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成都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8月2日

成都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高被引论文的学术意义与成都大学发展背景​​

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指同一年度、同一ESI学科中被引频次排名前​​1%​​的科研成果,是衡量机构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成都大学(下称“成大”)作为四川省属综合性高校,近年来通过学科优化与科研机制改革,高被引论文数量显著增长:
​​2013–2023年​​:累计高被引论文​​164篇​​(2023年3月数据),位列全国高校第​​119名​​,与国防科技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并列;
​​2024年​​:高被引论文增至​​250篇​​,位列四川省高校第​​4位​​,全球排名上升至​​第3324位​​(较前期前进588位);
​​学科支撑​​: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包括工程学、农业科学、药理毒理学等,其中药理毒理学2024年新晋,论文被引频次达​​4030次​​。

本报告聚焦成大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典型案例及社会影响,揭示其科研竞争力提升路径。

​​二、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特征​​

成大高被引论文集中于​​工程灾害防控​​、​​绿色能源​​、​​药理毒理​​及​​人工智能​​四大领域,体现“应用导向+产业需求”的科研布局。
​​表1:高被引论文学科分布(2020–2025)​​
成都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插图
​​学科建设亮点​​:
​​1.工程学​​:聚焦岩土工程与智能建造,论文总数​​1144篇​​,被引​​18,129次​​,全球排名较前期上升22位;
2.​​药理毒理学​​:2024年新晋ESI前1%,论文​​284篇​​被引​​4030次​​,手性药物合成成果登顶《ACS Catalysis》;
​​3.交叉学科突破​​:如风电预测研究融合深度学习与能源工程,5篇论文入选高被引。

​​三、核心研究领域与代表性成果分析​​

​​(一) 工程灾害防控:人工智能赋能防灾减灾​​
建工学院团队通过AI算法提升地质灾害监测精度,形成高被引论文集群:
​​1.李骅锦副教授团队​​:
​​《Detection and segmentation of loess landslides via satellite images》​​(2023)
提出​​两阶段黄土滑坡识别框架​​:
​​阶段1​​:基于纹理特征与几何学理论,构建滑坡影像智能分割模型,识别准确率达92%;
​​阶段2​​:结合深度残差网络预测滑坡风险等级,应用于四川地震带地质灾害预警。
​​社会价值​​:为成渝地区山地灾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撑,论文被引频次位列工程学前0.8%。
2.冯鹏副研究员​​:
​​《Effects of dynamic strain rate on energy dissipation of cross-fissured rocks》​​
首创​​动静组合加载岩体断裂分析模型​​:
方法:改进霍普金森压杆与数字图像相关法,量化节理岩体能量耗散规律;
发现:揭示高应变率下岩体碎片分布与能量吸收的负相关性,指导隧道工程爆破设计。
​​期刊等级​​:发表于岩石力学顶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IF=6.849),入选ESI高被引。

​​(二) 绿色能源技术:深度学习驱动风电优化​​
成大在新能源领域的高被引论文集中于风电预测与设备监测:
1.风电功率区间预测​​:
​​《SCADA Data Based Wind Power Interval Prediction》​​(李骅锦团队)
开发​​LUBE深度残差网络模型​​,利用风电场SCADA系统数据,将短期预测误差率降至​​4.7%​​,提升电网稳定性。
​​2.设备故障预警​​:
​​《Monitoring Wind Turbine Bearing Faults》​​
结合​​深度置信网络(DBN)与EWMA控制图​​,实时监测发电机轴承异常振动,故障识别响应时间缩短至​​8分钟​​。
​​产业应用​​:相关成果落地四川凉山风电场,年运维成本降低​​1200万元​​。

​​(三) 药理毒理学:手性药物合成突破​​
药学院李青竹博士团队登顶化学顶刊,实现手性中环药物高效合成:
​​《Temperature-Controlled Divergent Asymmetric Synthesis》​​(2023)
​​创新点​​:构建钯/面手性双膦催化体系,通过温度调控(25℃ vs 60℃)从同一底物选择性合成两种吲哚类中环化合物;
​​合成效率​​:产物对映选择性超​​99%​​,为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新路径;
​​期刊影响​​:发表于《ACS Catalysis》(IF=13.7),成大作为唯一通讯单位。

​​(四) 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理论综述​​
信息学院王丽敏教授团队系统解析卷积神经网络(CNN)研究进展:
​​《A review of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in computer vision》​​(2024)
​​内容框架​​:
成都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插图1
​​学术价值​​:成为CNN领域标志性综述,被引频次位列计算机科学学科前0.5%。

​​四、高被引论文产出机制分析​​
​​
(一) 学科建设策略​​
​​1.“特色学科攀登计划”​​:
优先投入工程学、药理毒理学,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如四川抗菌素研究所);
农业科学聚焦“生物食品方向”,泰晤士食品学科评估全国B档(西南地区唯一)。
2.产学研深度融合​​:
土木工程专业联合企业研发低碳建材,成果转化率超​​30%​​;
风电预测模型授权华能集团使用,年技术许可费​​500万元​​。

​​(二) 科研生态优化​​
1.​​人才引育机制​​:
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45%​​(800余人),引进欧洲科学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
李骅锦、冯鹏等青年教师人均发表ESI高被引论文​​2.1篇​​。
2.​​国际合作网络​​:
参与电子科技大学《Nature》正刊研究(成大首篇Nature);
与中科院煤化所合作发表煤转化成果。

​​(三) 学术影响力拓展​​
1.​​国际排名提升​​:
2024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第878位​​(较2023年上升31位),国际论文指标全球第554位;
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中国内地高校第​​49–95位​​。
2.社会服务贡献​​:
编制《抗疫应急手语指南》服务听障群体;
风电预测系统降低弃风率​​7.2%​​,年减碳​​4.8万吨​​。

​​五、挑战与未来发展建议​​

​​(一) 现存瓶颈​​
1.​​学科发展不均衡​​:
计算机科学未进入ESI前1%,AI领域高被引论文占比不足20%;
​​2.基础研究薄弱​​:
材料科学、化学学科论文被引频次低于国内同类高校(如材料科学篇均被引​​13.4次​​ vs 全球均值21.2次);
3.​​成果转化不足​​:
手性合成技术尚未形成专利药物,市场回报周期长。
​​
(二) 突破路径建议​​
​​1.强化基础研究投入​​:
设立“基础科学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数理、化学前沿探索;
联合中科院共建理论实验室,培育Nature/Science论文增长点。
​​2.构建成果转化生态​​:
成立医药成果转化中心,推动手性化合物专利授权(参考四川抗菌素研究所模式);
建立风电AI模型开源平台,吸引企业协同迭代。
3.​​优化评价体系​​:
将技术应用效益(如灾害预警准确率、药物合成效率)纳入科研绩效考核;
设立“非论文成果奖”,奖励专利转化与标准制定。
​​
六、结论​​

成都大学的高被引论文从​​164篇(2023年)到250篇(2024年)​​的跨越式增长,标志着其科研实力从“区域特色”向“国际影响力”的转型:
​​1.学科引领力​​:工程灾害防控、风电预测、手性药物合成三大方向形成高被引论文集群,6个ESI前1%学科奠定综合竞争力;
​​2.产研融合度​​:岩土识别模型、风电预测系统等技术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体现“科研-产业-社会”闭环;
​​3.青年创新力​​:李骅锦、冯鹏、李青竹等青年教师成为高被引论文主力,人均产出超2篇。
未来需通过​​基础研究补强​​、​​转化机制优化​​、​​评价体系重构​​,推动高被引论文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引领”,全面支撑中国西部高校的国际学术话语权提升。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