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广西民族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在全球学术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高被引论文作为衡量科研机构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受到广泛关注。广西民族大学作为中国华南地区以民族学、化学、工程学为特色的综合性高校,近年来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多篇论文入选全球高被引行列。本报告旨在深入分析该校高被引论文的分布特征、学科优势、作者团队及学术影响力,为评估学校科研实力和推动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二、高被引论文的界定与数据来源
1.高被引论文的定义
高被引论文通常指在特定学科领域内,被引用次数排名全球前 1% 的论文(ESI 高被引论文),以及近两年内被引次数排名前 0.1% 的论文(ESI 热点论文)。这类论文代表了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广泛的认可度。
2.数据来源
本报告数据主要来源于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的 ESI 数据库、爱思唯尔(Elsevier)的 Scopus 数据库,以及广西民族大学官网、各学院科研成果报告等公开信息。此外,部分数据通过 Web of Science、CNKI 等学术数据库补充。
三、广西民族大学高被引论文的整体概况
1.学科分布
根据 2024 年 5 月 ESI 最新数据,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工程学 2 个学科进入全球前 1%。这两个学科是该校高被引论文的主要集中领域。此外,数学、民族学等学科也涌现出一批高被引论文。例如,数学科学学院刘恒教授在 IEEE Transactions 系列期刊发表的论文被引次数超过 2100 次,H 指数达 24,入选 Elsevier 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 2023 年度终生学术影响力排行。民族学领域的陈金文教授入选 2024 年度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 TOP5%,其在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的成果具有广泛影响力。
2.论文数量与质量
近年来,该校高被引论文数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以化学学科为例,2024 年数据显示,化学学科共发表论文 634 篇,总被引频次 8048 次,篇均被引 12.69 次,高被引论文 10 篇。数学领域的刘恒教授团队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等期刊发表论文 100 余篇,其中 3 篇为 ESI 高被引论文。工程学领域的甘蔗智能装备研发团队在应用研究方面成果显著,相关技术转化案例被引次数超过 500 次。这些数据表明,该校在特定领域的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作者团队
该校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团队呈现出以下特点:
学科领军人物突出:刘振海教授(数学科学学院)、覃英宏教授(建筑工程学院)入选 2024 年爱思唯尔 “中国高被引学者” 榜单,其团队在数学、工程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广泛影响力。陈金文教授(文学院)、黄平文教授(文学院)等学者在民族学、语言学领域表现出色,成为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
团队合作紧密:高被引论文多为团队合作成果,例如甘蔗智能装备研发中心团队与广西大学、企业合作开展的应用研究,以及民族学团队与东盟国家高校的联合研究,均体现了跨学科、跨机构的协同创新。
国际合作活跃:部分高被引论文涉及国际合作,如尤慧博士(材料与环境学院)与日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合作发表的论文,在海水淡化领域引起广泛关注。数学科学学院潘永平教授团队与多国学者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等顶级期刊。
四、高被引论文的典型案例分析
1.化学领域:尤慧博士的海水淡化技术研究
尤慧博士团队在国际分离和纯化领域权威期刊《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中科院一区 TOP 期刊)发表的论文 “Achieving a Balance between Permeability and Selectivity in a ZIF-8-matrix Nanocomposite Membrane for Desalination”,提出了一种以金属有机框架(MOFs)为主要基体的新型纳米复合膜,显著提高了海水淡化效率。该研究首次报道了用配体交换法制备羧基功能化的沸石咪唑骨架 – 8(ZIF-8)纳米粒子,并通过受限界面聚合技术优化膜结构,使分离膜的渗透性达到 43.6 LMH bar⁻¹,同时保持了高盐离子排斥率。该成果为解决全球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被引次数超过 300 次。
2.数学领域:刘恒教授的智能系统控制研究
刘恒教授团队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等期刊发表的系列论文,系统研究了智能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其论文 “Adaptive Fuzzy Tracking Control for Nonlinear Systems with Input Saturation and Actuator Faults” 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模糊跟踪控制算法,有效解决了非线性系统中输入饱和和执行器故障问题,被引次数超过 500 次。该研究成果在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控制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
3.民族学领域:陈金文教授的民族文学研究
陈金文教授在民族文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其论文《壮族民间文学的现代性转型与文化认同》入选中国知网高被引论文 TOP5%。该研究通过对壮族民间文学的现代性转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文化认同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被引次数超过 200 次。陈教授团队还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发表多篇高被引论文,研究成果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持。
4.工程领域:甘蔗智能装备研发中心的技术转化
甘蔗智能装备研发中心团队在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研发的预切种式甘蔗横向种植机通过精准种植技术,使甘蔗用种量降低 50%,平均产量增产 22.5%,每亩可节约成本 400 元,农户每亩每年可增收 1125 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农业工程学报》等期刊,被引次数超过 400 次。该技术已在广西崇左、武鸣等蔗区推广应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 31.35 亿元,显著提升了甘蔗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五、高被引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分析
1.国际排名与学科声誉
广西民族大学在 2024 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 382 名,在民族类大学中排名第 6 位。工程学、化学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数学、民族学等学科在国内具有较高学术声誉。学校拥有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东盟研究中心等 44 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为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提供了坚实支撑。
2.学术奖励与荣誉
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团队获得了多项学术奖励和荣誉。刘振海教授、覃英宏教授入选 2024 年爱思唯尔 “中国高被引学者” 榜单,陈金文教授入选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 TOP5%,刘恒教授入选 Elsevier 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 2023 年度终生学术影响力排行。此外,学校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 7 项,省部级奖励 305 项,其中 “微生物有机肥关键技术创新及产品创制” 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技术转化与社会贡献
部分高被引论文的研究成果已实现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例如,甘蔗智能装备研发中心的技术成果在广西蔗区推广应用,直接带动 1710 户农民发展种植产业;海洋与生物技术学院姜明国教授团队的六堡茶发酵技术解决了自然发酵发 “金花” 难题,相关专利获得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银奖,并实现技术转化。这些成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4.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东盟国家的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研究项目等方式,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例如,与老挝国立大学合作开设中文师范本科专业,采用 “2+2” 培养模式,为老挝培养本土中文师资;与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印尼丹戎布拉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累计培养学员 28 万人次。此外,学校还与东盟国家合作开展 “中国 — 东盟民族论坛” 等国际会议,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
六、高被引论文产出的驱动因素
1.学科建设与科研平台支持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引领,聚焦民族学、化学、工程学等特色优势,大力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民族学学科入选广西一流学科 A 类项目,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数学学科入选广西一流学科 B 类项目。学校拥有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等 44 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为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学校实施 “人才强校” 战略,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人才。通过 “相思湖” 讲席教授、“八桂学者” 等人才项目,集聚了潘永平、刘恒等优秀科研人员。同时,学校注重团队建设,鼓励跨学科合作,形成了多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团队。例如,甘蔗智能装备研发中心团队整合了电子信息、机械工程等学科力量,开展产学研合作;民族学团队与东盟国家高校联合开展跨境民族研究,提升了学科影响力。
3.科研政策与资金投入
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科研激励政策,对高被引论文、高水平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 20 余项(含重点基金 2 项)、工程技术类项目 300 余项,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此外,广西应用数学中心、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设立开放基金,支持校内外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性研究。
4.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研究项目等方式,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例如,数学科学学院与德国海德堡大学合作开展智能系统控制研究,材料与环境学院与日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合作开发新型分离膜技术。学校还牵头成立粤港澳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推动区域医药产业发展。
七、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学科发展不均衡
虽然该校有化学、工程学 2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但其他学科的高被引论文数量较少,学科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例如,民族学、语言学等特色学科的高被引论文案例相对缺乏,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学科的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
2.国际合作深度不足
尽管学校开展了一定的国际合作,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提升。部分高被引论文的国际合作比例较低,合作项目多集中在学术交流层面,实质性的联合研究和技术合作较少。例如,数学领域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量有限,需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网络。
3.技术转化能力有待提高
虽然部分高被引论文的研究成果已实现技术转化,但整体转化率仍较低。科研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制约了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例如,民族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与企业的对接和合作较少。
4.科研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对高被引论文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突出质量导向,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高影响力的研究。例如,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论文发表数量,而忽视了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八、对策与建议
1.优化学科布局,强化特色优势
加大对民族学、语言学等特色学科的支持力度,整合资源,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同时,进一步强化化学、工程学等优势学科,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以高峰优势学科为牵引的特色学科群。例如,加强民族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研究,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材料。
2.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学术影响力
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开展联合研究和学术交流,提升学校的国际学术话语权。例如,与美国、欧洲的高校合作开展前沿领域的研究,共同发表高水平论文。
3.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转化
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和合作。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通过共建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方式,加速技术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例如,与广西糖业集团、横州茉莉花企业合作,将民族学、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
4.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激励创新创造
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加大对高被引论文、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高影响力的研究,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氛围。例如,将高被引论文、技术转化成果等纳入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指标,破除 “唯论文” 倾向。
九、结论
广西民族大学在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化学、工程学、数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通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平台支持等措施,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科研优势。然而,仍需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深化国际合作、加强技术转化,以提升整体科研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未来,学校应继续聚焦民族地区发展需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而努力。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