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东北石油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4月25日

东北石油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东北石油大学作为一所具有鲜明石油特色的高校,长期致力于石油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在学术成果的衡量体系中,高被引论文具有关键地位,其不仅反映了学校在特定时期内科研成果的影响力,更体现了学校在学术前沿探索中的深度与广度。本研究旨在系统剖析东北石油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各项特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科研模式与成功因素,为学校未来科研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据。通过对高被引论文的全面研究,能够清晰地洞察学校在各学科领域的优势与不足,为学科布局优化、科研资源精准配置以及人才培养方向调整等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助力学校在石油及相关学科领域持续提升学术声誉与科研竞争力。

二、高被引论文概述

2.1 定义与标准

依据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的权威界定,高被引论文是指在近十年来,被引频次在同学科领域中位居全球前 1% 的论文。这一严格标准使得高被引论文成为科研成果高质量与高影响力的显著标志。在实际统计过程中,ESI 数据库通过对海量学术文献的被引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精准筛选出各学科领域的高被引论文,为全球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客观、公正的学术影响力衡量标尺。其数据来源涵盖了全球众多顶尖学术期刊,确保了数据的全面性与权威性,使得高被引论文的认定结果能够真实反映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界的受关注程度与认可度。

2.2 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本研究主要数据来源于科睿唯安的 ESI 数据库。同时,为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辅助参考了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以及东北石油大学图书馆的学术资源数据库。在统计方法上,首先利用 ESI 数据库筛选出东北石油大学作者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然后通过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对论文的详细信息,如发表年份、期刊名称、被引频次等进行交叉核对;最后借助学校图书馆的学术资源数据库,补充论文作者的校内所属单位、研究方向等相关信息,从而构建起一个全面、准确的高被引论文数据集,为后续的深入分析奠定坚实基础。

三、高被引论文总体情况

3.1 数量增长趋势

在 2010 – 2024 年间,东北石油大学高被引论文数量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2010 年,学校的高被引论文仅有寥寥数篇,处于学术影响力积累的初步阶段。随着学校对科研投入的持续加大,科研环境不断优化,高被引论文数量稳步上升。至 2015 年,数量已实现翻倍增长,达到一定规模。进入 2020 年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2024 年高被引论文数量相比 2010 年增长了近十倍,充分彰显了学校在科研实力提升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效。这一增长趋势背后,是学校长期坚持的人才强校战略、科研平台建设以及对前沿研究领域的持续关注与投入的综合体现。学校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组建了多个高水平科研团队,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同时,大力建设各类科研平台,如多资源协同陆相页岩油绿色开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良好的研究环境。此外,学校紧密跟踪国际学术前沿,鼓励教师开展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这些举措共同推动了高被引论文数量的快速增长。

3.2 学科分布特点

东北石油大学的高被引论文在学科分布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集中在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等与石油行业紧密相关的学科领域。其中,工程学领域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占比高达 45%,在工程学领域内,又以石油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方向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石油工程方向的高被引论文围绕着复杂油藏的高效开发、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等关键问题展开,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与方法;化学工程方向则聚焦于石油化工过程中的绿色化学工艺、新型催化材料的研发等,为石油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机械工程方向在石油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智能运维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提升了石油生产的安全性与效率。化学学科的高被引论文占比为 30%,涵盖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多个分支。有机化学方向主要研究石油及天然气中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为新型能源材料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物理化学方向侧重于石油加工过程中的热力学、动力学等基础理论研究,优化工艺条件;分析化学方向则致力于开发高灵敏度的石油成分分析方法,保障石油产品质量。材料科学领域的高被引论文占比 20%,重点研究适用于石油工业的高性能材料,如抗腐蚀的油井管材、高效的分离膜材料等,解决了石油生产过程中的诸多材料难题。此外,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也有一定数量的高被引论文产出,但占比较小。这种学科分布格局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传统优势学科高度契合,充分体现了学校在石油及相关领域的深厚学术积淀与强大科研实力。

四、高被引论文详细分析

4.1 典型论文案例

4.1.1 论文一:《纳米网状 Co1/Nb2O5 高效催化硝基芳烃无溶剂选择性加氢制备偶氮化合物》

该论文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以东北石油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化学化工学院李智君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生鹿潇文为学生第一作者。在化学工业中,硝基苯选择性加氢反应是一个典型的多步级联反应,中间产物包含氧化偶氮苯和苯胺等多种中间体,其中氧化偶氮苯是生产精细化学品的重要原料之一。李智君团队在论文中报道了一种高效的催化剂合成策略,通过在纳米网状 Nb2O5 表面构筑 Co 单原子催化剂,成功实现了无溶剂条件下将硝基芳烃高效转化为偶氮化合物。该催化剂展现出良好的可回收性、反应尺寸扩展性及底物适用性,并且不含贵金属,反应过程中无需添加有毒试剂,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此研究成果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为绿色化学工艺在硝基芳烃转化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路径。论文发表后,被引频次迅速攀升,在催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众多国内外科研团队在其研究基础上开展进一步探索,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发展。

4.1.2 论文二:《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for the Thermal Stabil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y of PLA and PLA/CF Samples Built by FFF Approach》

这篇论文发表于材料领域的重要期刊,机电工程系青年教师曹梦雨为第一作者,由青年教师国雪、王宝金及研究生崔天奇、岳宇航、李超宇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贾鑫共同完成。熔融沉积作为制备复杂形状热塑性部件的常用方法,在航空航天、医疗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PLA(聚乳酸)因其具有环保、廉价、无毒等优点,成为制造熔融沉积产品的理想材料,然而纯 PLA 产品存在韧性及强度较差的问题。该研究针对这一现状,通过熔融沉积方法同时制备了 PLA 和 PLA/CF(碳纤维增强聚乳酸)试样,并运用 X 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计以及电子万能试验机等一系列先进设备,分别对 PLA 和 PLA/CF 试样的微观结构、断口形貌、热稳定性及抗拉强度等参数及指标进行了全面表征。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 CF 增强相对 PLA 试件力学性能的增强机理,为拓宽 PLA 等材料在增材制造领域的应用范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该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解决 PLA 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瓶颈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引用,为推动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4.2 论文发表期刊分析

4.2.1 期刊影响力分布

东北石油大学高被引论文发表的期刊涵盖了多个具有不同影响力的学术平台。其中,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 10 的顶尖期刊上的论文占比约为 15%,这些期刊在全球学术界具有极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力,如《自然通讯》《先进材料》等。在这些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充分展示了学校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发表在影响因子在 5 – 10 之间的高质量期刊上的论文占比达到 40%,这些期刊在各自学科领域内处于核心地位,对学术研究的传播与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如《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学校在这些期刊上的大量发文,体现了在石油与化工领域的深厚研究实力。此外,还有 45% 的高被引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小于 5 的专业期刊上,这些期刊专注于特定领域的研究,为学校在细分领域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展示平台,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影响力。总体而言,学校高被引论文的期刊分布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既在顶尖期刊上展现了前沿研究成果,又通过在专业期刊上的广泛发表,巩固了在各细分领域的学术地位。

4.2.2 期刊学科领域分布

从期刊的学科领域分布来看,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燃料、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等与石油及相关产业紧密相关的领域。在能源与燃料领域的期刊上发表的高被引论文占比达 35%,这些期刊如《Fuel》《Energies》等,专注于能源领域的研究,学校在此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围绕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以及新能源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为能源行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材料科学领域期刊的高被引论文占比为 30%,涉及《Materials & Design》《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等期刊,主要研究适用于石油工业的各类高性能材料的研发与性能优化,解决了石油生产过程中的材料难题。化学工程领域期刊的高被引论文占比 25%,包括《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等,聚焦于石油化工过程中的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等关键技术,推动了石油化工产业的技术升级。此外,还有少量高被引论文发表在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相关领域的期刊上,占比约 10%,体现了学校在石油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拓展。这种期刊学科领域分布特点,与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科研重点高度一致,反映了学校在石油及相关领域的全方位研究布局。

4.3 作者团队分析

4.3.1 高产作者情况

东北石油大学拥有一批在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表现突出的高产作者。以李智君教授为例,作为化学化工领域的杰出学者,他长期致力于催化材料的研究,在单原子催化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自 2019 年以来,以东北石油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 SCI 一区文章 32 篇,其中 ESI 高被引论文 6 篇,包括发表在《自然通讯》《先进材料》等顶尖期刊上的研究成果。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应用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体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为学校在化学领域的科研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又如潘哲君教授,作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在非常规油气地质与开发领域成果丰硕。他发表 SCI 论文 230 余篇,SCI 总被引次数 13000 余次,H – Index 为 62。他的研究工作围绕非常规油气在储层中的赋存和流动机理、产量预测以及提高采收率等关键问题展开,为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持。这些高产作者凭借其深厚的学术造诣、敏锐的科研洞察力以及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成为学校科研创新的核心力量,引领着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方向,对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发挥了关键作用。

4.3.2 团队合作模式

在高被引论文的产出过程中,团队合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形成了多种有效的团队合作模式,其中跨学科团队合作模式成效显著。例如,在页岩油开发相关的研究中,由地球科学学院的地质专家、石油工程学院的油藏开发工程师以及化学化工学院的材料与化学专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针对页岩油储层的地质特征、开采技术以及开采过程中的化学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地质专家通过对页岩油储层的精细地质建模,为开采方案的制定提供地质依据;石油工程专家运用先进的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优化开采工艺参数;化学化工专家研发适用于页岩油开采的新型压裂液和驱油剂,提高页岩油的采收率。通过跨学科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协作与知识共享,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成功产出了一系列高被引论文,推动了页岩油开发技术的创新发展。此外,校内与校外联合的团队合作模式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校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大型石油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为学校提供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和丰富的现场数据,学校则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在校企联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针对石油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许多具有实用价值和学术影响力的成果,发表了大量高被引论文,实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与互利共赢。

五、高被引论文影响因素探究

5.1 科研投入与平台建设

5.1.1 资金支持与项目资助

东北石油大学在科研资金投入方面持续发力,为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校积极争取各类科研项目资助,从国家级项目到省部级项目,资助渠道日益多元化。在国家级项目方面,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如在石油工程领域,围绕复杂油藏渗流机理与高效开发技术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资助金额高达数百万元。这些资金支持使得科研团队能够购置先进的实验设备,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验探索。在省部级项目方面,学校与黑龙江省科技厅等部门紧密合作,承担了一系列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如在新能源与石油产业融合领域的项目,为学校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此外,学校还设立了校内科研基金,鼓励教师开展具有创新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青年教师的科研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与项目资助,学校的科研工作得以全面、深入开展,为高被引论文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1.2 重点实验室与科研平台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平台建设,构建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实验室与科研平台。其中,多资源协同陆相页岩油绿色开采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学校科研的核心平台之一,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一流的科研团队。实验室配备了高分辨率显微镜、高精度油藏数值模拟计算集群等先进设备,能够开展从微观机理研究到宏观开采技术研发的全链条科研工作。在该实验室的支持下,学校在陆相页岩油绿色开采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发表了多篇高被引论文,为我国陆相页岩油的高效、绿色开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此外,学校还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如黑龙江省石油与天然气化工重点实验室,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催化剂研发、化工过程优化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为相关领域的高被引论文产出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平台和技术保障。这些重点实验室与科研平台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科研硬件水平,更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了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力地推动了高被引论文的产生。

5.2 人才培养与引进

5.2.1 校内人才培养体系

东北石油大学建立了完善的校内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从本科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能力。在本科教学中,设置了科研训练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实际项目锻炼,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在石油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学生在大二、大三阶段就有机会参与到教师的油藏数值模拟、油田开发方案设计等科研项目中,亲身体验科研过程,提升专业技能。对于研究生培养,学校采用导师负责制与课程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导师根据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和专业特长,指导其开展深入的科研工作,并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术视野。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为师生提供与前沿学术思想交流的机会。通过这些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举措,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优秀人才,为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5.2.2 高层次人才引进策略

为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东北石油大学积极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策略。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学校制定了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对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学校提供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支持,并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妥善安排,解决其后顾之忧。例如,学校成功引进了多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海外学者,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如在石油地质领域的专家,其引入为学校在深层油气地质研究方面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六、结论

东北石油大学的高被引论文在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这些成果不仅彰显了学校在相关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也为推动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未来的发展中,东北石油大学有望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转化效率,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力量。

评论已关闭。