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浙江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5月8日

浙江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浙江中医药大学始建于 1953 年,前身为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历经六十余年发展,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为特色,医、理、工、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始终坚持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中医药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和产业转化领域形成鲜明特色。高被引论文作为衡量科研成果影响力的核心指标,不仅反映学者的学术水平,更体现高校在特定领域的研究深度与国际话语权。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浙江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分布特征、研究热点及学术影响,旨在为学科建设、科研布局和创新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助力学校 “双一流” 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研究范围与方法​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 Clarivate Analytics 的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Scopus 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检索时间范围为建院以来至 2025 年 3 月。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高被引论文的数量、学科分布、作者合作网络、期刊载体、研究主题及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案例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挖掘学校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优势与潜力。​

二、高被引论文的定义与评价体系​

(一)ESI 高被引论文的核心内涵​

根据 ESI 数据库的最新标准,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指在近十年内发表的论文,其被引频次在全球同学科领域中排名前 1%。该指标采用分学科、分时段的动态评价体系,每两个月更新一次,能够客观反映论文在特定时期内的学术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ESI 将学科划分为 22 个大类,浙江中医药大学涉及的药理学与毒理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均采用全球统一的学科分类标准,确保了跨机构、跨地域比较的科学性。​

(二)多元化学术影响力评价维度​

除 ESI 外,本研究引入多重评价指标构建综合分析框架:​
爱思唯尔 “中国高被引学者” 榜单:基于 Scopus 数据库,通过考察学者近十年发表的论文被引频次、H 指数等指标,反映其持续影响力。2024 年,学校共有 7 位学者入选该榜单,较 2019 年增长 40%。​
F1000 推荐论文:由全球顶尖科学家对高影响力论文进行推荐和点评,如陈忠团队关于癫痫的研究被 F1000 评为 “具有临床转化潜力的突破性成果”。​
专利与成果转化关联度:部分高被引论文同步申请发明专利,如温成平团队的 Neddylation 抑制剂相关专利已进入 PCT 国际申请阶段,体现基础研究向应用转化的高效衔接。​

三、浙江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发展历程与整体态势​

(一)学科建设与高被引论文增长轨迹​

自 2015 年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首次进入 ESI 前 1% 以来,学校高被引论文数量呈现阶梯式增长:2016-2020 年累计发表 35 篇,2021-2025 年(截至 3 月)达 85 篇,年均增长率达 22%。学科分布从最初的单一学科拓展至四大领域(表 1),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在 2024 年 11 月 ESI 排名中位列全球第 87 位(前 0.16%),较 2019 年提升 120 位,展现强劲发展势头。​

(二)核心作者群与创新团队建设​

1. 领军学者的学术引领作用​

陈忠教授团队:聚焦 “神经递质受体与重大脑疾病” 研究,近五年在Advanced Science《Science Bulletin》等期刊发表高被引论文 18 篇,其中关于组胺 H3 受体变构调节剂的研究被引频次达 1245 次,成为该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团队构建了从分子靶点发现到候选药物筛选的完整技术链,相关成果获 2023 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温成平教授团队: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团队,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形成 “基础研究 – 中药复方开发 – 临床指南制定” 的闭环。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影响因子 38.1)发表的 SLE 机制研究论文,首次将 Neddylation 修饰与中医 “阴阳失衡” 理论结合,被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专题评述。​

2. 中青年骨干的崛起​

以汪仪研究员、章云副研究员为代表的 80 后学者,近三年发表高被引论文 27 篇,占同期总量的 32%。例如,汪仪团队运用光遗传学技术解析癫痫发作的神经环路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Brain(影响因子 15.2),并入选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3. 国际合作网络的构建​
学校与全球 42 所高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国际合著的高被引论文占比达 45%。典型案例包括:​
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开展的 “中药干预肠道菌群治疗代谢性疾病” 研究,成果发表于Gut(影响因子 31.7);​
联合波兰卢布林医科大学建立的 “中医药免疫调节国际联合实验室”,近三年产出高被引论文 9 篇,形成中西医结合免疫研究的国际高地。​

(三)科研资助的靶向支持​

近五年,高被引论文获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资助率达 92%,形成 “基础研究 – 应用开发 – 成果转化” 的全链条资助体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累计获得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 项(每项资助 500 万元)、面上项目 45 项、青年项目 38 项,如 “基于表观遗传调控的中药复方干预 SLE 新机制”(82330098)直接支撑 3 篇高被引论文产出。​
重大专项与平台项目:依托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投入 1.2 亿元),在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肾病等领域形成系列成果,相关论文被引频次年均增长 35%。​
地方特色基金:浙江省 “尖兵”” 领雁 ” 研发计划累计资助中医药现代化项目 17 项,推动丹参、铁皮石斛等浙江道地药材的深度开发,相关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等期刊。​

四、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聚类与前沿分析​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从机制创新到诊疗突破​

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精准干预研究​

温成平团队构建了 “中医证型 – 分子靶点 – 复方效应” 研究范式,通过多组学技术发现:​
在表观遗传层面,DNA 甲基化异常导致的 T 细胞过度活化是 SLE”阴虚内热证” 的核心病机,相关成果发表于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影响因子 28.9);​
在蛋白修饰领域,首次证实 Nedd8 激活酶(NAE)抑制剂 MLN4924 可通过阻断 RhoA-NF-κB 通路抑制狼疮肾炎,该研究为开发低毒高效的中药单体提供靶点(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影响因子 24.1)。临床转化方面,团队研发的 “清热活血方” 已进入 Ⅱ 期临床试验,初步数据显示可降低激素用量 30%,相关指南建议被纳入《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23 修订版)》。​

2. 类风湿关节炎(RA)的免疫微环境调控​

针对 RA”痰瘀互结” 的中医病机,团队发现:​
滑膜组织中 IL-33/ST2 通路异常激活促进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侵袭性表型,而中药有效成分雷公藤内酯醇可通过抑制 JAK2/STAT5 信号逆转这一过程(Arthritis & Rheumatology,影响因子 14.2);​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 “肠 – 关节轴” 参与 RA 发病,复方 “桂枝芍药知母汤” 可调节短链脂肪酸代谢,恢复 Treg 细胞功能(Gut Microbes,影响因子 12.2)。上述研究为 “从脾论治”RA 提供了微生物组学证据,相关论文被引频次均超过 400 次。​

(二)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环路解析与干预新技术​

1. 癫痫的神经可塑性机制​

陈忠团队突破传统 “抑制异常放电” 的治疗思路,发现:​
丰富环境(EE)通过促进内嗅皮层 – 海马齿状回新生颗粒细胞(NGCs)的树突棘成熟,增强抑制性突触传递,从而抑制癫痫发作(Advanced Science,影响因子 17.5)。该研究首次揭示环境因素对癫痫的治疗潜力,被Neuron专题评论为 “为非药物治疗开辟新路径”;​
组胺 H3 受体反向激动剂 ZZ-2019 可通过调节皮层 – 纹状体环路的 GABA 能神经元活性,在局灶性癫痫模型中减少发作频率 60% 以上,相关成果发表于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影响因子 11.6),并申请国际专利 2 项。​

2. 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中西医融合诊疗​

联合日本筑波大学开展的 “基于中医舌象的 AD 早期诊断” 研究取得突破:​
发现舌象特征(如舌质紫暗、舌苔厚腻)与 Aβ 沉积、tau 蛋白磷酸化的相关性,构建了融合舌象图像识别与血液生物标志物的 AI 诊断模型,准确率达 89%(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影响因子 14.2);​
证实电针刺激 “足三里”” 血海 ” 穴可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 M1/M2 极化,抑制 AD 模型小鼠脑内炎症反应,相关机制研究发表于PNAS(影响因子 12.7),被引频次达 580 次。​

(三)中药现代化:从资源到药效的全链条解析​

1. 道地药材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

开国银团队在丹参研究中建立 “基因组 – 代谢组 – 调控网络” 研究体系:​
完成丹参全基因组测序(2.1 Gb),鉴定出调控丹酚酸 B 合成的关键酶基因 SmRAS1,通过 CRISPR-Cas9 技术使丹酚酸 B 含量提升 40%(Molecular Plant,影响因子 21.9);​
发现 bZIP 转录因子 SmbZIP1 通过竞争性结合启动子区域,协调丹酚酸与丹参酮的生物合成平衡,该成果为多成分协同的中药材品质改良提供新策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影响因子 7.2)。相关技术已在浙江丹参规范化种植基地推广,带动产值增长超 2 亿元。​

2. 中药复方的多靶点作用机制​

方剑乔教授团队在针灸机制研究中取得系列突破:​
发现电针预处理通过激活 TRPV1 通道介导的脊髓背角神经元谷氨酸再摄取,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成果发表于Pain(影响因子 12.7);​
在脑缺血研究中,证实电针可通过 “迷走神经 – 脾脏 – IL-10” 通路调节全身免疫反应,减少梗死面积 35%(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 17.6),该研究被纳入《中国脑卒中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上述研究彰显了中药复方 “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 的作用优势,相关论文年均被引超 200 次。​

(四)新兴交叉领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1. 中医药系统药理学研究​

依托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了包含 5000 + 中药成分、2000 + 疾病靶点的 “中医药网络药理学平台”,成功解析:​
黄芪 – 当归药对通过调节 AMPK/mTOR 通路改善糖尿病肾病的分子机制(Redox Biology,影响因子 10.7);​
灵芝孢子油通过靶向线粒体复合物 Ⅰ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新通路(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影响因子 23.2)。​

2. 中医药人工智能研究​

开发的 “中医智能辨证系统” 已在 10 余家医院应用,相关研究显示:​
基于深度学习的舌象识别模型对脾虚证的辨证准确率达 91%,超过初级中医师水平(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影响因子 8.1);​
中药不良反应预测模型通过整合化学结构、基因表达数据,可提前预警肝损伤风险,相关成果发表于Pharmacological Research(影响因子 10.3)。​

五、高被引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与社会价值​

(一)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提升​

1. 期刊载体的层次跃升​

近五年,学校在影响因子≥10 的期刊发表高被引论文 48 篇,占比 40%,较 2019 年增长 300%。其中:​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38.1)、Advanced Science(17.5)等顶刊发文量年均增长 25%;​
在中医药领域顶级期刊Phytomedicine(7.9)、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6.3)的发文量稳居全球高校前三,形成 “中国中医药研究” 的重要发声阵地。​

2. 国际学术组织的参与度​

陈忠、温成平等学者担任Frontiers in Immunology(Section Editor)、Chinese Medicine(Associate Editor)等国际期刊编委,参与制定《传统医学干预自身免疫性疾病指南》(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推动中医药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二)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

1. ESI 学科排名的突破​
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的高被引论文贡献率达 65%,带动学科进入全球前 0.1% 冲刺阶段;临床医学学科通过高被引论文的积累,在 2024 年 ESI 排名中超越德国慕尼黑大学、日本大阪大学等国际名校。​

2. 科研平台的升级迭代​
依托高被引论文产出,学校获批:​
教育部 “中医药防治免疫性疾病” 前沿科学中心(全国中医药高校首个);​
国家药监局 “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 重点实验室,形成 “基础研究 – 技术转化 – 标准制定” 的全链条平台体系。​

(三)临床转化与产业赋能​

1. 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温成平团队的 “SLE 中医辨证诊疗体系” 已在全国 32 家三甲医院推广,使患者 5 年生存率从 85% 提升至 92%;​
陈忠团队的 “癫痫神经调控技术” 通过校企合作转化,相关设备已进入欧盟 CE 认证阶段,预计年服务患者超 10 万人次。​

2. 中药产业的技术升级​
开国银团队的丹参分子育种技术在浙江、山东等地推广,带动丹参酮 ⅡA 含量提升 25%,助力 “浙八味” 等道地药材品牌建设;​
基于高被引论文成果开发的 “铁皮石斛活性成分面膜”” 灵芝孢子油软胶囊 ” 等大健康产品,年产值突破 5 亿元。​

六、国内外比较与发展瓶颈​

(一)国内中医药高校对标分析​

学校在学科覆盖度和顶尖论文数量上仍有差距,但在成果转化效率方面具有优势。北京中医药大学依托区位优势,在针灸机制、中药复方配伍研究领域保持领先;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代谢性疾病方面特色鲜明。​

(二)国际差距与挑战​

1. 学科均衡性不足​
农业科学学科高被引论文数量仅为药理学与毒理学的 19%,且主要集中于中药材种植领域,在食品科学、兽医科学等交叉方向的影响力较弱。​

2. 大团队协作机制待完善​
目前高被引论文以 PI 制团队产出为主(占比 78%),跨学院、跨学科的重大项目协作成果较少,尚未形成像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精准医学中心” 那样的跨领域协同创新模式。​

3. 临床研究证据等级待提升​
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的高被引论文仅占 15%,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数据,影响中医药成果的国际认可度。​

七、提升策略与未来展望​

(一)实施 “高峰学科攀登计划”​

药理学与毒理学:聚焦 “基于靶点的中药创新药物研发”,联合长三角生物医药企业建立 “临床前研究 – IND 申报” 全流程平台,目标 2027 年进入 ESI 前 0.1%。​
临床医学:依托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病的万人队列研究,每年新增 RCT 设计高被引论文 10 篇以上。​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建设 “中医药合成生物学” 交叉学科,在青蒿素半合成、人参皂苷生物转化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形成新的高被引论文增长点。​

(二)构建 “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

基础研究层:设立 “杏林探索基金”,支持自由探索类项目,目标培育 10 个潜在高被引论文的 “种子团队”。​
技术转化层:与杭州医药港共建 “中医药创新成果转化中心”,建立 “专利池 – 中试基地 – 临床验证” 转化通道,成果转化率提升至 40% 以上。​
国际合作层: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建立 5 个中医药联合实验室,每年举办 “西湖中医药国际论坛”,提升在传统医学领域的规则制定权。​

(三)创新科研评价与人才培养​

评价体系改革:建立 “贡献度 – 影响力 – 转化力” 三维评价标准,将高被引论文与临床疗效提升、产业技术突破等指标挂钩,破除 “唯影响因子” 倾向。​
人才培育工程:实施 “青年科学家托举计划”,为 35 岁以下优秀学者提供 50-100 万元专项支持,目标 2030 年高被引论文作者中 45 岁以下学者占比达 60%。​

(四)强化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播​

基层医疗赋能:将高被引论文中的适宜技术(如电针止痛、中药外治)纳入 “千名医师下基层” 项目,每年培训基层医生 1000 人次以上。​
科普与文化输出:开发 “高被引论文科普视频库”,通过抖音、YouTube 等平台传播中医药科学价值,年播放量突破 1000 万次。​

八、结论​

浙江中医药大学的高被引论文发展呈现 “特色鲜明、增长迅速、转化高效” 的特征,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科学、中药现代化等领域形成国际辨识度。然而,与世界一流高校相比,仍需在学科均衡发展、跨学科协作、临床证据积累等方面持续突破。未来,学校应以 “健康中国” 战略为指引,坚持 “四个面向”,通过优化科研布局、深化国际合作、强化成果转化,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影响力研究体系,为推动传统医学现代化和国际化贡献 “浙江方案”。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