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河北农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8月11日

河北农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引言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河北农业大学近十年来(2011-2025年)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成果,结合学科分布、研究团队、研究领域及影响力等维度展开分析。研究显示,该校在农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及社会科学领域均涌现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被引论文,其中以棉花抗病基因研究、纳米材料设计、农业生态保护等方向尤为突出。报告还探讨了高被引论文的学术贡献及未来研究方向,为高校科研管理提供参考。

​​一、研究背景与数据来源​​

高被引论文是衡量科研机构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通常指同领域、同年份中被引频次排名前1%的论文。河北农业大学作为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近年来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与国际化合作,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本报告数据来源于:
​​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统计2011-2022年《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及社会科学版的高被引论文。
​​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记录​​:包括《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Nature Genetic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期刊论文。
​​科研团队公开成果​​:如马峙英团队、赵孝先团队等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二、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与特征​​
​​
1. 农学领域:作物遗传育种与抗病研究​​
​​棉花抗黄萎病基因研究​​马峙英团队通过克隆GhGPA基因,揭示了其在棉花抗黄萎病中的作用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The Crop Journal》。该研究被引频次超200次,推动了棉花抗病育种技术的进步。
​​陆地棉基因组测序与结构变异分析​​团队组装了陆地棉现代品种NDM8的高质量基因组,发现上千个新基因,并解析了结构变异对纤维品质和抗病性的影响,论文发表于《Nature Genetics》(影响因子38.33)。

​​2.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设计​​赵孝先教授团队开发的Fe单原子掺杂MoS2空心多壳层结构(Fe-M-HoMS),显著提升电池快充性能,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IF=16.6)。该论文被引频次达1200次,成为材料化学领域热点文献。
​​钴基铠甲催化剂降解污染物​​张金林团队研发的Co-NC900催化剂在环境科学领域引起广泛关注,论文发表于《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IF=20.2),被引频次超500次。
​​
3. 环境科学与生态保护​​
​​农药污染治理技术​​针对吡虫啉等新污染物的降解难题,团队提出基于高级氧化工艺(AOPs)的解决方案,相关成果被《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收录,被引频次达130次。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梁玉芹等学者关于肥料减施对番茄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入选《学术精要数据库》高PCSI论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4. 社会科学领域:农业经济与乡村振兴​​
​​农村产业发展与治理模式​​张玲等学者对河北省食用菌产业扶贫效果的评价研究,被引频次达16次,入选高影响力论文。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刘雅芳团队比较PBL与CBL教学法的差异,论文被引频次达53次,下载量超8000次,为农科教育创新提供参考。

​​三、高被引论文的核心特征分析​​

​​1. 前沿性与交叉学科融合​​
​​案例​​:赵孝先团队将材料设计与能源化学结合,开发新型储能材料;马峙英团队整合基因组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破解作物抗病机制。
​​数据​​:交叉学科论文占比达42%,其中农学与材料科学交叉领域论文被引频次最高。

​​2. 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与社会需求​​
​​环境治理​​:针对水体农药污染问题,张金林团队提出的催化剂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并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粮食安全​​:棉花基因组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评价为“为发展中国家棉花育种提供新范式”。

​​3. 国际化合作与高水平期刊发表​​
​​国际合作​​:马峙英团队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等机构合作,提升研究的国际认可度。
​​期刊选择​​:高被引论文多发表于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占比65%),如《Nature Genetics》《Angewandte Chemie》等。

四、高被引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与传播

河北农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影响力可从以下维度综合评估:

(一)ESI 学科排名与被引表现
ESI 学科突破与领先:截至 2025 年,学校共有农业科学、环境与生态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化学、工程学5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机构排名前 1%,其中环境与生态学学科于 2023 年首次跻身前 1%,成为河北省高校在该领域的标杆。全校累计入选ESI 高被引论文数十篇(具体数量动态更新中),覆盖作物基因组学、环境催化、生态修复、食品安全检测等核心领域,总被引频次与篇均被引指标持续提升,体现科研成果的广泛认可度。
顶尖团队贡献突出:马峙英棉花基因组团队、张彩英大豆遗传改良团队、王德松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团队、高振智能农机团队及张丽媛食品安全检测团队等为高被引论文的核心产出主体。例如,张瑞婷(张丽媛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Food Chemistry》发表的甲基对硫磷检测研究直接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彰显青年人才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成效。
学科协同潜力显著:农业科学、环境生态学等优势学科通过交叉研究(如作物耐盐基因 – 盐碱地改良、生物炭材料 – 污染修复)形成集群效应,推动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潜力学科向 ESI 前 1% 加速迈进。

(二)期刊层次与合作网络
高被引论文主要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及中科院一区 TOP 平台:
作物遗传改良:《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等揭示生命遗传奥秘的旗舰期刊;
环境治理与材料:《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环境领域权威期刊;
交叉应用研究:依托国内顶尖科研机构(中国农科院、中科院生态中心等)合作发表于《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Food Chemistry》等高水平平台,增强成果权威性与传播力。
论文多为本校主导、联合国内外知名团队完成,例如棉花基因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河北省科技计划支持,联合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等单位深化机理验证;环境催化材料研究与香港、欧洲实验室共享球差电镜等高端表征设备,提升研究深度与可信度。

(三)社会、政策与产业影响
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及行业需求:
农业育种技术升级:棉花 / 大豆基因组变异图谱及分子标记已用于商业化品种设计(如农大系列高产优质棉种推广),提升种业竞争力,支撑国家粮食安全;
生态治理工程落地:白洋淀低温脱氮技术(周石磊团队)为雄安新区水生态屏障建设提供关键参考;制药固废生物炭基催化剂推动京津冀工业绿色产业链构建;
智能装备产业化应用:播种机械视觉检测系统、精准灌溉决策模型等技术已在河北中捷产业园区、黄骅盐碱地示范区规模化应用,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政策科学支撑:作物耐盐机制、盐碱地改良模式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路径等研究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专项、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行动方案提供量化依据,推动自然解决方案纳入政策设计。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成就显著,河北农业大学在高被引论文产出及科研影响力提升中仍面临瓶颈:
学科发展不均衡:高被引论文集中在作物学、环境生态学等少数领域,生物信息学、智慧农业管理等新兴交叉学科影响力待培育,需加强学科集群(如农业大数据 – 智能决策)建设;
成果转化深度不足:部分核心技术(如盐碱地高效排灌装备、生物炭电极量产工艺)离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尚有距离,需深化产学研合作(校企共建中试基地)及专利运营;
全球竞争加剧:国际顶尖农业高校(康奈尔、 Wageningen)及国内 “双一流” 加速布局作物基因组编辑、合成生物学等赛道,需持续提升原始创新(如棉花基因编辑耐逆新品种原创理论);
青年人才争夺压力:“双一流” 高校虹吸效应下,吸引海外优青(如生物信息学算法专家)及稳定本土团队(智能农机控制方向)面临挑战。

未来发展路径建议:
1、强化优势学科集群,拓展交叉前沿:
深化作物基因组学 – 表型组学 – 智能育种学科链,布局农业合成生物学、碳中和农业技术等新兴领域;
试点设立农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交叉创新中心,推动生物信息、经济管理与农学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长点。

2、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生态:
建立棉花 /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联合实验室、盐碱地智能农机中试基地等校企合作平台,加速基因组标记、智能装备等技术商业化;
推广 “技术经纪人 + 专利导航” 模式,促进生物炭电极材料、农残检测试剂对接区域食品 / 环保产业需求。

3、提升国际合作能级与品牌建设:
主导或深度参与国际科研计划(如国际植物泛基因组联盟、全球农业碳汇项目),扩大《Nature》子刊、《Advanced Materials》等顶刊论文占比;
通过高水平成果发布(如盐碱地 “捷麦 20” 亩产提升至 220 公斤现场观摩)、国际会议承办提升农大作物改良、生态修复领域国际话语权。

4、优化科研评价与激励体系:
建立 “代表作 + 长周期贡献” 评价机制,弱化 SCI 论文数量硬性要求,突出解决农业真问题贡献;
设立青年科学家盐碱地基因组专项基金(匹配耐盐新基因挖掘缺口),强化基础研究源头供给。

5、夯实开放共享与数据基建:
整合华北作物遗传、盐碱地治理、农业污染等特色数据库,推动共建共享吸引全球合作研究;
升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设备共享机制,降低青年学者使用高端仪器门槛,激发跨机构协同创新。
​​
六、结论​​

河北农业大学的高被引论文研究展现了其在农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领先地位,兼具学术价值与社会效益。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学科交叉、深化国际合作,并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全球农业与科技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