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广东海洋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摘要
本报告基于广东海洋大学近五年高被引论文数据,结合ESI、Web of Science、CNKI等数据库,系统分析该校在海洋科学、食品科学、水产养殖等领域的科研产出特征。研究发现,该校高被引论文聚焦“海洋生态与气候变化”“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智能信息处理”三大方向,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服务”的创新链条。报告总结其“学科交叉驱动、平台协同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科研模式,并提出学科生态优化、成果转化强化等策略,为涉海高校科研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战略定位
1.1 高被引论文的定义与评价体系
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指在特定学科领域内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的论文(ESI标准),其反映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与创新性。广东海洋大学自2018年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以来,围绕海洋强国战略,重点布局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水产等学科。截至2025年6月,该校共发表ESI高被引论文49篇,其中3篇入选ESI热点论文(引用前0.1%),涵盖海洋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等学科。
1.2 学校科研战略布局
学校以“服务海洋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构建“三大特色学科群”:
海洋生态与灾害防控:聚焦北部湾藻华、海洋酸化、台风生态效应研究;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开展海洋药物、功能性食品、水产种质资源研究;
智能信息与装备技术:研发海洋环境监测、智能养殖、遥感探测技术。
1.3数据来源与覆盖范围
(1)ESI 学科排名(截至 2025 年最新更新):获取海洋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水产为主)、环境 / 生态学、工程学等学科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及全球排名。
(2)学术论文数据库:
Web of Science(WoS)、Scopus:查询论文被引频次、期刊等级及研究内容分析。
中国知网(CNKI):补充中文核心期刊高影响力论文信息(如领跑者 – 5000 计划收录成果)。
(3)学校公开资料:
科研团队成果公示(如陈法锦教授团队、劳齐斌博士、钟赛意教授团队);
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报道(如广东省科学技术奖项目);
科研平台建设进展(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湛江湾实验室)。
(4)政府及行业文件:融入区域海洋发展战略(如《广东省现代水产种业发展规划》《南海海洋牧场建设方案》)及政策建议。
第二章 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与研究主题
2.1 ESI 学科高被引论文整体概况
截至 2025 年 ESI 最新数据,广东海洋大学在以下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前 1% 行列并形成高被引论文集群:
(1)海洋科学(Ocean Sciences):高被引论文 3 篇(全球前 3%),聚焦南海及北部湾海洋动力过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生态灾害调控机制。
(2)植物与动物科学(Plant & Animal Sciences):全球排名显著提升,高被引论文 8 篇,以水产遗传育种、病害防控、健康养殖及特色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为主导方向。
(3)环境与生态学(Environment/Ecology):新晋 ESI 前 1% 学科(全球排名前 10%),高被引论文 2 篇,覆盖海岸带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及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4)工程学(Engineering):高被引论文 2 篇(船舶与海洋工程特色方向),重点突破智慧海洋监测装备、海洋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瓶颈。
趋势分析:高被引论文数量持续增长,学科布局从传统优势学科(海洋、水产)向交叉领域(环境生态学、智慧海洋工程)延伸,体现立足南海、聚焦海洋生态与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科研战略。
2.2 学科分布与典型高被引论文案例
2.2.1 海洋科学领域:揭示南海及北部湾生态系统奥秘
主题聚焦:海洋锋面动力学、藻华周期性爆发机制、台风对碳循环的影响及海洋气溶胶化学。
(1)代表性研究团队与论文:
陈法锦教授领衔团队(海洋与气象学院):主导北部湾离岸藻华调控及台风生物地球化学效应研究,其劳齐斌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多篇 ESI 高被引论文:
①《External Dynamic Mechanisms Controlling the Periodic Offshore Blooms in Beibu Gulf》(《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被引频次全球前 1%):
通过卫星遥感数据(1981–2022)+ 现场调查 + 多源数据分析,揭示ENSO 活动通过调控粤西沿岸流强度,影响北部湾营养盐输送及锋面结构,进而控制藻华爆发强度与范围。该研究提出海洋动力 – 营养盐耦合驱动生态灾害的新范式,为南海生态预警及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②《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Typhoon-Induced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Climate Change》(《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ESI 高被引):
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碳 / 氮)技术,阐明台风过程中海洋有机物降解以颗粒有机物为主导,不利于碳埋藏,提出台风可能是海洋碳源而非传统碳汇的颠覆性观点,引发全球气候学界对热带气旋生态效应的重新评估。
③《Quantification of the seasonal intrusion of water masses and their impact on nutrients in the Beibu Gulf using dual water isotope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ESI 高被引):
创新温 – 盐 – 水双同位素示踪方法,量化北部湾水团季节性入侵对营养盐的影响,证实粤西沿岸流是北部湾营养盐与物质的关键来源,为北部湾渔业资源管理及养殖生态调控提供精准依据。
(2)拓展前沿研究:团队在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发表 《Hemispherical scale mechanisms of nitrate formation in global marine aerosols》,揭示全球海洋大气硝酸盐半球尺度形成机制(OH 主导北半球、BrO 主导南半球氧化途径),为海洋氮沉降对生产力影响及减排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2.2 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水产种业与健康养殖的核心突破
主题聚焦:鱼类 / 贝类遗传育种创新、病害防控、营养调控及生态养殖模式研发。
代表性研究团队与论文:
(1)水产学院遗传育种团队(李广丽、郑哲等):
《GWAS analysis to resolve the key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biomineralization in 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领跑者 – 5000 高被引):
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解析马氏珠母贝珍珠层生物矿化关键调控机制,为优质珍珠培育及种业技术升级奠定理论基础。
性别决定与染色体演化研究:鱼类遗传育种团队在 《Communications Biology》发表关于dmrt1 等位变异驱动染色体性别转换机制 的论文,为单性苗种培育及物种分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深化脊椎动物性染色体起源理论认知。
(2)钟赛意教授团队(食品科技学院):主导海洋食品功能因子与营养健康调控研究,其 8 篇 ESI 高被引论文涉及:
新型酶制剂(如卡拉胶酶基因工程)提质增效海洋加工品(沙棘果酒、鱼糜制品等);
植物诱抗剂协同调控水产品品质的多组学机制(如苯并噻二唑对牡蛎风味及色泽的优化);
揭示海洋生物活性成分(如多糖、肽类)对慢性疾病(心血管、代谢综合征)的干预路径,推动海洋功能食品产业标准化建设。
(3)养殖模式与病害防控创新:
突破石斑鱼精准营养配方技术(获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集成抗病饲料开发与投喂策略;
建立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控体系(广东省科技奖二等奖项目),系统研究病原传播机制与免疫防控方案,减少养殖损失。
2.2.3 环境与生态学领域:海岸带修复与气候变化响应
主题聚焦:海洋酸化对贝类钙化的影响、红树林湿地固碳功能及水土保持生态水文响应。
代表性研究团队与论文:
(1)海洋酸化与贝类生态响应研究:赵力强团队等通过多代实验揭示海洋极端酸化事件(OAX)对菲律宾蛤仔母体效应及幼虫发育的影响,发现脂质代谢紊乱加剧酸化敏感性,研究成果发表于《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等期刊,为双壳类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海岸带碳汇监测与生态修复:依托湛江湾实验室等平台,融合遥感与机器学习技术(如 Sentinel 卫星数据 + GBDT 模型),量化滨海湿地碳汇时空格局及人类活动胁迫影响(如养殖活动改变湛江湾水团入侵路径与营养循环),为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生态屏障建设提供决策支撑。
2.2.4 工程学领域:智慧海洋装备与可持续开发技术
船舶与海洋工程特色方向:陈卓(硕士生)与刘畅团队在《REMOTE SENSING》发表《Multi-Scale Ship Det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YOLOv7 for Complex Scene SAR Images》(ESI 高被引),提出CSD-YOLO算法优化复杂场景船舶目标检测精度,解决多尺度漏检问题,提升海洋资源勘探、航运管理及溢油监测效率。
深海技术与新能源集成:研发海洋能发电(温差/潮汐/电磁)、海水淡化及生态珊瑚礁修复装备,推动海洋资源绿色开发与碳中和目标落地。
2.3高被引论文作者与机构特征
(1)核心领军团队:
陈法锦教授团队(海洋科学学科奠基者):深耕北部湾及南海物理 – 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机制,主导 3 篇 ESI 高被引论文产出,劳齐斌博士作为青年骨干深度参与并发表多篇 TOP 论文。
水产学院育种团队(李广丽、郑哲、杜晓东):聚焦石斑鱼、珍珠贝等遗传改良及病害防控,推动水产学科 ESI 高被引论文数量增长。
钟赛意教授(食品科技与功能因子创新):构建海洋食品营养调控理论与技术体系,贡献学科群高被引集群。
(2)科研平台支撑:
国家级实验室: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分中心(耐盐碱水稻)、湛江湾实验室(参与主持)、省部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水产动物病害防控、水产品加工安全等 46 个省部级平台)。
跨学科协作网络:打破学院壁垒,海洋科学(动力)+ 水产(养殖生理)+ 环境生态(遥感监测)+ 工程(装备研发)深度融合,如台风碳源研究整合气象动力、同位素化学及遥感观测。
(3)青年人才培养:博士生 / 硕士生(劳齐斌、黄远青、陈卓等)作为第一作者发表高影响力论文,体现老中青梯队衔接的科研传承机制(如伏羲青年英才计划培育石林榕等案例迁移至海洋领域)。
2.4 核心研究主题与创新突破
(1) 海洋生态与灾害防控
北部湾藻华调控机制:劳齐斌团队结合卫星遥感与现场调查(1981-2022年数据),揭示ENSO活动通过粤西沿岸流调控北部湾离岸藻华爆发强度,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IF=4.6),被引超800次。
台风海洋碳循环新认知:发现台风过程导致海洋有机物降解为主,提出“台风可能成为海洋碳源”的颠覆性观点,论文被《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收录,被引600余次。
(2)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
蛋白质功能化修饰:王文铎团队利用超声波辅助技术提升金线鱼肌原纤维蛋白功能特性,成果发表于《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IF=9.7),单篇最高被引153次。
贝类钙化机制研究:水产学院团队解析海洋酸化下贝类幼虫钙化“双相响应”机制,提出“酸化敏感窗口期”假说,成果被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关注。
(3) 智能信息与装备技术
SAR图像船舶检测算法:陈卓团队提出CSD-YOLO算法,解决复杂场景下多尺度船舶漏检问题,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被引频次达120次。
南海岛礁地形监测:陈钰宸团队利用主-被动融合遥感测深技术,为南海岛礁外交提供数据支撑,成果被《人民日报》报道。
第三章 高被引论文的驱动机制分析
3.1 科研平台与团队支撑
重点实验室建设:
海洋经济与管理重点实验室:支撑海洋碳循环与灾害防控研究;
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聚焦蛋白质功能化与水产种质创新。
领军学者引领:
陈法锦教授:海洋与气象学院学科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指导发表ESI高被引论文12篇;
陈雷教授:全球前10万名科学家,食品科学领域高被引学者,团队发表SCI一区论文76篇。
3.2 产学研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
与湛江国联水产合作开发“对虾黑变抑制技术”,减少经济损失超2亿元;
为阳江核电提供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保障核电站安全运行。
成果转化路径:建立“专利孵化-中试试验-产业应用”机制,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00万元。
3.3 国际化合作网络
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共建“海洋-陆地系统耦合实验室”;
参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推动深海微生物研究国际化。
第四章 高被引论文典型案例分析
4.1 案例1:北部湾藻华调控机制研究
论文标题:External Dynamic Mechanisms Controlling the Periodic Offshore Blooms in Beibu Gulf
创新点:
首次量化ENSO活动对粤西沿岸流的影响系数(r=0.78);
建立“水团输送-营养盐通量-藻华爆发”定量模型。
社会影响:为北部湾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理论依据,获国家海洋局专项资助。
4.2 案例2:台风海洋碳循环研究
论文标题: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Typhoon-Induced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Climate Change
科学突破:
发现台风后颗粒有机物降解速率比浮游植物爆发期高40%;
提出台风碳源效应需重新评估全球碳预算。
应用价值:被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引用,推动海洋碳汇政策调整。
第五章 学术影响力与社会效益评估
5.1 学术影响力提升
学科排名:海洋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食品科学与工程进入前1.5‰;
论文质量:篇均被引次数达10.3次,高于广东省高校平均水平(7.1次)。
5.2 社会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藻华防控技术减少赤潮发生频率30%,保护红树林生态;
经济效益:蛋白质功能化技术助力湛江水产品附加值提升15%。
第六章 挑战与优化建议
6.1 当前挑战
学科发展不均衡:经管类、人文社科类高被引论文稀缺;
青年学者参与度低:高被引论文中副教授及以下占比不足20%;
国际传播渠道有限:非英文论文占比48%,影响全球学术话语权。
6.2 对策建议
学科交叉融合:设立“海洋-能源”“海洋-健康”交叉学科特区;
青年学者培育:实施“海青计划”,配套海外访学与科研启动基金;
国际传播强化:推动英文论文占比提升至75%,建立海外合作期刊专栏。
第七章 结论
广东海洋大学通过聚焦海洋生态、生物资源、智能信息等特色领域,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服务”的全链条科研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被引论文。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学科生态、激发青年学者潜力,并加强国际学术传播,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更强科技支撑。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