顶刊突破​​,推动高被引论文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引领”,为西部地区医学高校提升国际影响力提供范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