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药科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广东药科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在全球学术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高被引论文作为衡量科研机构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受到广泛关注。广东药科大学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以药学为特色的高等学府,近年来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多篇论文入选全球高被引行列。本报告旨在深入分析该校高被引论文的分布特征、学科优势、作者团队及学术影响力,为评估学校科研实力和推动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二、高被引论文的界定与数据来源
1.高被引论文的定义
高被引论文通常指在特定学科领域内,被引用次数排名全球前 1% 的论文(ESI 高被引论文),以及近两年内被引次数排名前 0.1% 的论文(ESI 热点论文)。这类论文代表了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广泛的认可度。
2.数据来源
本报告数据主要来源于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的 ESI 数据库、爱思唯尔(Elsevier)的 Scopus 数据库,以及广东药科大学官网、各学院科研成果报告等公开信息。此外,部分数据通过 Web of Science、CNKI 等学术数据库补充。
三、广东药科大学高被引论文的整体概况
1.学科分布
根据 2024 年 9 月 ESI 最新数据,广东药科大学临床医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5 个学科进入全球前 1%。这五个学科是该校高被引论文的主要集中领域。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最多,临床医学和化学次之。例如,朱依谆教授团队在药理学领域发表的多篇论文被引次数超过千次,成为该学科的代表性成果。
2.论文数量与质量
近年来,该校高被引论文数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以药学学科为例,王淑美教授团队近五年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80 余篇,他引 4000 余次,其中 12 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沈晗副教授团队在 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发表的论文 “Generating bulk RNA-Seq gene expression data based on generative deep learning models and utilizing it for data augmentation” 被引次数超过 500 次,入选 ESI 热点论文。这些数据表明,该校在特定领域的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作者团队
该校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团队呈现出以下特点:
学科领军人物突出:朱依谆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兼职教授)连续多年入选爱思唯尔 “中国高被引学者” 榜单,其团队在心血管药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广泛影响力。王淑美教授、陈吉生教授等学者也表现出色,成为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
团队合作紧密:高被引论文多为团队合作成果,例如王淑美团队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以及陈吉生团队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均体现了跨学科、跨机构的协同创新。
国际合作活跃:部分高被引论文涉及国际合作,如沈晗副教授团队与美国、英国等国的学者合作完成的肿瘤生物信息学研究。李浩教授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的论文同时入选 ESI 高被引和热点论文,研究涉及多国学者合作。
四、高被引论文的典型案例分析
1.药理学领域:朱依谆教授团队的益母草碱研发
朱依谆教授团队在心血管药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其研发的益母草碱(SCM-198)是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相关研究论文被引次数超过 1.18 万次,H 指数达 49。该药物目前正在美国和国内同时展开临床研究,预计将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团队还在《Circulation Research》《Cardiovascular Research》等期刊发表多篇高被引论文,研究成果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 18 项,美国及国际专利 6 项。
2.中药学领域:王淑美教授团队的数字化技术研究
王淑美教授团队在 “数字化技术在中药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中的研究与应用” 项目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团队建立了 “效应成分量比分析法” 和 “基于代谢组学融合化学计量学整体谱效表征的中药复方质量评价研究模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被引次数超过 2000 次。该项目获得 2019 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建立了客观科学的中药质量评价标准,为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3.临床医学领域:陈吉生教授团队的外科药学研究
陈吉生教授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发表的论文 “Intrathecal or intraventricular antimicrobial therapy for post-neurosurgical Gram-negative bacillary meningitis or ventricul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被引次数超过 800 次,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该研究系统评价了鞘内或脑室内抗菌治疗在神经外科术后感染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团队还在《Critical Care Medicine》《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等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4.材料科学领域:李浩教授团队的光催化材料研究
李浩教授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的论文 “Built-in Electric Field in Yolk Shell CuO-Co3O4@Co3O4 with Modulated Interfacial Charge to Facilitate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Ammonia Borane Methanolysis Under Visible Light” 同时入选 ESI 高被引和热点论文。该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光催化材料,显著提高了氨硼烷甲醇解产氢的效率,为清洁能源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团队还在《Nano Energy》《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等期刊发表多篇高被引论文,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五、高被引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分析
1.国际排名与学科声誉
广东药科大学在 2024-2025 年度 U.S. News 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首次入选,全球排名第 2343 位,药理学与毒理学、临床医学、化学等学科分别位列全球前 1%。此外,学校 5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中西医结合学科连续六年软科排名名列前茅,学科建设水平和国际声誉显著提升。
2.学术奖励与荣誉
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团队获得了多项学术奖励和荣誉。朱依谆教授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药学发展奖等,并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王淑美教授团队的研究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陈吉生教授团队的论文获 E 方知库年度最受关注论文特等奖。李浩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多次入选 ESI 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进一步彰显了学校的学术实力。
3.技术转化与社会贡献
部分高被引论文的研究成果已实现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例如,朱依谆教授团队的益母草碱研发项目以 1.5 亿元成功转化,现正在开展临床研究。王淑美教授团队的数字化技术研究成果为企业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近三年累计达 5 亿多元。陈吉生教授团队的外科药学研究成果在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六、高被引论文产出的驱动因素
1.学科建设与科研平台支持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引领,聚焦药学特色优势,大力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药学学科入选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拥有教育部糖脂代谢病重点实验室、国家药监局药物警戒技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为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学校还建有广东省药物控释制剂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药质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支持跨学科研究和技术创新。
2.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学校实施 “人才强校” 战略,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人才。朱依谆教授、王淑美教授等通过 “珠江学者”“青年岐黄学者” 等人才项目,集聚了一批优秀科研人员。同时,学校注重团队建设,鼓励跨学科合作,形成了多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团队。例如,沈晗副教授团队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和科研兴趣小组,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科研人才,其中本科生王英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科院 2 区 TOP 期刊发表论文。
3.科研政策与资金投入
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科研激励政策,对高被引论文、高水平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 20 余项(含重点基金 2 项)、工程技术类项目 300 余项,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此外,广东省代谢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设立开放基金,支持校内外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性研究。
4.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研究项目等方式,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例如,朱依谆教授团队与德国海德堡大学合作开展心血管药理学研究,沈晗副教授团队与美国得州农工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学校还牵头成立粤港澳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推动区域医药产业发展。
七、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学科发展不均衡
虽然该校有 5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但其他学科的高被引论文数量较少,学科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例如,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新兴学科的高被引论文案例相对缺乏,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学科的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
2.国际合作深度不足
尽管学校开展了一定的国际合作,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提升。部分高被引论文的国际合作比例较低,合作项目多集中在学术交流层面,实质性的联合研究和技术合作较少。例如,李浩教授团队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量有限,需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网络。
3.技术转化能力有待提高
虽然部分高被引论文的研究成果已实现技术转化,但整体转化率仍较低。科研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制约了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例如,王淑美教授团队的数字化技术研究成果虽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4.科研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对高被引论文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突出质量导向,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高影响力的研究。例如,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论文发表数量,而忽视了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八、对策与建议
1.优化学科布局,强化特色优势
加大对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新兴学科的支持力度,整合资源,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同时,进一步强化药学特色优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以高峰优势学科为牵引的特色学科群。例如,加强药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研究,开发新型药物载体材料。
2.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学术影响力
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开展联合研究和学术交流,提升学校的国际学术话语权。例如,与美国、欧洲的高校合作开展前沿领域的研究,共同发表高水平论文。
3.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转化
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和合作。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通过共建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方式,加速技术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例如,与广药集团、华润三九等企业合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
4.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激励创新创造
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加大对高被引论文、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高影响力的研究,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氛围。例如,将高被引论文、技术转化成果等纳入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指标。
九、结论
广东药科大学在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药理学与毒理学、临床医学、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通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平台支持等措施,形成了具有药学特色的科研优势。然而,仍需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深化国际合作、加强技术转化,以提升整体科研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未来,学校应继续聚焦医药产业需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药科大学而努力。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