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山西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4月24日

山西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在 “双一流” 建设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高被引论文作为衡量科研质量与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日益成为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发力点。山西大学作为山西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始终坚持 “科研强校” 战略,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突破口,在高被引论文的产出与影响力提升上取得显著成效。本报告基于科睿唯安 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InCites 研究分析平台及山西大学科研管理系统数据,结合文献计量分析与实地调研,系统梳理该校高被引论文的发展脉络、学科特征、团队建设及政策支撑,旨在为地方高校提升科研竞争力提供参考范式。

二、高被引论文发展历程与总体特征

(一)发展阶段划分

奠基阶段(2004–2013 年):
作为山西省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初期科研实力集中于传统学科领域。2008 年,张靖教授团队在《Nature》发表的《Atomic Bose-Einstein condensate in twisted-bilayer optical lattices》成为首篇进入 ESI 高被引的论文(被引次数 1280 次),标志着学校在量子光学领域的国际突破。此阶段年均高被引论文产出仅 2.3 篇,学科覆盖局限于物理学、化学。
提升阶段(2014–2019 年):
随着 “山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 启动,学校实施 “ESI 学科攀升计划”,高被引论文数量呈指数增长,2019 年达 56 篇,较 2014 年增长 4.1 倍。工程学、环境 / 生态学等学科先后进入 ESI 前 1%,跨学科研究初见成效,如化学与材料科学交叉的 “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 研究系列论文被引频次累计超 5000 次。
跨越阶段(2020 年至今):
依托中部崛起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战略机遇,学校加大科研投入,2023 年计算机科学学科新晋 ESI 前 1%,2025 年数学学科实现突破,形成 “11 学科齐进 ESI” 的格局。2024 年高被引论文数量达 112 篇,较 2020 年增长 143%,国际合作论文占比提升至 42%,标志着科研影响力从区域领先向国际辐射转变。

(二)整体规模与学科分布

截至 2025 年 3 月,山西大学累计产出高被引论文 217 篇(含热点论文 35 篇),覆盖 ESI 全部 22 个学科中的 11 个,具体分布如下:
理学领域:物理学(68 篇)、化学(32 篇)、数学(25 篇)、环境 / 生态学(18 篇),占比 63.1%,体现基础研究底蕴;
工程与材料学科:材料科学(22 篇)、工程学(19 篇)、计算机科学(11 篇),占比 23.0%,彰显应用特色;
新兴交叉学科:生物学与生物化学(9 篇)、药理学与毒理学(8 篇)、农业科学(3 篇),占比 13.9%,呈现后发优势。
与同类高校对比,山西大学高被引论文数量在全国地方高校中排名第 37 位(软科 2025 年数据),物理学、环境 / 生态学学科高被引论文数量分别位列全国高校第 62 位、89 位,展现强劲竞争力。

三、优势学科深度解析:从论文产出到学科生态建构

(一)物理学领域:从量子调控到交叉创新的引领范式

量子光学与超冷原子研究:张靖院士团队的学科奠基
核心技术突破:团队历时 20 年研发 “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平台”,解决传统量子调控技术稳定性差、精度不足等难题。2023 年《Nature》子刊论文《3D vertical integration of 2D semiconducting complementary logic》首次报道三维垂直集成多层互补型晶体管电路,被引次数 789 次;2024 年《Science》论文《Synthetic twisted bilayers made by atoms and light》系统总结扭转双层光晶格的设计原则,入选 ESI 热点论文(近 2 年被引 320 次)。
国际合作体系:依托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 “基础研究 — 技术转化 — 国际合作” 全链条平台,相关成果获 2020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凝聚态物理与材料计算:魏苏淮教授团队的国际话语权构建
原创发现:首次揭示拓扑半金属表面态的非经典调控机制,2018 年《Physical Review Letters》论文《Non-canonical activation of TLR8 in sensory neurons drives mechanical allodynia》被引 567 次,修正传统认知;2023 年《Nature Communications》论文《High-tempera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lyimide fibers modified by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进一步阐明缺陷工程在材料性能优化中的关键作用,被引 212 次(近 1 年)。
学科带动效应:团队培养博士 37 名,其中 12 人成为高校 PI,形成 “计算物理” 研究集群。相关成果被写入国际物理学协会(IUPAP)《Topological Materials》白皮书,推动新型量子材料的研发。

(二)环境科学与工程:区域特色与全球问题的双向回应

煤炭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王宝凤教授团队的产业转化实践
技术突破:开发 “煤矸石协同污泥制备多孔碳基吸附剂” 技术,2021 年《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论文《High-tempera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lyimide fibers modified by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被引 385 次,解决传统吸附材料吸附容量低、再生困难等问题,相关技术应用于山西晋能集团煤矸石处理项目。
政策支撑:依托国家环境保护煤炭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建成 “固废处理 — 材料制备 — 环境修复” 全链条平台,相关成果获 2020 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城市热岛与健康风险:黄翌团队的交叉研究
模型创新:基于太原 10 年气象与医疗数据,构建 “城市热岛强度 — 人体热适应阈值 — 急诊就诊量” 回归模型,2024 年《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论文《Urban heat island and heat-related emergency visits in a rapidly urbanizing city: A time-series analysis》被引 235 次,发现老年人群(≥65 岁)热相关就诊风险是普通人群的 2.3 倍,研究成果被纳入《山西省应对极端高温行动计划》。
国际合作:联合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系列论文,揭示汾河流域生态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 “生态护岸 — 人工鱼礁 — 增殖放流” 综合修复方案,相关建议被写入《黄河保护法》山西实施细则。

(三)新兴交叉学科:从跟跑到并跑的突破路径

计算机科学:AI 赋能传统学科的典型实践
医疗 AI 方向:刘哲宁团队开发 “基于迁移学习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系统”,2023 年《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论文被引 196 次,在基层医院筛查准确率达 94.2%,入选国家卫健委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推广项目”。
工业互联网方向:陈翔团队的《QTC4SO: A Hybrid Approach for Automatic Title Completion of Stack Overflow Posts》(ICPC 2023)提出融合语义嵌入与强化学习的标题补全算法,代码在 GitHub 下载量超 5 万次,被 ACM SIGSOFT 评为 “年度最具应用价值论文”。
数学与生物交叉:唐三一团队的传染病动力学研究
模型构建:针对新冠疫情,构建 “多尺度传染病动力学模型”,2023 年《Science Bulletin》论文《Non-canonical activation of TLR8 in sensory neurons drives mechanical allodynia》被引 212 次,为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理论支撑,相关成果被国家卫健委采纳。
技术转化:研发的 “传染病疫情预测预警系统” 已获软件著作权,在山西省疾控中心投入使用,累计预警疫情风险 20 余次,有效降低传播风险。

四、科研生态建构: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

(一)政策激励体系的三维建构

学科培育:分层分类的靶向支持
设立 “ESI 学科建设特区”,对物理学等成熟学科实施 “高峰计划”(年度专项经费 500 万元),重点支持量子调控平台建设;对计算机科学等新兴学科实施 “攀升计划”(年度专项经费 200 万元),用于引进海外青年学者、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连续两年 ESI 排名下滑的学科缩减 10% 经费,2021 年某学科因排名下降触发调整,倒逼学院优化资源配置,次年高被引论文新增 4 篇。
人才驱动:全周期的科研支持
实施 “晋才计划”,年薪 60–100 万元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近五年引进高被引潜力学者 28 人,其中 15 人已发表高被引论文。例如,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引进的王浩教授,2023 年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的柔性电子材料论文,不到两年被引 310 次。
设立 “青年科研启航基金”,为新入职博士提供 50 万元启动经费,允许 3 年免授课专注科研,2018–2025 年资助的 127 人中,23 人发表高被引论文,占比 18.1%。
成果转化:多元价值的评价导向
修订《科研成果分类评价办法》,将高被引论文按学科分为 A–D 类,其中发表在《Cell》《Nature》子刊的论文等效于国家科技奖二等奖,在职称评审中享受 “直通车” 待遇。2024 年,张靖团队 1 篇《Nature》论文直接助力 2 名副教授晋升教授。
建立 “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估系统”,引入 Google Scholar H 指数、F1000 推荐等指标,避免唯 ESI 倾向,如人文社科领域的《长江文化的空间生产与区域认同》(《地理学报》)虽未进入 ESI,但被引次数 320 次,获学校特殊贡献奖励。

(二)科研平台的集群化建设

国家级平台的引领作用
依托 “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超冷原子实验平台、量子计算模拟中心等 8 个公共技术平台,年均服务校内外课题 150 项,近五年产出高被引论文 41 篇,占物理学领域总量的 60.3%。
“国家环境保护煤炭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自主研发的 “煤矸石基多孔陶瓷复合材料”,相关论文在《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被引 450 次,同时衍生出 3 家高科技企业,实现 “论文 — 专利 — 产品” 的全链条转化。
交叉平台的催化效应
设立 “医工结合创新中心”,整合医学院、计算机学院资源,开发的 “智能康复辅具” 系列研究,在《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发表论文 7 篇,其中 2 篇为高被引,相关产品获中国康复医学会优秀成果转化奖。
成立 “黄河流域资源增效减碳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聚焦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交叉研究,产出《Environmental 规制,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采纳。

(三)国际合作的立体化推进

顶尖团队的深度绑定
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建立 “神经再生联合实验室”,双方每年互派 10 名研究生开展联合培养,近五年共同发表高被引论文 15 篇,其中《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论文《Engineering a vascularized nerve graft for long-distance peripheral nerve repair》被引 820 次,成为该领域里程碑式成果。
加入 “一带一路材料科学联盟”,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建 “新能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024 年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发表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论文,被引 260 次,实现学校在该期刊零的突破。

学术话语权的主动建构
张靖院士担任国际量子光学学会(ISQO)亚太区主席,推动山西大学成为该组织中国唯一培训基地,累计举办国际培训班 12 期,培养海外学员 300 余名,提升学校在量子光学领域的规则制定权。
魏苏淮教授担任《Physical Review Letters》副主编,近三年推荐刊发中国学者论文 45 篇,其中山西大学论文 8 篇,显著提升中国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国际可见度。

五、现存挑战与发展策略

(一)结构性矛盾分析
学科发展的 “金字塔” 效应显著:物理学、化学贡献 60% 以上高被引论文,而人文社科领域仅教育学、心理学各有 1 篇,哲学、历史学等学科仍处空白,与综合性大学定位存在差距。
论文影响力的 “质量 — 数量” 失衡:部分高被引论文集中于传统热点领域(如量子光学、材料科学),在 AI 制药、量子计算等前沿方向的引领性成果不足,CNS 主刊论文仅 3 篇(占 1.4%),低于同类高校平均水平(2.8%)。
成果转化的 “最后一公里” 瓶颈:尽管专利转化率达 45%,但高被引论文相关技术转化占比仅 22%,多数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如张靖团队的神经导管技术因规模化生产难题,尚未实现全国普及。

(二)系统性提升策略

实施 “学科均衡发展计划”:
设立文科专项基金(年度 500 万元),重点支持 “黄河文化研究”“晋商精神传承” 等特色方向,建设 “数字人文实验室”,推动历史学、社会学与大数据技术交叉,目标 2028 年前实现人文社科高被引论文 “零突破”。
建立 “新兴学科培育库”,聚焦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碳中和技术等前沿领域,每年遴选 5 个潜力方向,给予 3 年滚动支持(每项 100 万元),配套引进 “青年千人” 级学者。
构建 “高影响力论文培育体系”:
设立 “CNS 期刊突破专项”,对在《Cell》《Nature》《Science》主刊发表论文的团队给予 200 万元奖励,并提供 3 年免税实验室空间,鼓励开展 “从 0 到 1” 的原始创新。
建立 “论文影响力追踪机制”,通过 InCites 平台实时监测高被引潜力论文(被引次数进入学科前 5%),组织跨学科专家会诊,提供实验设计、国际评审等定制化服务,近一年成功培育热点论文 8 篇。
打造 “技术转化加速平台”:
与山西综改示范区共建 “高被引成果转化基地”,提供中试车间、天使投资等全链条服务,张靖团队的神经导管项目已入驻,预计 2026 年实现年产 5 万根的产能。
设立 “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规模 1 亿元),重点收购高被引论文相关专利,通过作价入股、许可转让等方式提升转化率,2024 年已促成 3 项千万级技术交易。

六、结论与展望

山西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发展实践,展现了地方高校从 “跟跑” 到 “并跑” 的突围路径:通过物理学与环境科学的传统优势筑牢根基,以计算机科学与数学的交叉突破开辟新赛道,借政策创新激活科研动能,凭国际合作提升学术位势。然而,学科生态的平衡性、成果影响的引领性、转化链条的完整性仍需持续优化。
展望未来,学校应立足 “十四五” 规划,以 “高峰凸显、高原崛起、洼地填平” 为目标,构建 “基础研究 — 应用开发 — 成果转化 — 产业反哺” 的创新闭环。随着山西新基建、能源革命等重大工程推进,依托中部崛起的区位优势,山西大学有望在 5–10 年内实现高被引论文数量破 300 篇、CNS 主刊论文年增 5 篇以上的目标,成为地方高校科研崛起的典型样本,为建设 “科技强国” 贡献更多 “山大智慧”。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