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在全球学术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高被引论文作为衡量科研机构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受到广泛关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以石油化工为特色的高校,近年来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多篇论文入选全球高被引行列。本报告旨在深入分析该校高被引论文的分布特征、学科优势、作者团队及学术影响力,为评估学校科研实力和推动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二、高被引论文的界定与数据来源
1.高被引论文的定义
高被引论文通常指在特定学科领域内,被引用次数排名全球前 1% 的论文(ESI 高被引论文),以及近两年内被引次数排名前 0.1% 的论文(ESI 热点论文)。这类论文代表了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广泛的认可度。
2.数据来源
本报告数据主要来源于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的 ESI 数据库、爱思唯尔(Elsevier)的 Scopus 数据库,以及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官网、各学院科研成果报告等公开信息。此外,部分数据通过 Web of Science、CNKI 等学术数据库补充。
三、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被引论文的整体概况
1.学科分布
根据 2024 年 1 月 ESI 最新数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工程科学、化学、环境 / 生态学 3 个学科进入全球前 1%。这三个学科是该校高被引论文的主要集中领域。其中,化学学科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最多,工程科学和环境 / 生态学次之。例如,余长林教授团队在化学领域发表的多篇论文被引次数超过千次,成为该学科的代表性成果。
2.论文数量与质量
近年来,该校高被引论文数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以化学工程学院为例,余长林教授团队近五年在《Advanced Materials》《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74 篇,他引 6000 余次,其中 15 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吴少华副教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 18 篇,其中 5 篇为 ESI 热点论文,8 篇为 ESI 高被引论文,他引 3900 余次。这些数据表明,该校在特定领域的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作者团队
该校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团队呈现出以下特点:
学科领军人物突出:余长林教授连续四年入选爱思唯尔 “中国高被引学者” 榜单,其团队在光催化、环境催化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广泛影响力。吴少华副教授、刘洋副教授等青年学者也表现出色,成为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
团队合作紧密:高被引论文多为团队合作成果,例如余长林团队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以及吴少华团队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均体现了跨学科、跨机构的协同创新。
国际合作活跃:部分高被引论文涉及国际合作,如刘洋副教授在《自然》子刊发表的论文,与美国、巴西等国的学者合作完成。Muhammad Ali Naeem 博士团队与巴基斯坦、沙特等国高校的合作研究,也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四、高被引论文的典型案例分析
1.化学工程领域:余长林教授团队的单原子气凝胶材料研究
余长林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的论文 “Atomic Aerogel Materials (or Single-Atom Aerogels): An Interesting New Paradigm in Materials Science” 提出了 “原子气凝胶材料”(AAMs)的全新概念,将单原子催化剂(SACs)与气凝胶相结合,显著提升了催化性能。该论文被引次数超过 500 次,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团队还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发表多篇高被引论文,研究成果获 2023 年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2.环境科学领域:吴少华副教授的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研究
吴少华副教授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的系列论文,系统研究了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其论文 “High-performance porous carbon catalysts doped by iron and nitrogen for degradation of bisphenol F via peroxymonosulfate activation” 被引次数超过 800 次,入选 ESI 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该研究成果为解决工业废水处理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获 2021 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 2)。
3.材料科学领域:刘洋副教授的二维纳米片组装三维有序大孔结构光催化 CO₂还原研究
刘洋副教授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论文 “Engineering the electron localization of metal sites on nanosheets assembled periodic macropores for CO₂ photoreduction”,设计了一种新型光催化剂,在光催化 CO₂还原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合成气产率高达 347.3 μmol h⁻¹(实验室光源)和 1150.7 μmol h⁻¹(自然光照)。该研究成果为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五、高被引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分析
1.国际排名与学科声誉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 2024-2025 年度 U.S. News 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首次入选,全球排名第 1686 位,工程科学和化学学科分别位列全球第 777 位和第 929 位。此外,该校 3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4 个学科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学科建设水平和国际声誉显著提升。
2.学术奖励与荣誉
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团队获得了多项学术奖励和荣誉。余长林教授连续四年入选爱思唯尔 “中国高被引学者”,并获 “全球顶尖前 10 万科学家” 称号。吴少华副教授获 2022 年度 E 方知库年度最受关注论文特等奖,其论文连续 5 次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杨春平教授、吴少华副教授等人入选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榜单,进一步彰显了学校的学术实力。
3.技术转化与社会贡献
部分高被引论文的研究成果已实现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例如,余长林团队的光催化技术在环境净化领域的应用,获得 20 余项发明专利授权,并与企业合作开展中试研究。吴少华团队的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已在工业废水处理项目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高被引论文产出的驱动因素
1.学科建设与科研平台支持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引领,聚焦石油化工特色优势,大力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拥有广东省石油化工污染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石油化工资源清洁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为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学校实施 “人才强校” 战略,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人才。余长林教授团队、吴少华副教授团队等通过 “珠江学者”“扬帆计划” 等人才项目,集聚了一批优秀科研人员。同时,学校注重团队建设,鼓励跨学科合作,形成了多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团队。
3.科研政策与资金投入
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科研激励政策,对高被引论文、高水平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 11 项(含重点基金 1 项)、工程技术类项目 200 余项,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此外,广东省石油化工污染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设立开放基金,支持校内外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性研究。
4.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研究项目等方式,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例如,余长林团队与英国林肯大学合作开展光催化研究,吴少华团队与美国得州农工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七、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学科发展不均衡
虽然该校有 3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但其他学科的高被引论文数量较少,学科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例如,生态学领域的高被引论文案例相对缺乏,需要进一步加强该学科的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
2.国际合作深度不足
尽管学校开展了一定的国际合作,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提升。部分高被引论文的国际合作比例较低,合作项目多集中在学术交流层面,实质性的联合研究和技术合作较少。
3.技术转化能力有待提高
虽然部分高被引论文的研究成果已实现技术转化,但整体转化率仍较低。科研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制约了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4.科研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对高被引论文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突出质量导向,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高影响力的研究。
八、对策与建议
1.优化学科布局,强化特色优势
加大对生态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支持力度,整合资源,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同时,进一步强化石油化工特色优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以高峰优势学科为牵引的特色学科群。
2.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学术影响力
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开展联合研究和学术交流,提升学校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3.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转化
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和合作。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通过共建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方式,加速技术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4.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激励创新创造
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加大对高被引论文、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高影响力的研究,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氛围。
九、结论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化学、工程科学、环境 / 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通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平台支持等措施,形成了具有石化特色的科研优势。然而,仍需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深化国际合作、加强技术转化,以提升整体科研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未来,学校应继续聚焦石油化工产业需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为建设石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而努力。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