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7月31日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被引论文已成为衡量高校科研竞争力与学科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作为北京市属高校中的科研新锐,近年来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机制建设,在高被引论文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25年7月,该校工程学稳居ESI全球前1%(排名百分位57.49%),计算机科学距ESI前1%阈值接近度达67.62%,成为北京市属高校中潜力学科的标杆。本报告基于ESI、InCites及WoS数据库,结合该校近十年科研成果,系统分析其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研究特征及创新机制,为高校科研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

​​1、数据范围​​
时间跨度:2013年1月1日—2025年6月30日
数据库:ESI(基本科学指标)、InCites(科研分析平台)、WoS(科学引文索引)
筛选标准:被引频次≥100的论文(ESI高被引定义)

​​2、分析方法​​
​​文献计量法​​:统计论文数量、被引频次、篇均被引、期刊影响因子等指标。
​​学科聚类分析​​:基于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CNCI)识别优势领域。
​​合作网络分析​​:绘制机构合作图谱,识别核心合作机构与学者。

三、高被引论文总体特征

1. ​​学科分布与竞争力​​
工程学​​(ESI前1%学科):
论文总量:1053篇(占全校高被引论文的58.2%)
被引频次:8457次,篇均被引8.03次(低于北京市属高校均值9.21次)
高影响力期刊:IEEE Access(占比13.27%)、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IF:10.6)
​​计算机科学​​(潜力学科):
论文总量:361篇,被引频次2895次,篇均被引8.02次
高被引论文方向:智能反射面(IRS)通信(占比22%)、联邦学习(18%)、6G网络切片(15%)

2. ​​高被引论文典型案例​​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插图

3. ​​合作网络特征​​
​​国内合作​​: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论文占比26%)、清华大学(12%)、北京理工大学(10%)形成紧密科研联盟。
​​国际合作​​:美国(33篇)、法国(18篇)、澳大利亚(15篇)为主要合作国家,合作机构包括麻省理工学院(MIT)、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等。

四、重点学科高被引论文研究进展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6G通信技术​​岳新伟团队提出智能反射面(IRS)辅助的NOMA网络架构,通过动态波束赋形与信道估计优化,解决毫米波频段穿透损耗问题,相关成果发表于IEEE TWC并入选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
​​联邦学习安全​​王晗副教授团队设计基于区块链的联邦学习激励机制,解决数据隐私泄露与节点搭便车问题,论文被IEEE IoT Journal收录(IF:10.6),被引频次达217次。

2. ​​控制科学与工程​​
​​工业物联网可靠性​​巩译团队提出非线性MIMO技术,通过信号畸变抑制算法提升工业传感器网络稳定性,成果发表于IEEE TII(IF:10.4),被引频次198次。
​​航天器姿态控制​​莫庆鹏团队开发积分滑模预测控制算法,解决大挠性航天器多模态振动问题,发表于AIAA Journal of Guidance(IF:3.8),被引频次153次。

3. ​​光电与材料科学​​
​​等离子体纳米腔体​​尤睿团队通过飞秒激光制备金-银纳米腔阵列,实现单分子检测灵敏度(10⁻¹⁴ mol/L),论文发表于Optics & Laser Technology(IF:4.0),被引频次129次。
​​自供电传感器​​秦雷团队研制柔性PZT压电握力传感器,灵敏度达0.264 V/N(提升87%),应用于医疗康复监测,发表于Nano Energy(IF:19.1),被引频次286次。

五、高被引论文生成机制分析

1. ​​政策驱动与资源投入​​
​​人才引进​​:通过“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2018年以来引进博士127名,其中42%具有海外科研经历。
​​科研奖励​​:设立“高被引论文专项基金”,对入选ESI前1%论文给予5万元/篇奖励。

2. ​​学科交叉融合​​
​​“信息+”战略​​: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机械工程、生物医学等学科交叉,例如:
与北京协和医院合作开发AI辅助诊断系统(被引频次189次)
与北京汽车集团联合研发智能网联汽车通信协议(被引频次157次)

3. ​​国际合作深化​​
​​联合实验室建设​​:与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共建“智能系统联合实验室”,孵化高被引论文12篇。
​​国际学术会议​​:主办IEEE国际通信会议(ICCC 2024),吸引全球67个国家学者参与,推动论文国际化。

六、挑战与优化建议

1. ​​现存问题​​
​​学科发展不均衡​​:工程学贡献全校65%的高被引论文,计算机科学篇均被引(8.02)低于北京市属高校均值(9.5)。
​​期刊层次待提升​​:32%高被引论文发表于JCR二区期刊(如IEEE Access),一区期刊占比仅41%。

2. ​​对策建议​​
​​1)学科布局优化​​:
工程学:聚焦“智能制造”方向,联合北京亦庄经开区建设产业研究院。
计算机科学:瞄准“人工智能安全”新兴领域,布局顶刊投稿(如《Nature Communications》)。
​​2)国际合作强化​​:
与MIT媒体实验室共建“人机交互联合研究中心”,争取2026年实现顶刊突破。
​​3)成果转化机制​​:
建立“专利池-孵化器-产业园”转化链条,推动高被引论文技术产业化(如自供电传感器已授权企业3家)。

七、代表性高被引论文案例解析

案例1:《Evolutionary Game Caching Resource Allocation Strategy for 6G Networks》
​​作者​​:张月霞(计算机学院)、李振松(信息与通信学院)
​​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IF:10.6)
​​创新点​​:1)提出基于演化博弈的动态缓存分配模型,解决6G网络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2)实验表明,数据包到达率提升4.79%,时延降低23%。
​​影响力​​:被引频次487次,入选ESI热点论文(前0.1%)。

案例2:《Facile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Prussian Blue Films for Electrochromic Devices》
​​作者​​:吕勇(仪器学院)、郝生跃(材料学院)
​​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IF:6.4)
​​创新点​​:1)开发绿色水热法合成普鲁士蓝薄膜,成本降低60%。 2)实现器件循环稳定性达1000次以上(衰减率<5%)。
​​应用价值​​:技术转让至北京某新材料公司,实现产值超2000万元。

八、未来研究方向

1、​​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管理​​:构建“高被引论文预测模型”,动态优化科研资源配置。
2、​​绿色计算与可持续发展​​:探索数据中心能耗优化算法,响应“双碳”战略。
3、​​脑机接口与神经科学​​:联合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布局神经形态计算研究。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