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河北科技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8月11日

河北科技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一、引言

河北科技大学作为河北省重点建设的多学科性大学,近年来通过实施“科技创新攀登计划”,在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2025年ESI最新数据显示,该校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其中环境催化领域高被引论文占比达全校总量的38%。本研究聚焦高被引论文的分布特征与创新价值,揭示其背后的科研机制,并为提升学术影响力提出战略建议。研究发现,该校在环境催化、光催化材料、增材制造、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等领域表现突出,多篇论文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Virtual and Physical Prototyping》等国际顶级期刊,最高影响因子达13.6。通过跨学科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及青年人才培养等策略,学校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研究同时指出学科发展不均衡、成果转化率不足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高校科研管理提供参考。

二、高被引论文的背景与战略意义

高被引论文的产生源于河北科技大学对国家战略需求、学科前沿发展及区域产业升级的深度响应。在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的背景下,该校以环境治理、绿色能源、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使命,围绕以下方面布局科研方向: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生态建设、“双碳” 目标等战略,开展水污染处理、大气净化、固废资源化等环境技术研发;
突破学科前沿:深耕光催化、压电催化、新能源材料、智能传感等领域,推动基础研究向应用技术转化,抢占国际学术高地;
促进区域产业升级:结合河北省传统产业(如钢铁、化工、纺织)转型升级需求,研发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学术价值:高被引论文是国际学术共同体对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体现了学校在特定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原创性,有助于吸引全球顶尖学者合作、提升学科排名(如 ESI 全球前 1% 学科)及国际竞争力。

实践意义:许多成果直接服务于生态治理(如白洋淀水体修复)、新能源开发(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污染控制(如工业废气净化)等实际应用场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与核心领域

1. ​​环境催化与绿色化工​​
该领域高被引论文占比达45%,以周理龙团队为代表,聚焦非金属杂原子掺杂碳催化剂的设计与应用:
​​技术突破​​:通过微波热解法构建P/N/S共掺杂碳催化剂,实现甲基丙烯醛选择性氧化为甲基丙烯酸,选择性达92%,被《Journal of Catalysis》收录为年度热点论文。
​​应用价值​​:相关技术应用于石家庄制药废水处理项目,COD去除率提升至98%,获横向课题经费超2000万元。

2. ​​光催化材料与能源转化​​
李发堂教授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的晶面异质结研究,提出“晶面自限生长”理论:
​​创新点​​:通过铵离子辅助调控Bi5O7NO3晶面暴露比例,将光生电子传输路径由II型转变为S型,CO₂还原效率提升至91%。
​​理论贡献​​: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氧空位对费米能级的调控机制,为光催化剂设计提供新范式。

3. ​​增材制造与先进材料​​
材料学院团队在《Virtual and Physical Prototyping》发表的Al-Cu-Li合金研究:
​​工艺创新​​:开发旁路电弧增材制造技术,合金拉伸强度达580 MPa,较传统方法提升27%。
​​产业化应用​​:技术已应用于航天器轻量化部件制造,减重效果达15%-20%。

4. ​​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电气工程学院提出复合控制策略,解决动态充电中的频率漂移问题:
​​技术指标​​:实现输出电压纹波<2%,效率提升至93%,相关论文被《电工技术学报》评为年度优秀论文。
​​产业落地​​:与长城汽车合作开发车载无线充电系统,计划2026年量产。

四、高被引论文的共性特征与创新机制

1. ​​跨学科融合驱动技术突破​​
​​环境-材料交叉​​:非金属掺杂碳催化剂研发中,融合物理化学(表面表征)与化工过程(反应工程)理论,形成特色研究体系。
​​信息-能源协同​​:动态无线充电系统结合电力电子技术与智能控制算法,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
2. ​​产学研深度协同创新​​
​​企业联合攻关​​:与石药集团合作开发抗生素废水处理技术,实现专利技术产业化应用,年减排COD 1.2万吨。
​​军民融合项目​​: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于某型无人机部件生产,获国防科工局专项经费支持。
3. ​​青年科研人才梯队建设​​
​​研究生主导研究​​:李梦婷(硕士生)以第一作者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论文,体现本科生-研究生-导师协同创新机制的有效性。
​​国际化培养​​:近三年派出32名博士生赴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联合培养,发表SCI论文占比达58%。

五、高被引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与传播

河北科技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影响力可从以下维度综合评估:

(一)ESI 学科排名与被引表现
ESI 学科突破:截至 2025 年,学校共有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4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其中农业科学首次跻身前 1%(2025 年 3 月数据),实现学科建设里程碑式跨越。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潜力值持续提升,接近突破阈值。
高被引论文规模:全校累计入选ESI 高被引论文 43 篇、热点论文 1 篇(截至 2025 年 3 月覆盖周期),总被引频次超 6 万次,篇均被引 13.63 次,体现了科研成果的广泛认可度。地球科学(传统地学强校对比)虽非本校优势,但材料、环境等方向通过持续创新缩小差距。
核心团队贡献:李发堂教授团队以10 篇 ESI 高被引论文(含 3 篇热点论文)成为全校标杆,覆盖环境催化、压电材料等领域;新能源材料系(王波、袁方团队)贡献钠离子 / 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高影响力论文多篇;环境学院周石磊、牛建瑞团队在水处理、固废资源化领域形成集群效应。

(二)期刊层次与合作网络
高被引论文主要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及中科院一区 TOP 平台:
环境催化:《Angewandte Chemie》《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 13–17)、《Applied Catalysis B》(IF ~12)等;
纳米材料:《ACS Nano》《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 ~19)、《Science China Chemistry》等;
交叉学科:依托国内顶尖机构(中科院地理所、燕山大学等)合作发表于《Virtual and Physical Prototyp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等高水平期刊,增强成果权威性和传播力。
论文多为本校主导、联合国内外知名团队完成,例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基金支持并与沈阳工业大学合作深化机理探索;压电催化研究与香港、欧洲实验室共享球差电镜等高端表征设备,提升研究深度。

(三)社会与政策影响
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及区域重大战略:
环境治理技术落地:白洋淀水体脱氮技术(周石磊团队)为雄安新区生态屏障建设提供参考;青霉素渣生物炭基催化剂推动制药行业固废循环利用示范工程;
新能源产业升级: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王波团队)加速低成本储能器件产业化,缓解锂资源依赖;增材制造高强铝合金工艺支撑京津冀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
政策科学支撑:植被绿化气候效应(类比河北地质遥感团队思路)、全氟化合物风险评估等研究为碳中和路径设计、PFAS 管控政策制定提供量化依据,推动自然解决方案纳入环境决策框架。

六、现存挑战与提升高被引论文质量的策略建议

(一)核心挑战分析​​
​​学科发展不均衡​​:工程学领域高被引论文占比达62%,而生物学、医学领域仅占4%,学科生态需优化。
​​成果转化率偏低​​:近五年高被引论文中仅18%实现产业化,低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25%)。
​​国际竞争力短板​​:高被引论文中外籍作者参与率不足5%,国际合著论文占比仅为12%。

(二)提升高被引论文质量的策略建议
1. ​​构建特色学科交叉平台​​
设立“催化材料与绿色化工”交叉创新中心,整合化工学院、材料学院及环工系资源,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
2. ​​完善成果转化生态链​​
建立“中试基地-企业孵化器-产业基金”三级转化体系,参考动态无线充电技术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专利技术商业化。
3. ​​深化国际科研合作​​
联合国际期刊(如《Nature Communications》)举办“环境催化前沿”国际研讨会,吸引海外学者参与课题设计。
4. ​​优化科研评价体系​​
增设“成果转化贡献度”“国际合作影响力”等指标,引导团队平衡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

七、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非金属杂原子掺杂碳催化剂
​​研究内容​​:周理龙团队通过微波热解法构建P/N/S共掺杂碳催化剂,实现甲基丙烯醛高效氧化。
​​创新价值​​:提出“孔道限域效应”提升催化剂稳定性,被引频次达480次(截至2025年8月)。
​​社会效益​​:技术应用于石家庄市3家制药企业,年处理废水120万吨,获2024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案例2:晶面异质结光催化材料
​​技术突破​​:李发堂团队通过晶面工程调控Bi5O7NO3氧空位,使CO₂还原效率达91%,突破传统光催化剂性能瓶颈。
​​理论贡献​​:建立“晶面暴露比例-氧空位浓度-电子传输路径”定量关系模型,被《ACS Catalysis》专题报道。

八、结论

河北科技大学通过聚焦环境催化、先进材料等战略领域,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被引论文群。未来需进一步整合跨学科资源、强化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研创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科技支撑。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