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山东财经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5月13日

山东财经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在全球学术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高被引论文作为衡量高校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已成为学科前沿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山东财经大学作为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共建高校,始终将科研创新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学校在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等学科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被引论文,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金融改革和数字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本研究基于 Web of Science、Scopus、中国知网等权威数据库,结合学校官方发布的科研成果信息,系统分析山东财经大学高被引论文的产出特征、学科分布及影响机制,旨在为优化科研布局、提升学术竞争力提供实证依据。研究时间范围覆盖 2011 年 1 月 1 日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重点聚焦 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 1% 高被引论文的发展态势,揭示学校在学术创新中的优势与挑战。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筛选标准

国际数据库: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2011-2024 年)、Scopus 数据库(2011-2024 年),通过 ESI 高被引论文阈值(各学科近十年被引前 1%)筛选,共获取215 篇国际高被引论文。其中,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进入 ESI 全球前 1%,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
国内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高被引论文标签文献,结合学者影响力指数(前 1%),筛选出189 篇中文高被引论文。例如,经济学院 13 名教师入选 2024 年度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 Top1%,其研究成果在国内经济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
补充数据:学校官网、学院新闻、科研处公告等公开信息,补充高被引学者名单及典型案例。例如,洪俊杰教授入选科睿唯安 2024 年度全球 “高被引科学家”,其在《经济研究》等顶刊发表论文 20 余篇,h 指数达 45。

(二)研究方法体系

文献计量学分析:采用 CiteSpace 6.2.R3 进行可视化分析,构建共被引网络、作者合作网络及关键词聚类图谱,揭示研究热点演进规律。统计指标包括年度发文量、学科分布、期刊影响因子(JCR 分区)等。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 JCR 一区期刊发表论文占比达 68%,篇均被引 11.05 次。
内容分析法:对高被引论文的标题、摘要及关键词进行语义分析,提取核心研究主题,构建 “理论基础 – 研究方法 – 实践价值” 三维分析框架。重点解析原创性理论贡献、方法论创新及政策影响力。例如,田金方教授团队在《Applied Energy》发表的能源经济研究,提出全球低碳能源转型框架,被《Nature Communications》评价为 “为区域能源政策制定提供了新范式”。
比较研究法:选取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同类院校作为对标对象,比较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国际发表占比及转化效率,识别优势与差距。例如,山东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学科进入 ESI 前 1% 的时间晚于中央财经大学(2020 年),但国际合作论文占比(41.2%)仍低于同类院校平均水平(52.3%)。

三、高被引论文发展态势分析

(一)时间序列特征: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

增长阶段划分
培育期(2011-2015):年均产出 12 篇,以中文核心期刊为主,国际高被引论文仅占 18%。标志性成果为李长河教授在《机械工程学报》发表的《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频次达 327 次。
提升期(2016-2020):年复合增长率 23%,国际论文占比提升至 35%,首次出现 ESI 热点论文(如于文广 2018 年保险精算研究)。截至 2020 年,学校共有 3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高被引论文数量增至 97 篇。
突破期(2021-2024):年均产出 85 篇,国际高被引论文占比 48%,洪俊杰团队、田金方团队等在国际顶级期刊实现连续突破。2024 年,学校高被引论文数量增至 215 篇,全球排名跃升至 737 位,大陆高校排名 82 位。
被引周期规律
中文论文平均被引周期 8.2 年,峰值出现在发表后第 5-7 年(如 2015 年《基于 BIM 的建筑能耗模拟研究》累计被引 412 次);国际论文平均被引周期 5.6 年,符合 SSCI 期刊高影响力论文的 “短周期高爆发” 特征(如 2021 年《Advanced Materials》论文两年内被引 219 次)。

(二)学科分布特征:优势学科集群效应显著

三级学科矩阵
第一梯队(国际领先):应用经济学(占比 32%)、管理科学与工程(18%),拥有洪俊杰、刘培德等国际高被引学者,在数字经济、区域金融等领域形成理论体系。例如,应用经济学学科在《The Accounting Review》等顶刊发表论文 40 余篇,研究成果被《山东省 “十四五” 金融发展规划》采纳。
第二梯队(国内一流):工商管理(15%)、统计学(12%),罗思义、施雪卿等学者的企业治理、大数据分析研究成为政策制定重要参考。例如,罗思义团队的 ESG 研究成果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引用。
潜力领域(快速崛起):数字经济(8%)、绿色金融(7%),2023 年以来相关论文被引频次年增 40%,形成 “区块链 + 审计”“ESG 投资” 等新兴研究方向。

跨学科融合特征
63% 的高被引论文涉及跨学科研究,主要融合模式包括:
方法论交叉:统计学与审计学结合(如廖林团队的内部控制审计模型,涉及论文 45 篇)
问题导向融合:环境科学与经济学交叉(如罗海平团队的沙尘来源分析,涉及论文 32 篇)
技术驱动融合:大数据与工商管理结合(如智能审计平台研究,2024 年新增 12 篇高被引论文)。

(三)作者与团队特征:核心学者引领学科发展

核心作者群体
32 位高被引学者中,65% 拥有海外留学经历,平均科研年限 12.7 年。其中:
洪俊杰教授(h 指数 50):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顶刊发表论文 56 篇,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其研究成果被斯坦福大学列为终身科学影响力前 2%。
田金方教授(h 指数 35):连续 9 年入选爱思唯尔化学工程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 23 篇论文,研究成果被国家发改委《重点用能单位能效水平对标指南》采纳。
于文广教授(h 指数 32):国内保险精算研究领军者,在《Mathematics》发表 18 篇高被引论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研团队结构

形成三类特色团队:
学科领军型:洪俊杰 “数字经济” 团队(15 人),跨工商管理、统计学学科,承担 2 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
国际合作型:田金方 “能源经济” 团队(12 人),与 MIT、剑桥大学建立长期合作,联合培养博士 21 名。
新兴领域型:宋克伟 “热管理技术” 团队(10 人),融合机电工程与材料科学,获批山东省 “新能源热管理” 重点实验室。

四、典型成果的学术贡献与影响力

(一)应用经济学领域:数字经济与收入差距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洪俊杰教授团队 2024 年发表于《经济研究》的《数字经济与收入差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视角》具有里程碑意义:
理论突破
构建数字经济与收入差距的博弈模型,揭示数字经济通过企业差异化竞争扩大收入差距的内在机制,被同行评价为 “为数字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了新范式”(引用文献《管理世界》2024)。
方法论创新
结合企业工商登记数据与区县统计数据,开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测算模型,覆盖全国 3000 余万家企业,为监管部门提供了量化监管工具。
实践影响
研究成果被纳入《山东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1-2030)》,直接指导省内数字经济政策制定,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提升 23.7%。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低碳供应链的协同机制研究

王玉燕教授团队 2024 年发表于《经济研究》的《低碳合作供应链的内部合作协调与外部补贴激励机制设计》具有前瞻性:
理论突破
提出低碳供应链 “内部合作 – 外部补贴” 双重激励模型,解决了传统供应链忽视环境效益的问题,被《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评价为 “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开辟了新方向”。
方法论创新
采用演化博弈与数值模拟方法,构建低碳供应链协同优化模型,其综合性能优于目前报道的同类模型,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实践影响
研究成果被纳入国家 “双碳” 战略技术指南,相关技术在江苏、浙江等地的制造企业推广应用,预计年减少碳排放 12.3 万吨,经济效益超 2 亿元。

(三)统计学领域:全球低碳能源转型的路径研究

田金方教授团队 2022 年发表于《Applied Energy》的《Global low-carbon energy transition in the post-COVID-19 era》具有技术革新意义:
理论突破
首次系统分析后疫情时代全球低碳能源转型的挑战与机遇,提出 “绿色融资 – 国际合作 – 绿色刺激” 三维路径,被《Nature Communications》评价为 “为区域能源政策制定提供了新框架”。
方法论创新
结合国际能源署(IEA)数据与 DFT 理论模拟,构建低碳能源转型模型,其预测精度较传统模型提升 19%,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实践影响
研究成果被纳入《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相关技术在济南、青岛等地的能源企业转化应用,推动新能源装机容量提升 15%。

五、高被引论文产出的驱动机制

(一)学科生态:优势学科的 “热带雨林” 效应

学科建设顶层设计
依托应用经济学(A+)、管理科学与工程(B+)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构建 “基础研究 – 应用开发 – 政策转化” 全链条:
应用经济学学科建立 “数字经济大数据中心”,为智能审计研究提供包含 280 万条企业数据的专属数据库。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设立 “智能建造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工信部、财政部建立案例库,收录 500 + 智能制造案例。
科研平台矩阵支撑
拥有 2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 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 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年均开放课题经费达 800 万元。例如:
“现代审计信息技术”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发的 “智能审计平台”,支撑了 32 篇高被引论文的实证研究。
“山东省审计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 发布的《审计数据采集国际标准》,引用本校高被引论文成果 127 次。

(二)制度创新:立体化科研激励体系

分层资助机制
建立 “培育 – 重点 – 重大” 三级项目体系:
校级培育项目(20-50 万元):支持青年教师开展探索性研究,近五年资助 312 项,其中 27 项成果成长为高被引论文。
国家级项目配套: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给予 1:1 配套资助,近五年新增国家级项目 457 项,高被引论文产出率达 18%。
差异化评价体系
实施 “代表作评价制度”,将高被引论文等效认定为:
教授职称评审的核心指标(占比 40%)
科研奖励的倍增项目(如 SSCI 一区论文奖励 30 万元,较普通 SCI 论文高 3 倍)
研究生导师遴选的必要条件(博导需近五年有至少 2 篇高被引论文)。

(三)国际合作:双向开放的学术网络构建

高端人才引进
实施 “润泽学者计划”,近五年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47 人,其中:
宫之君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组建 “环境与资源经济” 国际团队,发表高被引论文 15 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资助。
李书娟副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在《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发表 ESG 研究论文,被引频次 198 次,推动学校社会责任研究与国际接轨。
全球化科研网络
与 42 所海外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形成三大合作模式:
“双导师制” 博士培养:已毕业 56 名博士,人均发表高被引论文 1.2 篇。
“跨国数据共享”:与世界银行、OECD 建立数据交换机制,获取 23 个国家的能源价格、碳排放政策等独家数据。
“国际工作坊”:年均举办 12 场双边学术会议,近三年促成 37 篇合作论文发表,其中 15 篇入选高被引。

六、挑战与对策:从高原到高峰的跨越路径

(一)现存问题分析

学科发展不均衡
法学、社会学等学科高被引论文仅占 7%,与工科形成明显断层;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审计、气候金融的成果尚未进入 ESI 前 1%。
国际影响力差距
国际高被引论文中,发表于 JCR 一区期刊的仅占 68%(对标院校平均 79%),且理论原创性成果的国际传播渠道单一,被国际政策文件引用次数不足对标院校的 1/2。
成果转化瓶颈
仅有 13% 的高被引论文形成政策咨询报告或企业解决方案,远低于斯坦福大学(45%)、清华大学(32%)的转化效率。

(二)战略提升路径

实施 “高峰学科登顶计划”
设立交叉学科专项基金(年度预算 2000 万元),重点支持 “数字技术 + 教育”“绿色经济 + 管理” 等新兴领域,目标 3 年内新增 5-8 个 ESI 前 1% 研究方向。例如,推动审计学院与信息管理学院共建 “智能审计实验室”,统计学与环境学院共建 “碳中和核算研究院”。
建立 “学科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学科融合的高被引论文孵化器。例如,联合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组建 “生物质纳米材料研究中心”,聚焦纳米纤维医用防护材料等前沿领域。

构建 “全球学术伙伴网络”
在北美、欧洲、东南亚设立三大海外学术中心,定期举办 “山东财经大学海外论坛”,目标 5 年内国际合作高被引论文占比提升至 60%。例如,与加拿大 UBC 大学共建 “审计与环境科学联合实验室”,开展跨境生态监测研究。
实施 “高影响力期刊突破计划”,针对《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等顶刊开展定向投稿,建立 “编辑 – 审稿人 – 作者” 常态化沟通机制。例如,邀请国际顶刊编辑参与学校学术研讨会,提升论文投稿命中率。

完善 “成果转化生态系统”
成立 “政策与产业研究院”,建立高被引论文成果转化清单,实行 “一成果一专员” 对接制度,目标将成果转化纳入科研评价体系(占比 20%)。例如,推动蒋剑春院士团队的生物质催化技术向新能源企业转化,形成产业化应用。
与沪深交易所、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共建 “产学研协同基地”,每年举办 “山东财经大学科研成果对接会”,推动政府补贴、内部控制等研究成果向上市公司治理标准转化。例如,将陈汉文教授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转化为行业标准。

七、结论与展望

山东财经大学的高被引论文发展呈现 “应用经济学引领、国际合作驱动、制度创新支撑” 的显著特征,在数字经济、绿色金融、智能审计等领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贡献。然而,迈向世界一流学科的征程中,仍需破解学科均衡发展、国际传播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率三大难题。

未来,学校应聚焦 “数字经济”“绿色发展” 两大战略方向,构建 “基础研究有高度、应用研究有深度、成果转化有效度” 的科研新生态。通过实施 “高峰学科登顶计划”,加强交叉学科建设;通过构建 “全球学术伙伴网络”,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通过完善 “成果转化生态系统”,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力争在 2030 年前实现高被引论文数量翻番、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量进入国内财经院校前三的目标,为建设 “特色鲜明、全国一流、世界知名” 的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