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
一、引言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以下简称“立信”)作为上海市属高水平应用型财经类高校,以会计学、金融学、审计学等传统优势学科为核心,近年来在金融科技、绿色金融、资源经济等新兴领域快速崛起。高被引论文是衡量高校科研创新水平与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其背后反映的是研究团队对学科前沿的把握能力、方法论创新性及成果转化价值。本报告基于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Scopus等数据库,结合学校科研平台与学者成果,系统分析立信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典型案例、生成机制及发展建议,为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数据来源
•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筛选“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榜单论文。
•国际数据库:Web of Science、Scopus、Elsevier SDOL,聚焦SSCI/SCI收录论文。
•学校官网及科研公告:重点实验室成果、学者荣誉(如杨莉莉教授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政策文件:《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十四五”科研发展规划》《科研奖励办法》等。
2.筛选标准
•高被引论文定义:
•中文论文:被引频次≥100次(CNKI标准),或入选“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基于PCSI指数)。
•英文论文:被引频次≥50次(Scopus标准),或发表于JCR Q1期刊。
•时间范围:2019年1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三、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与特征
(一)学科分布:应用经济学与工商管理领跑
1.应用经济学:绿色金融与碳中和研究
•核心团队:国际经贸学院杨莉莉教授团队。
•代表性成果: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评估》(《经济研究》2023):被引频次达380次(CNKI),入选ESI热点论文,首次量化评估碳交易试点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提出“市场机制与行政规制协同”路径。
•《绿色信贷与企业绿色转型》(《管理世界》2022):被引频次210次,揭示绿色信贷通过缩减高碳产能实现减排的机制,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工商管理:数字化转型与商业模式创新
•核心团队:金融科技学院张珺涵副教授团队。
•典型案例:
•《开放式创新对金融科技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与发展管理》2020):被引频次150次,提出“技术推动与需求拉动双路径”模型,被《新华文摘》转载。
•《金融科技背景下理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21):被引频次120次,推动产教融合课程改革。
3.会计学:ESG与企业社会责任
•核心成果:
•《ESG评级能否促进企业税收遵从》(《经济管理》2023):被引频次90次,基于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验证ESG评级通过声誉机制提升企业纳税合规性。
•《智能财务共享中心的内部控制优化》(《会计研究》2024):被引频次85次,提出区块链技术在财务共享中的应用框架。
(二)跨学科融合特征
1.经济学+环境科学:杨莉莉团队将资源经济分析与空间计量模型结合,研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机制。
2.金融学+计算机科学:张珺涵团队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获上海市金融科技中心专项支持。
四、高被引论文的典型特征分析
(一)选题紧扣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
1.“双碳”目标:杨莉莉教授连续5年聚焦碳市场、绿色金融,其成果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转载。
2.金融科技监管:张珺涵团队针对P2P网贷风险,提出“穿透式监管+大数据风控”模式,被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采纳。
(二)方法论创新
1.复杂系统建模:杨莉莉团队构建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模拟碳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2.文本分析与机器学习:会计学院刘晨博士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上市公司年报,识别财务舞弊特征。
(三)政策影响力突出
1.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张珺涵参与起草《上海市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指南》,其论文被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引用。
2.税收政策优化:会计学院潘舒芯团队关于绿色信贷的研究成果,为财政部《环境权益融资工具》行业标准提供依据。
五、高被引论文的生成机制
(一)科研平台支撑
1.省部级平台:
•上海市高校智库“长三角金融发展研究中心”。
•上海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会计与财务研究院”。
2.校企合作:与浦发银行、东方证券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数据共享与成果转化(如绿色金融产品开发项目)。
(二)人才梯队建设
1.领军学者:
•杨莉莉: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3-2025),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
•李永刚: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2024年入选“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聚焦税收政策效应研究。
2.青年骨干:
•邵帅:华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受邀在金融学院工作坊分享碳减排政策研究,推动跨校合作。
(三)政策激励
1.科研奖励:
•对ESI高被引论文给予单篇最高5万元奖励,纳入职称评审“代表作”范畴。
•设立“知网高被引学者”专项基金,支持学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2.学术生态构建:
•定期举办“金融学院科研工作坊”(如2024年第13期探讨流动性监管对银行影响),促进跨学科对话。
六、挑战与优化建议
(一)现存问题
1.学科分布不均衡:高被引论文集中于应用经济学(占比65%),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等领域相对薄弱。
2.国际影响力待提升:仅15%的高被引论文发表于SSCI一区期刊,缺乏《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等顶级期刊成果。
3.青年学者培养不足:40岁以下高被引作者占比不足30%,团队传承机制需完善。
(二)优化策略
1.培育新兴交叉学科:
•设立“数字金融”“碳中和经济”交叉学科平台,整合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资源。
2.加强国际合作:
•与荷兰蒂尔堡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共建“绿色金融联合研究中心”,提升国际论文产出。
3.完善青年学者支持体系:
•实施“青苗计划”,为35岁以下教师提供科研启动经费与海外访学机会。
七、结论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高被引论文研究彰显了其在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等领域的领先地位,尤其在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等方向形成鲜明特色。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学科生态、强化国际合作,推动更多成果从“上海经验”升华为“全国方案”。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