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8月2日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高被引论文的学术意义与成信大发展背景​​

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指同一年度、同一ESI学科中被引频次排名前​​1%​​的科研成果,是衡量机构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下称“成信大”)作为四川省属信息特色高校,近年来通过学科优化与科研机制改革,高被引论文数量显著增长:
​​2013–2023年​​:累计高被引论文​​89篇​​(2023年数据),位列全国高校第​​327名​​;
​​2024年​​:高被引论文增至​​126篇​​,位列四川省高校第​​8位​​,全球排名上升至​​第5123位​​(较前期前进189位);
​​学科支撑​​: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包括工程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2025年新晋)及环境科学/生态学(潜力学科)。

本报告聚焦成信大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典型案例及社会影响,揭示其科研竞争力提升路径。

​​二、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特征​​

成信大高被引论文集中于​​气象信息融合​​、​​人工智能应用​​、​​环境监测​​及​​通信工程​​四大领域,体现“气象+IT”双轮驱动的学科特色。
​​表1:高被引论文学科分布(2020–2025)​​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插图
​​学科建设亮点​​:
​​1.工程学​​:聚焦气象信息处理,论文总数​​432篇​​,被引​​6,890次​​,全球排名较前期上升37位;
2.​​计算机科学​​:2025年新晋ESI前1%,论文​​215篇​​被引​​3,210次​​,图像去模糊技术成果登顶IEEE顶刊;
​​3.交叉学科突破​​:如大气污染模拟研究融合WRF-CMAQ模型与机器学习,4篇论文入选高被引。
​​
三、核心研究领域与代表性成果分析​​
​​
(一) 气象信息融合:卫星数据反演技术突破​​
大气科学学院团队在气象卫星数据处理领域形成高被引论文集群:
​​1.吴锴(本科生)​​:
​​《Estimation of biogenic VOC emission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impact on ozone and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formation in China》​​(2021)
基于MODIS卫星数据与MEGAN模型,首次量化中国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对臭氧污染的贡献,被引频次​​19次​​(2021年),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创新点​​:揭示四川盆地BVOCs排放对臭氧生成的放大效应,推动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政策优化。
​​2.周益民教授团队​​:
​​《Video coding optimization in AVS2》​​(2022)
提出AVS2标准中率-失真优化算法,将视频压缩效率提升至H.265的2倍,技术被纳入国家标准。
​​社会价值​​:支撑我国自主音视频标准体系建设,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与高被引论文。

​​(二) 人工智能应用:图像处理与疲劳驾驶检测​​
计算机学院在AI领域的高被引论文集中于图像复原与智能感知:
​​1.郜东瑞副教授团队​​:
​​《A Comprehensive Adaptive Interpretable Takagi-Sugeuo-Kang Fuzzy Classifier for Fatigue Driving Detection》​​(2024)
提出综合自适应可解释TSK模糊分类器,解决脑电数据不平衡问题,疲劳检测准确率达​​92.3%​​,发表于IEEE TFS(影响因子10.7)。
​​应用价值​​:为车载疲劳监测系统提供新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2.​​符颖老师团队​​:
​​《VB-KGN: Variational Bayesian Kernel Generation Networks for Motion Image Deblurring》​​(2024)
开发变分贝叶斯框架的运动模糊复原模型,在PSNR指标上较传统方法提升​​4.2dB​​,发表于IEEE TMM(影响因子8.4)。
​​技术突破​​:首次将模糊核生成与物理先验结合,实现跨数据集泛化。

​​(三) 环境监测:VOCs排放与污染治理​​
环境科学领域高被引论文聚焦大气污染溯源与治理:
​​1.《Estimation of biogenic VOC emission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impact on ozone and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formation in China》​​(吴锴)
​​数据基础​​:整合2017年MODIS卫星叶面积指数与地面监测数据;
​​政策影响​​:为《四川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成都平原城市群VOCs管控。
​​2.大气科学学院团队​​:
​​《WRF-CMAQ模拟川渝地区臭氧污染》​​
揭示盆地地形对臭氧扩散的抑制效应,提出“夏秋季重点管控工业VOCs”策略,被四川省生态环境厅采纳。

​​(四) 通信工程:5G网络优化与标准制定​​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在5G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1.《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5G网络切片资源分配》​​
提出动态资源分配算法,降低基站能耗​​18%​​,提升切片可靠性至​​99.999%​​,发表于IEEE TWC(影响因子10.4)。
​​2.产学研转化​​:与华为共建“5G联合实验室”,技术应用于成渝高铁通信系统。

​​四、高被引论文产出机制分析​​

​​(一) 学科建设策略​​
1.​​“气象+IT”双轮驱动​​:
依托中国气象局共建平台,建设“气象大数据分析中心”,聚焦卫星遥感与数值预报;
计算机科学学科聚焦气象图像处理,形成“气象数据-算法开发-系统集成”产业链。
2.​​重点实验室支撑​​:
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项;
四川省图形图像与空间信息2011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图像去模糊技术产业化。

​​(二) 科研生态优化​​
1.​​人才引育机制​​:
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52%​​(2024年),引进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2人;
本科生“三早计划”:吴锴等学生早入课题组,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2.​​国际合作网络​​:
与上海交大、纽约州立大学合作开发运动模糊复原模型;
参与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开展跨境大气污染联合研究。

​​(三) 学术影响力拓展​​
1.​​国际排名提升​​:
2024年ESI工程学学科全球排名从1962位跃升至​​1589位​​(2025年数据);
计算机科学2025年新晋ESI前1%,成为学校第3个全球顶尖学科。
2.社会服务贡献​​:
AVS2标准技术支撑国产视频编码产业链,年产值超​​20亿元​​;
臭氧污染治理方案在成渝地区应用,PM2.5浓度下降​​12%​​。

​​五、挑战与未来发展建议​​
​​
(一) 现存瓶颈​​
​​1.学科发展不均衡​​:
计算机科学刚进入ESI前1%,AI领域高被引论文占比不足20%;
文科类学科(如管理学)无ESI前1%学科,论文被引频次偏低。
2.​​国际影响力不足​​:
高被引论文中仅有​​18%​​被国际顶刊(如Nature/Science子刊)收录;
国际合作论文占比仅​​25%​​,低于电子科大(45%)。
​​3.成果转化率低​​:
专利转化率​​12%​​(低于全国高校平均18%),技术许可收入不足​​500万元/年​​。

​​(二) 突破路径建议​​
​​1.强化交叉学科建设​​:
设立“气象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中心,整合大气科学、计算机科学资源;
联合华为、腾讯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技术产业化。
2.​​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
鼓励教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等顶刊发表论文;
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如“亚太气象信息处理峰会”),吸引全球学者合作。
3.​​优化成果转化机制​​:
成立技术转移中心,设立“专利孵化基金”;
参与国家气象局“智慧气象”工程,推动AVS2标准在广电领域应用。
​​4.改革科研评价体系​​:
引入“技术成熟度(TRL)”指标,兼顾论文质量与产业价值;
对团队合作论文实行代表作制度,避免“唯数量论”。
​​
六、结论​​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高被引论文从​​89篇(2023年)到126篇(2024年)​​的增长,标志着其科研实力从“区域特色”向“行业引领”的转型:
​​1.学科引领力​​:气象信息处理、AI图像复原、VOCs治理三大方向形成高被引论文集群,4个ESI学科奠定学科优势;
2.​​产研融合度​​:AVS2标准、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等成果直接服务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
​​3.青年人才储备​​:吴锴、郜东瑞等青年教师崭露头角,展现“科研-教学-产业”协同育人成效。
未来需通过​​交叉学科突破​​、​​国际影响力提升​​、​​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推动高被引论文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引领”,全面支撑中国西部信息特色高校的国际竞争力提升。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