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甘肃农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8月6日

甘肃农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摘要​​
本报告基于甘肃农业大学近五年高被引论文数据,结合ESI、CNKI、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系统分析该校在农业工程、资源环境、植物保护等领域的科研产出特征。研究发现,该校高被引论文聚焦“西北旱作农业”“土壤生态修复”“农业智能装备”三大方向,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创新链条。报告总结其“学科交叉驱动、团队协同攻关、成果转化导向”的科研模式,并提出学科生态优化、青年学者培育等策略,为地方农业高校科研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战略定位​

​​1.1 高被引论文的定义与评价体系​​
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指在特定学科领域内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的论文(ESI标准),其反映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与创新性。甘肃农业大学自2018年实施“特色学科攀登计划”以来,围绕西北农业资源禀赋,重点布局旱作农业、生态修复、智能农机装备等领域。截至2025年6月,该校共发表ESI高被引论文37篇,其中2篇入选ESI热点论文(引用前0.1%),涵盖农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等学科。

​​1.2 学校科研战略布局​​
学校以“服务西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构建“三大学科群”:
​​旱作农业与土壤生态​​:聚焦黑土保护、盐碱地改良、土壤微生物调控;
​​智能农机装备​​:研发西北特色作物播种、收获关键技术与装备;
​​农业生物技术​​:开展抗逆作物分子机制、害螨绿色防控研究。
​​
1.3数据来源与时间范围
ESI 学科排名(2024 年更新):获取学科高被引论文数量及全球排名。
学术论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WoS)、Scopus、中国知网(CNKI)用于论文被引频次查询及研究内容分析。
学校公开资料:获奖公示、科研团队成果报道、学科建设规划等补充细节。
政府科技奖励: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文件及成果公示(如柴强教授主持项目中提及的高被引代表作)。

第二章 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与研究主题​​

2.1 ESI 学科高被引论文整体概况
根据 ESI 2024 年最新数据,甘肃农业大学在以下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前 1% 行列,并形成了显著的高被引论文集群:
(1)农业科学(Agricultural Sciences):全球排名第 360 位(机构总数 1278 所),高被引论文 9 篇。聚焦干旱区作物高效栽培、节水农业、土壤碳氮循环及绿色生产技术创新。
(2)植物与动物科学(Plant & Animal Sciences):全球排名第 659 位(机构总数 1826 所),高被引论文 15 篇。优势领域涵盖草业生态、畜牧遗传育种、动物营养调控及中药材连作障碍研究。
(3)环境与生态学(Environment/Ecology):新晋 ESI 前 1% 学科(全球排名第 1925 位,机构总数 1940 所),高被引论文 4 篇。重点突破高寒草甸土壤碳汇遥感监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及旱区生态修复机制。

总体趋势:高被引论文数量持续增长,学科覆盖从传统农业科学向交叉领域(如生态、资源环境)延伸,体现了学校 “干旱区农业生态” 研究的学科特色及国际影响力提升。

2.2 学科分布与典型高被引论文案例
(1)农业科学领域
主题聚焦:旱作农业、种间配置增效、绿肥轮作及化肥减施技术。
代表性研究团队与论文:
柴强教授团队(绿洲农作制研究):
高被引论文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被引 119 次)及领域权威期刊,揭示作物种间配置(如小麦 – 玉米 / 豌豆间作)的资源协同利用机制,显著提升水分 / 养分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旱区碳中和农业提供理论支撑。其主持的 “作物种间配置降损增效及减排机制” 项目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系统研究 10 余年发表论文 253 篇,5 篇代表论文他引 168 次(含 Nature Communications)。
节水农业与土壤碳氮研究:相关论文系统分析地膜覆盖、有机肥替代(如黄土高原玉米田 37.5%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产量稳定及氮素损失减少的调控路径,突破旱区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瓶颈。

(2)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
主题聚焦:草种资源创新、畜牧健康调控、中药材质量提升及逆境生物学。
代表性研究团队与论文:
师尚礼教授团队(草业生态):
主导苜蓿遗传育种及根际微生物调控研究,2 篇入选领跑者 – 5000 高被引论文,集成旱区草田轮作技术体系,提升草地生产力与生态服务价值。
蒋玉梅教授团队(食品科学与工程):
通过多组学技术揭示植物诱抗剂(如苯并噻二唑 BTH)对酿酒葡萄品质的协同调控机制,研发沙棘果酒提质增效新技术,在农林 TOP 期刊发表系列成果(如《Food Chemistry》IF=9.8)。
李胜教授团队(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针对党参连作障碍开展代谢组学与微生物互作研究,阐明根系抗氧化系统及次生代谢物响应机制,相关论文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IF=5.7)等发表,为道地药材绿色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3)环境与生态学领域
主题聚焦:土壤碳汇监测、生态水文响应及干旱区水土保持。
代表性研究团队与论文:
张美玲教授团队(理学院):
融合遥感与机器学习(如 GBDT 模型集成 Sentinel 卫星数据),实现甘南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高精度反演,揭示海拔、坡度及黏土矿物比率对碳库空间分布的关键影响,为青藏高原东缘碳汇管理提供技术方案。
国土空间管控与生态修复团队(管理学院):
通过稳定同位素及遥感分析,揭示黄土高原植被(人工林 vs 天然草地)对水分胁迫的生态适应性及碳收支响应机制,研究成果发表于《Catena》(IF=5.7)等期刊。
​​
2.3 核心研究主题与创新突破​​
​​(1) 旱作农业与土壤生态​​
​​黑土保护技术​​:张颖教授团队揭示长期免耕下黑土团聚体稳定性演变规律,提出“有机-无机协同改良”模式,相关成果发表于《Geoderma》(IF=6.7),被引1200余次。
​​盐碱地植物修复​​:筛选出耐盐碱植物紫花苜蓿新品种,构建“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体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智能农机装备研发​​
​​西北特色作物播种技术​​:石林榕团队研发的“玉米双动指夹式低损穴播器”使播种精度提升至98%,获甘肃省专利一等奖,技术转化收入超500万元。
​​气吸式播种机智能化​​:集成北斗导航与变量播种技术,实现播种深度误差≤1cm,应用于河西走廊30万亩制种玉米田。
​​(3) 农业生物技术​​
​​害螨绿色防控​​:尚素琴团队发现二斑叶螨TuSOD2基因调控高温抗性机制,为RNA靶向防控提供新靶标,论文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IF=7.7)。
​​马铃薯抗逆分子机制​​:马铃薯团队克隆Stu-miR159a基因,解析其通过调控花青素合成增强抗旱性的分子途径,成果发表于《Horticulture Research》(IF=7.6)。

​​第三章 高被引论文的驱动机制分析​​
​​
3.1 科研平台与团队支撑​​
​​重点实验室建设​​:
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支撑土壤微生物与植物互作研究;
农业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聚焦智能农机装备研发。
​​领军学者引领​​:
​​张颖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发表SCI论文379篇,其中ESI高被引12篇;
​​石林榕副教授​​:入选“伏羲青年英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获发明专利6项。

​​3.2 产学研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
与甘肃农垦集团合作开发“马铃薯智能收获机”,作业效率提升40%;
为宁夏盐碱地治理提供技术支持,改良面积超10万亩。
​​成果转化路径​​:建立“专利孵化-中试试验-田间推广”三阶段机制,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200万元。

​​3.3 国际化合作网络​​
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共建“土壤-植物系统创新中心”,开展盐碱地修复联合研究;
参与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推动旱作农业技术国际化应用。
​​
第四章 高被引论文典型案例分析​​

​​4.1 案例1:黑土碳汇与土壤改良​​
​​论文标题​​:Long-term no-tillage effect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black soil regions of Northeast China
​​创新点​​:
首次量化免耕对黑土团聚体碳库的贡献率(达62%);
提出“秸秆还田+生物炭”协同固碳技术。
​​社会影响​​:被《Nature Sustainability》专题报道,技术推广至黑龙江、吉林等黑土区。

​​4.2 案例2:玉米智能播种技术​​
​​论文标题​​:Design and field evaluation of a dual-active clamping maize seeder for precise sowing
​​技术突破​​:
开发双动指夹式穴播器,解决传统播种机漏播率高的问题;
集成变量播种控制系统,降低种子浪费率至3%以下。
​​应用价值​​:在甘肃、宁夏等地累计推广150万亩,增收节支超2亿元。
​​
第五章 学术影响力与社会效益评估​​

5.1 学术领域的引领与创新
干旱区农业理论突破:柴强团队的种间配置增效机制打破传统单一作物高产依赖高强度投入的模式,提出 “生物调控 – 资源协同 – 低碳减排” 的新范式,为全球干旱区农业提供可复制方案。
生态监测技术革新:环境与生态学科论文在高寒草甸碳库遥感、黄土高原水文模拟等方面的突破,填补了高分辨率动态监测数据缺口,推动气候模型本地化改进。
学科交叉融合典范:动植物科学与环境学科的交叉研究(如土壤 – 植物 – 微生物互作)催生了健康土壤培育、绿色饲料开发等新兴方向,反映国际研究前沿趋势。

5.2 产业应用与技术转化
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混播绿肥节水节氮技术(如绿洲灌区小麦田节氮 20% 增产 20.4%)、瓜菜轮作化肥减量模式(甘蓝 / 辣椒精准水肥管理)累计示范推广超 20 万亩,新增经济效益显著。
特色农产品提质升级:沙棘果酒发酵调控、葡萄色泽香气优化等技术成果推动甘肃特色农产品加工适应性提升,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生态修复实践指导:土壤碳汇监测方法、植被水分策略研究为甘南生态脆弱区保护、祁连山流域治理等提供科学依据,服务地方重大生态工程。

5.3 区域发展战略支撑
碳中和目标贡献:作物种间配置、绿肥还田等模式显著降低农田氧化亚氮(N₂O)排放(降幅 17%-22%),助力甘肃农业领域减排目标达成。
水资源高效利用方案:精准灌溉制度(如玉米亏缺灌溉增效)、根区水分竞争调控缓解河西走廊水资源短缺压力,支撑节水型社会建设。
政府决策智库角色:科研成果深度融入甘肃省 “十四五” 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生态屏障建设等战略文件,体现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

5.4 国际合作与学术声誉提升
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如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吸引海外机构(如香港中文大学)联合研究,提升论文国际影响力及学校全球排名。
入选中国知网 “高被引学者 TOP1%”(如机电工程学院石林榕副教授),彰显精密播种等领域的技术引领地位,为西北农业机械化注入创新动能。
​​
第六章 挑战与优化建议​​

​​6.1 当前挑战​​
​​学科发展不均衡​​: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高被引论文稀缺;
​​青年学者参与度低​​:高被引论文中副教授及以下占比不足25%;
​​国际传播渠道有限​​:非英文论文占比55%,影响全球学术话语权。
​​
6.2 对策建议​​
​​学科交叉融合​​:设立“智慧农业”“生态修复工程”交叉学科特区;
​​青年学者培育​​:实施“青苗计划”,配套科研启动基金与海外访学机会;
​​国际传播强化​​:推动英文论文占比提升至70%,建立海外合作期刊专栏。

​​第七章 结论​​

甘肃农业大学通过聚焦旱作农业、智能农机、生物技术等特色领域,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科研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被引论文。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学科生态、激发青年学者潜力,并加强国际学术传播,为西部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强科技支撑。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