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合肥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摘要
本报告基于Web of Science、CNKI、ESI等数据库,系统分析合肥大学近三年高被引论文(ESI前1%)的学科分布、研究主题、驱动机制及社会影响。研究发现,该校在能源材料、生物医药分析、光电材料三大领域形成显著优势,累计发表ESI高被引论文28篇,其中6篇入选热点论文(引用前0.1%)。报告进一步揭示其”院士领衔+校企协同+国际传播”的创新生态,并提出学科布局优化、青年学者培育等策略,为地方高校科研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战略定位
1.1 高被引论文的定义与评价体系
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指在特定学科领域内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的论文(ESI标准),其反映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与创新性。合肥大学自2021年启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以来,通过”人才强校””学科攀峰”等战略推动科研突破。截至2025年6月,该校共发表ESI高被引论文28篇,涵盖药学、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等9个学科,其中3篇入选ESI热点论文。
1.2 合肥大学科研战略布局
学校以”服务长三角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布局三大方向:
新能源材料:聚焦锂/钠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
生物医药分析:开发抗微生物肽(AMP)筛选技术;
光电信息材料:研发宽光谱响应光电晶体管。
第二章 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与研究主题
2.1 学科分布特征
2.1.1 材料科学与工程:纳米功能材料与能源催化革新
能源材料与化工学院聚焦分子印记纳米体系、金属有机框架(MOFs)、离子液体耦合光催化材料研究,在痕量污染物检测、CO₂资源化利用、固态电池开发等领域取得显著突破:
(1)痕量污染物高灵敏检测技术:高大明教授团队提出纳米表面增强拉曼(SERS)传感器协同分子印记识别策略,开发环状自聚集 Ag/SiO₂基 SERS 探针用于百草枯、敌草快等除草剂超痕量残留检测与光催化降解,实现免标记检测限达 10⁻¹² M 级,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Analytical Chemistry》等高影响力期刊,相关技术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 863 计划支持项目,为农产品安全、环境监测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2)工业尾气 CO₂高效转化:团队创新离子液体耦合晶态多孔材料光催化剂策略,构筑 (Emim) BF₄@PCN-250 催化体系,突破传统 MOFs 光催化剂在低浓度烟道气 CO₂(<5%)直接吸附并原位转化的技术瓶颈,揭示低浓度 CO₂富集还原机制,成果发表于《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化工三大顶级期刊之一)并被选为封面论文,为碳中和关键技术提供材料基础。
(3)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创新:通过调控氮化钛(TiN)纳米纤维增强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PHLT)设计,优化 PVDF-HFP 结晶度、锚定阴离子迁移路径,提升锂离子电导率至 1.29 mS/cm,实现 LiFePO₄全电池 3000 次循环寿命(容量保持率 62.2%),相关研究发表于《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推动高安全长寿命电池实用化进程。
2.1.2 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
环境学科群围绕固废能源化、大气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等方向深化研究:
(1)城市固废清洁转化:依托安徽省固体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有机垃圾热解气化–发电联产技术,通过优化热解温度场与催化反应路径提升能源回收率至 35% 以上,技术成果应用于地方环保项目并纳入省级 “无废城市” 建设规划,研究论文入选高被引候选库。
(2)大气污染精准监测治理: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国家工程实验室研发多污染物协同监测装备与溯源算法,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空气质量动态管控平台,成果服务于安徽省蓝天保卫战决策需求,相关研究被环境领域权威期刊高频引用。
(3)水生态修复材料:污水净化实验室开发生物炭基缓释吸附剂、仿生酶催化膜材料,应用于巢湖流域污染治理工程,揭示材料–微生物协同修复机制,研究成果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并持续获得学界关注。
2.1.3 计算机科学与智能控制:城市大数据与智能系统
信息与控制学科群聚焦智能感知、模式识别、网络化系统优化:
(1)城市基础设施大数据分析:王晓峰教授团队主导建设安徽省城市基础设施大数据技术应用工程实验室,开发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平台与预测模型,应用于智慧交通、建筑能耗管控等场景,成果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Pattern Recognition》等期刊,单篇论文最高引用频次达 190 次并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候选,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决策工具。
(2)复杂系统分布式状态估计:融合传感器网络与事件触发机制,构建保安全非脆弱网络化预测控制算法及编码解码忆阻神经网络状态估计模型,提升工业系统可靠性与决策效率,相关研究发表于《Automatica Sinica》《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授权发明专利 30 余项,形成智能控制领域核心技术集群。
(3)工业物联网(IIoT)应用:开发机器人巡检、质量缺陷识别等工业场景解决方案,推动无人系统在制造、能源等行业规模化应用,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竞赛奖项并服务地方产业升级。
2.1.4 交叉学科与新兴前沿:数字经济与健康科技融合
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位优势,探索金融科技伦理、健康大数据分析、AI 信贷风控等方向:
(1)短视频行为与青少年保护: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团队开展大学生短视频过度使用跨文化研究,分析用户心理动因及影响机制,为网络素养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相关成果发表于心理学顶刊并被纳入国家社科基金延伸研究。
(2)碳中和交叉路径:环境经济与能源政策研究整合气候投融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区域绿色智库品牌,支撑安徽省碳达峰行动方案落地实施。
(3)复杂动力学与工业系统:数学与自动化团队深化时滞复杂网络稳定性、微分方程混沌控制理论,徐昌进式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能源系统优化等工程实践领域。
2.2 核心研究主题与创新突破
(1)新能源材料领域
锂硫电池:创新性采用毛霉菌菌丝合成碳亚微带,提升电池循环寿命(成果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钠离子电池:开发铁锰基聚阴离子化合物(NFMPP),实现高容量与结构稳定性(蒋晨熙团队成果发表于《Small Methods》)。
(2)生物医药分析
抗微生物肽筛选:首创”整体细菌吸附-磷脂膜层析”联用技术,效率提升300%(郭嘉亮团队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药物质量控制:构建基于QLED的智能检测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3)光电信息材料
宽光谱光电晶体管:通过ZrAlO67-PVP复合介电层扩展探测范围至660 nm红光(肖鹏团队成果发表于《Applied Physics Reviews》);
微波天线技术:研发双频段超宽带天线,带宽达12 GHz(陈瑞森团队成果应用于华为5G基站)。
第三章 高被引论文的驱动机制分析
3.1 科研团队与平台支撑
(1)院士领衔团队:郭嘉亮教授(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人才)整合药物分析、生物医学工程资源,团队累计发表ESI论文15篇;
(2)重点实验室建设:
安徽省微波天线与射频技术重点实验室:支撑宽带天线研发;
合肥市智能传感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光电材料成果转化。
3.2 产学研深度融合
(1)企业合作模式:”需求牵引-技术攻关-产业应用”闭环:
与美的集团合作开发智能家电微波模块,能效提升15%;
与合肥照明联合研发QLED灯具,节能率达30%。
(2)技术转化收入:2024年高被引论文相关技术转化收入超1500万元,占学校技术转让总额的45%。
3.3 国际化传播网络
联合实验室建设:与澳门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实验室,推动论文全球化传播;
国际学术组织参与:牵头成立”国际喀斯特生态经济学会”,举办”数字丝绸之路”论坛。
第四章 典型案例深度解析
4.1 案例1:锂硫电池材料创新
论文标题:Ru Quantum Dots Modified Mucor-Derived Carbon Submicroribbons for Advanced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核心发现:
利用毛霉菌菌丝合成碳亚微带,提升硫负载量至80%;
引入Ru量子点增强导电性,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92%。社会价值: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提供新方案,获宁德时代关注。
4.2 案例2:抗微生物肽筛选技术
论文标题: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创新点:
开发”细菌吸附-磷脂膜层析”联用技术,筛选效率提升300%;
从火龙果皮中提取新型AMP,抑菌率>99%。政策衔接:被纳入《安徽省生物医药产业”十四五”规划》。
第五章 挑战与优化建议
5.1 当前挑战
学科发展不均衡:医学、经济学等学科高被引论文稀缺;
青年学者参与度低:高被引论文中教授占比82%,副教授及以下仅18%;
国际传播渠道有限:非英语论文占比38%,影响全球学术话语权。
5.2 对策建议
(1)学科交叉融合:
设立”数字经济+生态经济”双轮驱动知识图谱;
建设”智能优化算法与能源系统”重点实验室。
(2)青年学者培育:
推行”经济学者+数据科学家”双导师制;
设立”青年学者高被引论文专项基金”。
(3)国际化传播:
在ResearchGate开设”合肥大学科研成果”专栏;
与Elsevier合作推出英文论文润色服务。
第六章 结论
合肥大学通过聚焦产业需求、构建院士领衔团队、深化产学研闭环,成功打造高被引论文集群。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激发青年学者潜力,并加强国际学术传播,以支撑”双一流”建设目标,为地方高校科研升级提供范本。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