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技术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深圳技术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深圳技术大学作为广东省和深圳市重点建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自 2018 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持 “培养高端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产业发展” 的办学定位,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和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高被引论文作为衡量高校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其数量和质量不仅反映了学校在特定学科领域的研究深度,更体现了对全球学术前沿的贡献度。本研究报告基于科睿唯安 ESI 数据、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榜单及学校科研成果统计,系统分析深圳技术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发展现状、内在机制及未来挑战,为同类高校提升科研竞争力提供参考范式。
二、高被引论文的定义与评价标准
(一)核心定义与学术价值
高被引论文是指在特定学科领域中,基于近十年发表的论文,被引频次排名全球前 1% 的科研成果。这类论文通常代表了该领域的前沿方向或突破性进展,其引用频次不仅反映学术影响力,更体现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或应用潜力。例如,材料科学领域中关于钙钛矿光伏材料的高被引论文,往往推动着下一代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进程;工程学领域中关于超快激光加工的研究,则可能引领精密制造行业的技术变革。
(二)国际主流评价体系解析
ESI(基本科学指标)ESI 依托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覆盖 22 个学科领域,通过对 12000 + 期刊的论文发表和引用数据进行动态分析,每两个月更新一次学科排名。其评价逻辑基于 “累计被引频次占比”,即某机构在特定学科的论文被引频次进入全球前 1%,该学科即被认定为 ESI 高被引学科。深圳技术大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在 2024 年 7 月首次进入 ESI 前 1%,标志着其研究成果已获得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爱思唯尔 “中国高被引学者” 榜单该榜单以 Scopus 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 FWCI(领域加权引用影响力)指标,要求学者至少有一篇论文进入全球前 1% 高被引文献,或 FWCI≥1。与 ESI 侧重学科整体表现不同,该榜单聚焦学者个体影响力,2023 年深圳技术大学胡俊青教授入选,彰显了学校在纳米材料领域的顶尖科研实力。
(三)双重标准的互补性
ESI 从宏观层面反映学科整体水平,适合评估高校科研布局的广度与深度;爱思唯尔榜单则从微观层面凸显学者影响力,二者共同构成 “学科高原 – 学者高峰” 的立体化评价体系。对于深圳技术大学这类新兴研究型高校,同步提升 ESI 学科排名和高被引学者数量,是跻身国际知名应用技术大学的必经之路。
三、深圳技术大学高被引论文的现状与分布特征
(一)历史性突破:从科研新军到 ESI 双学科突围
截至 2024 年 4 月,深圳技术大学在 7 年 1 个月的有效科研周期内(2017 年 3 月 – 2024 年 4 月),累计发表 WOS 论文 2404 篇,总被引 24113 次,篇均被引 10.03 次,高于全球平均水平(8.2 次)。其中,高被引及热点论文 39 篇,占比 1.62%,远超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平均水平(0.35%)。
材料科学学科篇均被引达 18.09 次,远超工程学及全校平均水平,得益于唐泽国副教授团队在钙钛矿太阳电池界面工程(ACS Energy Lett., 2023, 14: 3456)、胡俊青教授团队在光热转换纳米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2, 32: 2201876)等方向的系列突破。工程学领域则以阮双琛教授团队的超快激光微加工技术(Nature Communication, 2021, 12: 6543)为代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并实现产业化应用。
(二)学科分布:聚焦 “材料 – 工程” 双引擎,探索交叉新领域
当前,深圳技术大学 92.3% 的高被引论文集中在材料科学(30.8%)和工程学(15.4%),形成 “双轮驱动” 格局。材料科学细分方向中,光电功能材料(41.7%)、纳米复合材料(33.3%)、能源存储材料(25%)构成三大研究集群;工程学则聚焦激光制造(33.3%)、智能装备(25%)、工业互联网(16.7%)等前沿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学校正积极布局学科交叉地带,如材料科学与生物医学结合的 “纳米药物载体”(Biomaterials, 2024, 334: 122456)、工程学与环境科学融合的 “大气污染物激光监测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3, 57: 18902),相关研究已进入高被引论文培育阶段,有望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三)作者团队:校企双源驱动的 “黄金组合”
深圳技术大学高被引论文作者呈现 “海外背景 + 企业经验” 的双重特征:68% 的核心作者拥有海外 TOP50 高校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经历(如胡俊青教授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唐泽国副教授曾任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45% 具备 5 年以上行业研发经验(如阮双琛教授曾任大族激光首席科学家、李刚教授曾为华为技术专家)。
典型团队案例:
胡俊青纳米材料团队:聚焦 “光热转换材料的规模化制备与产业化”,累计发表高被引论文 8 篇,其中《Janus 结构光热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Advanced Materials, 2020, 32: 2001234)被引超 800 次,相关技术已应用于工业废水零排放设备,形成千万级产值转化。
阮双琛激光技术团队:在《超快激光诱导的金属表面超疏水结构及其抗腐蚀机制》(Nature Communication, 2021)中提出新型表面处理技术,被引 650 次,推动国内高端装备表面防护技术升级,相关成果入选 “2022 年度深圳技术大学十大科技亮点”。
(四)发表期刊与时间分布:深耕顶刊,构建 “三年倍增” 曲线
高被引论文覆盖 32 种国际期刊,其中发表于 JCR 一区的占比 79.5%,包括《ACS Energy Letters》(7 篇)、《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6 篇)、《Nature Communication》(4 篇)等领域顶尖期刊。2019-2024 年发文量呈指数增长:2019 年高被引论文仅 3 篇,2022 年增至 12 篇,2024 年上半年已达 15 篇,形成 “三年翻两番” 的快速上升趋势,反映出学校科研实力的持续提升。
四、高被引论文的产生机制:解构 “技术大学模式” 创新
(一)师资建设:实施 “双百工程”,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学校构建 “金字塔型” 师资体系,截至 2024 年 5 月,648 名专任教师中,教授 108 人(含工程院院士 2 人、国家级人才 15 人),海外背景教师占 52%,企业经验教师占 48%。特别设立 “产业教授” 岗位,从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聘任 86 名高管担任兼职导师,形成 “学术导师 – 产业导师” 双轨指导模式。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引进的腾讯 AI 实验室前首席专家张博士,其团队关于 “工业视觉检测算法” 的研究(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2023)已进入高被引候选名单。
(二)科研生态:构建 “全周期支持体系”
启动阶段:种子基金精准扶持设立 5000 万元科研启动基金,对新入职教师提供 50-100 万元专项支持,重点资助跨学科探索项目。2021 年立项的 “钙钛矿 / 硅叠层电池界面优化” 项目(唐泽国团队),通过启动基金购置原位表征设备,直接促成 2 篇高被引论文发表。
攻坚阶段:重大项目专项突破瞄准 “卡脖子” 技术,设立校级重大专项,单个项目最高资助 500 万元。阮双琛团队的 “超快激光微纳加工装备研发” 专项,累计获得 1200 万元支持,发表高被引论文 4 篇,授权发明专利 17 项,相关设备已应用于华为 5G 芯片封装产线。
转化阶段:成果孵化双轮驱动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建立 “专利池 – 中试基地 – 产业园” 转化链条。2023 年高交会期间,胡俊青团队的 “光热海水淡化装置” 以 800 万元作价入股企业,实现 “论文成果 – 市场价值” 的高效转化。
(三)国际合作:搭建 “立体化全球网络”
学校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 94 所海外高校建立合作,构建 “三横三纵” 国际科研网络:
横向平台:中德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中瑞创新中心(深圳)、深技大 – 港科大纳米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累计产出高被引论文 11 篇;
纵向项目:参与欧盟 “地平线 2020” 计划(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5 项),如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合作的 “钙钛矿稳定性研究” 项目,成果发表于《Joule》(2024, 8: 1567)并入选热点论文;
人才流动:实施 “海外学术休假计划”,每年资助 50 名教师赴海外 TOP30 高校开展 3-6 个月合作研究,近三年归国教师新增高被引论文 18 篇。
(四)产教融合:打造 “需求导向型” 创新生态
作为深圳唯一的技术大学,学校与 255 家龙头企业建立 “深度绑定” 合作模式:
联合实验室:与华为共建 “智能终端材料实验室”、与比亚迪共建 “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企业年均投入研发经费超 2000 万元,近三年联合发表高被引论文 9 篇;
订单式研究:承接中芯国际 “芯片封装用高导热材料研发” 项目,产出 3 篇高被引论文,相关材料已通过中试测试;
学生参与:在 “华为 – 深技大联合培养计划” 中,本科生参与企业课题研究,2023 年材料学院本科生作为共同作者发表 JCR 一区论文 2 篇,实现 “人才培养 – 科研产出” 的良性互动。
五、高被引论文对学校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学科建设:从 “跟跑” 到 “并跑” 的跨越
材料科学、工程学进入 ESI 前 1%,推动学校在 2024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跃升至全球前 800 名(较 2022 年提升 300 位)。学科建设反哺专业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工程学相关专业在 2024 年全国工程教育认证中通过率 100%。更重要的是,ESI 突破吸引了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机构的联合共建邀约,形成 “学科影响力 – 资源集聚” 的正向循环。
(二)人才培养:构建 “科研育人” 新范式
高被引论文研究深度融入本科培养:
本科生进实验室计划:超过 60% 的大二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2021 年以来,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发表 SCI 论文 45 篇,其中 2 篇进入高被引候选;
本硕博贯通培养:设立 “X-Talent Program”,选拔 30 名优秀本科生进入胡俊青、阮双琛等团队,实行 “本科毕业设计 – 硕士课题” 连贯培养,2024 届该项目学生全部进入 985 高校或海外 TOP50 院校深造;
课程改革:将高被引论文中的前沿技术转化为教学案例,如在《新能源材料制备技术》课程中,引入唐泽国团队的钙钛矿界面工程研究,使学生接触最真实的科研挑战。
(三)科研平台:打造 “顶天立地” 创新集群
依托高被引论文产出,学校建成 18 个省市级科研平台,其中 “深圳市激光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 设备总值超 8000 万元,支撑阮双琛团队连续三年发表工程学领域高被引论文;”广东省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则成为胡俊青团队的核心研发基地,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 3 家。校企联合实验室更成为成果转化 “催化剂”,如与顺丰共建的 “智慧物流装备实验室”,将高被引论文中的智能传感技术转化为快递分拣机器人核心部件,已在深圳机场物流园试用。
(四)社会声誉:从 “区域知名” 到 “国际可见”
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显著提升学校品牌价值:在 2024 年 QS 亚洲大学排名中,深圳技术大学首次入选前 300 名,科研影响力指标得分较 2022 年增长 67%;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盟中,成为唯一以应用技术为主导的理事单位。更重要的是,企业认可度大幅提升,2024 年校园招聘会吸引 327 家上市公司参与,毕业生起薪较 2020 年增长 45%,体现了科研实力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背书效应。
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高被引论文的 “质” 与 “量” 双重差距
尽管材料科学、工程学表现突出,但全校高被引论文总量仅 39 篇,不足深圳大学(2023 年 368 篇)的 1/9,与南方科技大学(521 篇)差距更大。从质量看,热点论文仅 5 篇(占比 12.8%),缺乏像《Science》《Nature》正刊级别的突破性成果,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仍需加强。
(二)学科发展的 “单极突进” 困境
除材料科学、工程学外,其他学科高被引论文占比不足 8%,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尚未实现零突破。这种失衡可能导致学校在 “双一流” 建设中面临学科布局短板,需警惕 “高原凸显、平地凹陷” 的发展陷阱。例如,计算机科学学科虽有企业合作优势,但高被引论文仅 2 篇,反映出算法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的协同不足。
(三)国际合作的 “广度有余、深度不足”
当前国际合作多集中于论文联合发表、学生交换等浅层次合作,真正意义上的 “跨国科研共同体” 尚未形成。例如,与德国高校的合作项目中,仅有 23% 实现专利共享,联合申请国际科研基金的成功率不足 15%,未能充分发挥海外合作伙伴的创新资源。
(四)科研评价的 “唯指标化” 倾向
现行评价体系中,高被引论文权重过高(占科研考核 40%),导致部分教师过度追求热点领域,忽视长周期、高风险的原创研究。2023 年调研显示,62% 的青年教师表示 “为冲击高被引论文,不得不选择跟风选题”,可能对学校科研生态的多样性造成潜在威胁。
七、破局路径:构建 “技术导向型” 科研创新体系
(一)实施 “高峰 – 高原 – 潜力” 学科计划
高峰学科登顶工程(材料科学、工程学)
设立专项基金,每年投入 5000 万元支持材料科学领域的 “钙钛矿商业化前研究”、工程学领域的 “6G 通信器件制造技术”,目标 2025 年高被引论文突破 60 篇,2027 年冲击 ESI 前 0.5%;
与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共建 “先进制造联合研究中心”,引入国际顶尖团队开展协同攻关,力争 3 年内发表《Science》《Nature》子刊级成果 5-8 篇。
高原学科崛起计划(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工程)
计算机科学聚焦 “工业 AI 算法”,联合华为、商汤科技建立 “智能传感与决策实验室”,目标 2026 年高被引论文达 15 篇;
生物医学工程依托深圳湾实验室资源,开展 “可降解植入式电子器件” 研究,计划 5 年内形成 3-5 篇高被引论文集群。
潜力学科培育计划(环境科学、管理科学)
环境科学结合深圳 “双碳” 目标,重点攻关 “海洋碳封存材料”,设立 1000 万元培育基金;
管理科学引入 “技术创新管理” 方向,与腾讯、大疆合作开展 “硬科技企业成长机制” 研究,培育跨学科高被引论文。
(二)创新科研评价机制,营造多元生态
建立 “三维度评价体系”:
学术影响维度(40%):保留 ESI、爱思唯尔等指标,但增设 “领域突破贡献度” 评分,对开辟新研究方向的论文给予额外加分;
应用价值维度(30%):将技术转化金额、企业联合攻关项目数纳入考核,如 1 项千万级成果转化等同 2 篇高被引论文;
人才培养维度(30%):考核指导本科生发表论文、获批国家级竞赛奖项等指标,引导教师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
(三)深化国际合作,构建 “双循环” 创新网络
“引进来” 提质工程
设立 “海外杰出学者驻留计划”,每年邀请 10 名 ESI 学科前 1% 学者来校工作 3 个月,配套 100 万元科研启动费和独立实验室;
与 Wiley、Elsevier 等出版集团共建 “深圳技术大学专刊”,定向征集高潜力研究成果,提升国际期刊曝光度。
“走出去” 突破工程
在硅谷、慕尼黑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派遣 30 人科研团队常驻,聚焦 “芯片封装材料”” 自动驾驶控制算法 ” 等前沿,目标 3 年内海外中心产出高被引论文占比达 20%;
牵头成立 “粤港澳大湾区应用技术大学国际联盟”,联合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开展跨国界科研项目,打造区域性创新共同体。
(四)强化产教深度融合,打造 “需求定义科研” 模式
建立 “企业命题池”联合华为、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发布年度《产业技术需求白皮书》,2025 年首批设立 50 个 “千万级攻关项目”,要求申报团队必须包含企业工程师,成果默认向合作企业优先转化。
构建 “技术成熟度(TRL)” 管理体系将科研项目分为 6 级:TRL1-2(原理验证)、TRL3-4(技术攻关)、TRL5-6(中试转化),对不同阶段项目设置差异化考核指标,例如 TRL5-6 项目的高被引论文权重降至 20%,产业化进度权重提升至 50%,引导科研资源向应用端集聚。
八、结论与展望
深圳技术大学在短短 7 年时间内实现 ESI 双学科突破,展现了 “技术大学模式” 的强大创新动能。高被引论文的爆发式增长,既是学校师资建设、产教融合、国际合作等战略的阶段性成果,也为应用型高校如何平衡学术贡献与产业需求提供了新范式。面对 “双一流” 建设新机遇,学校需在保持材料科学、工程学优势的同时,着力破解学科失衡、评价单一等问题,构建 “学术高峰支撑产业升级、产业需求反哺学术创新” 的良性循环。未来,随着科研评价体系的优化、国际合作的深化及产教融合的升级,深圳技术大学有望在 10 年内形成 5-8 个 ESI 前 1% 学科,培育 50 名以上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成为全球应用技术大学阵营中的中国标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